運動心理學的簡介

2024/01/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運動心理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890年代,始於北美地區。一位印第安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自行車選手,開始探究當參與團體競賽時,車速為何比個人騎車還要快的現象。此後,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討論運動心理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Pierre de Coubertin。他是一位法國教育家和歷史學家,在1894年的巴黎國際體育會議上宣布重新啟動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是現今奧運的創辦人之一。雖然他撰寫了運動層面的心理概念,但早期的學者僅是對運動心理學僅有初步涉略,無人專攻此領域,也難以將運動心理學有效地應用。

到了1920年代,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紛紛建立了運動心理學實驗室,開始進行一系列研究探討心理對運動的影響。1966年至1977年之間,運動學已被定為一個學術領域,其中運動被稱為運動學或健身及運動科學,而心理學已成為這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段時期,運動心理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著重於動作學習,主要關注人們如何獲得動作技能(不局限於運動)、練習挑戰與方法、回饋、動作時宜等;另一部分則專注於心理因素,例如運動者的焦慮、自尊和人格特質等,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運動表現。

然而,雖然國外的運動心理學發展蓬勃,但在台灣卻呈現另一番局面。截至2021年,僅有54位獲得運動心理師執照,其中不到兩成從事全職的運動心理師工作。普遍存在對運動心理學的偏見,對於心理層面的幫助效果難以明確呈現。相較之下,從生理學和力學的角度看,訓練的效果往往有明確的指標,而心理層面的改變卻難以被客觀評估。

實際上,運動心理學與大腦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今我們有方法能夠檢測運動對大腦的影響。例如,透過測量運動時大腦的血流或電子訊號,我們可以觀察到運動後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化情況,進而增強不同的功能。以Chorphaka Damrongthai等人(2021)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為例,他們指出,跑步時身體上下擺動會引起前額葉皮質的上下位移,促進血清素與前額葉皮質的結合,進而提升情緒。僅需中等強度的10分鐘有氧運動即可改善情緒和執行功能,這進一步印證了運動對心理層面的積極影響。

執行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學業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控制注意力、計劃、問題解決、記憶、學習和抑制控制能力等高級思維過程。良好的執行功能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應對壓力並保持心理健康。

儘管國外已有許多文獻證實了運動心理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但不同國家的研究結果卻難以相互類推。歐美國家的選手通常面臨自身表現是否足夠好的壓力,而亞洲區域的選手則往往承受來自國人期望的壓力,並受到人文風俗的影響,這使得其他國家的研究結果難以直接套用於本國情境。台灣在運動心理學的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未來若想深入了解更多相關議題,建議密切關注本專欄,將為您提供更多有關運動心理學的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心理學所強調的不僅僅是對身體的訓練,更是對心靈的鍛鍊。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運動成為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從Chorphaka Damrongthai等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已經被證實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情緒和執行功能。這種效果可能與運動對大腦血流的促進有關,進而激活不同的腦區,產生積極的影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運動心理學在國外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在台灣,人們對於這一領域的認知仍存在著偏見。截至2021年,取得運動心理師執照的人數有限,全職從事運動心理師工作的人更是稀缺。這或許與一般對於心理層面的幫助效果難以直觀呈現有關。相較之下,人們對於生理學和力學的效果能夠清晰地量化和感知,但對於心理層面的變化則相對困難。

在國內,運動心理學的推廣與普及尚有待加強,對於其實際效益的理解亦需要進一步深化。運動心理學不僅關注運動表現,更關心運動對於個體整體健康的影響,包括心理健康。透過正確的心理訓練,運動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焦慮管理能力、自尊心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進而達到更好的運動表現與心理健康,若還想獲得更多運動心理相關的資訊可追蹤我的部落格。

21會員
16內容數
目前就讀師大運動科學系碩士班,主修運動心理學,與其說是心理學不如說是運動腦科學,主要研究運動與大腦間的關係,運動員在比賽場上過度緊張該怎麼辦?如何預防老人失智?運動的小孩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工作總是頭昏腦脹情緒差,這些答案都能在運動心理學找到答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