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感與自我凝視

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日本漢學大家,廣島大學教授斯波六郎(1894—1959)在他那本可讀性極高的《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談到,據東京警視廳調查,自殺者分爲寫了遺書的和沒寫遺書兩種:

年輕人幾乎都寫了遺書,而中年以後的人則不怎麽寫。這是因爲中年以後的自殺者有非常複雜的情况,往往認爲他人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

換言之,其本質是排斥他人的理解的。因爲已經複雜到了排斥他人理解的程度,所以遺書就沒法寫了。

他繼續寫道:正如這件事所表明的那樣,這種認爲一切都只是自己個人的問題,沒有可以停靠的港灣,孤立無援的心緒,令自己感覺到孤獨的心境,便是「孤獨感」。

接著,他引用《左傳》「人心之不同也,如其面焉」,還有「同床異夢」等說法,延伸到古人很早就發現人都是各自孤獨的。斯波先生說:人與生俱來就懷有的「不安」,其實就是「憂愁」與「苦惱」。

當人與環境,與他人,與自己無法調和的時候,就會不安。就會出現孤獨感。文學家的作品怎麼會讓人讀出孤獨感呢?因為,文學家會「自我凝視」。

嘗試用「自我凝視」,來解鎖2024吧!怎麼開始凝視呢?答曰:讀書。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6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孟德爾森寫的關於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解析每本書代表的人生階段,並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華爾街日報》資深頭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爾(William Edward Blundell, 1934~),在40年前寫下了《報導的技藝》一書,持續暢銷之今。這本書,真的是編輯跟撰稿人手邊的參考聖經。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2/生命跟自然跟命運的相遇 19歲開始騎單車、騎馬、坐船、步行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 1972~),把他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底下的發現跟感受,改寫成短篇小說集《命若漂蓬》。 發生在十五個地方的十五個故事裡,他們跟自然跟命運交會的刹那,通通
一年挑戰閱讀一百本書的第一本,就從《自我》出發。「自我」的研究,實在是社會學跟心理學的基礎。只不過,我們大多是從焦慮、治癒、幸福感等「感受」出發,而忽略掉這個產生感受的「本我」。話說,我們還真不能只在乎各種App的功能,卻忘了手機本身的容量跟速度才是操作的關鍵。
疲勞是什麼?疲勞是一個很難解釋清楚的概念,因為疲勞的感覺因人而異。人們經常會用諸如虛弱、無精打采、極度疲倦或困倦、精力嚴重不足或精疲力盡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疲勞感。疲勞與健康的人所體驗到的正常的疲倦感很不一樣。
這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孟德爾森寫的關於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解析每本書代表的人生階段,並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華爾街日報》資深頭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爾(William Edward Blundell, 1934~),在40年前寫下了《報導的技藝》一書,持續暢銷之今。這本書,真的是編輯跟撰稿人手邊的參考聖經。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2/生命跟自然跟命運的相遇 19歲開始騎單車、騎馬、坐船、步行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 1972~),把他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底下的發現跟感受,改寫成短篇小說集《命若漂蓬》。 發生在十五個地方的十五個故事裡,他們跟自然跟命運交會的刹那,通通
一年挑戰閱讀一百本書的第一本,就從《自我》出發。「自我」的研究,實在是社會學跟心理學的基礎。只不過,我們大多是從焦慮、治癒、幸福感等「感受」出發,而忽略掉這個產生感受的「本我」。話說,我們還真不能只在乎各種App的功能,卻忘了手機本身的容量跟速度才是操作的關鍵。
疲勞是什麼?疲勞是一個很難解釋清楚的概念,因為疲勞的感覺因人而異。人們經常會用諸如虛弱、無精打采、極度疲倦或困倦、精力嚴重不足或精疲力盡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疲勞感。疲勞與健康的人所體驗到的正常的疲倦感很不一樣。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安安你好,你「沙龍」了嗎?因應出版專題即將在 2024 年 1 月下旬全面升級為沙龍(Salon),vocus 特別舉辦有獎徵文活動,誠摯邀請站上的格友們,投稿分享你的沙龍定位、設計,以及你是如何玩轉沙龍,打造出適合自己的創作、交流與經營模式。一起來往下了解本次徵文主題吧!
安安你好,你「沙龍」了嗎?因應出版專題即將在 2024 年 1 月下旬全面升級為沙龍(Salon),vocus 特別舉辦有獎徵文活動,誠摯邀請站上的格友們,投稿分享你的沙龍定位、設計,以及你是如何玩轉沙龍,打造出適合自己的創作、交流與經營模式。一起來往下了解本次徵文主題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悠悠的歲月,乘載多少記憶, 來來去去的生命,輪迴幾世, 不屑你孤傲的神情,總是燦笑, 孤獨感的著裝,抹不去失落, 再次相遇,已是千年之後,
Thumbnail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Thumbnail
孤獨感莫名其妙的襲來,想想現在的生活是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就是無趣、無望⋯難道我的生活就是這樣了嗎? 身邊的人不了解我的憂慮,不了解我的不開心⋯分享了也被晾在那邊, 原本的希冀看似遙遙無期,這樣讓我對於身邊的人感到厭煩⋯⋯尤其身邊的人最近做了一些讓人反感的事,好想好想逃離這一切⋯⋯ 到底是第二次
Thumbnail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自己已經漸漸地遠離朋友,不喜歡過多的社交,但自己很清楚明白,並不是自己不喜歡與朋友一同出遊,而是害怕出遊後返家的那種孤獨感。因此開始找各種理由推託,但每當獨自出遊時又會覺得無聊,矛盾感十足。
Thumbnail
你覺得孤獨嗎? 你知道孤獨會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嗎? 新冠疫情雖然已經趨緩,但也讓孤獨病更嚴重了。 英國和日本相繼成立了「孤獨部門」。 孤獨病在日本有複雜的因素,甚至連去年前首相被暗殺也有關。而前幾天又發生了暗殺首相的事件。本文帶你一併了解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好像越來越多人會在現實生活裡感到孤獨。 ​疫情下的長期隔離也許是因素之一,但自從去年我開始使用社群後(以前都沒用FB,IG的邊緣人),我覺得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似乎也很有關係。 網路的去中心化架構鼓勵了「個人表達」,加上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當成新的中心點,把我們的所思所想...
Thumbnail
不想說有多麼喜歡,只是正好在她的文字裡找到共感,找到唯一我可以棲身的所在。遇上很多無論自己多麼掙扎努力,也不見半個人懂得時候,想說一點什麼,卻半個字也說不出來… 「有人生來就是大人,並不是說這些人不需要或者不懂得任性撒嬌,也不是調皮搗蛋,只是他們老早便能跟上世界的腳步;而另一種人,則是即使再努力長大
Thumbnail
很高興我的幫助證明了我的所學有些價值,在我身上可以發揮價值,但也可以解決在他人的問題,豈不是很好嗎? 情緒動力在幫助他人時,獲得很大的動力,像個救贖自己的方式,想想其實很悲哀,雖然是幫助他人,但事實上,我們不過是藉由幫助來讓別人幫助自己。
Thumbnail
我們總是仰望著一個極理想的自己,同時,我們把別人視為極理想的(情)人,而滿載妒忌與傾慕。在這種「渴求妒忌」與「妒忌他人」之間,就是某種孤獨,這片孤獨之地有一堆故事正在上演。好比想分手的人以潛意識的方式拉緊彼此,或是已分手的人努力讓自己康復,卻默默希望自己的康復會讓逝去的愛情回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悠悠的歲月,乘載多少記憶, 來來去去的生命,輪迴幾世, 不屑你孤傲的神情,總是燦笑, 孤獨感的著裝,抹不去失落, 再次相遇,已是千年之後,
Thumbnail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Thumbnail
孤獨感莫名其妙的襲來,想想現在的生活是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就是無趣、無望⋯難道我的生活就是這樣了嗎? 身邊的人不了解我的憂慮,不了解我的不開心⋯分享了也被晾在那邊, 原本的希冀看似遙遙無期,這樣讓我對於身邊的人感到厭煩⋯⋯尤其身邊的人最近做了一些讓人反感的事,好想好想逃離這一切⋯⋯ 到底是第二次
Thumbnail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自己已經漸漸地遠離朋友,不喜歡過多的社交,但自己很清楚明白,並不是自己不喜歡與朋友一同出遊,而是害怕出遊後返家的那種孤獨感。因此開始找各種理由推託,但每當獨自出遊時又會覺得無聊,矛盾感十足。
Thumbnail
你覺得孤獨嗎? 你知道孤獨會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嗎? 新冠疫情雖然已經趨緩,但也讓孤獨病更嚴重了。 英國和日本相繼成立了「孤獨部門」。 孤獨病在日本有複雜的因素,甚至連去年前首相被暗殺也有關。而前幾天又發生了暗殺首相的事件。本文帶你一併了解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好像越來越多人會在現實生活裡感到孤獨。 ​疫情下的長期隔離也許是因素之一,但自從去年我開始使用社群後(以前都沒用FB,IG的邊緣人),我覺得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似乎也很有關係。 網路的去中心化架構鼓勵了「個人表達」,加上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當成新的中心點,把我們的所思所想...
Thumbnail
不想說有多麼喜歡,只是正好在她的文字裡找到共感,找到唯一我可以棲身的所在。遇上很多無論自己多麼掙扎努力,也不見半個人懂得時候,想說一點什麼,卻半個字也說不出來… 「有人生來就是大人,並不是說這些人不需要或者不懂得任性撒嬌,也不是調皮搗蛋,只是他們老早便能跟上世界的腳步;而另一種人,則是即使再努力長大
Thumbnail
很高興我的幫助證明了我的所學有些價值,在我身上可以發揮價值,但也可以解決在他人的問題,豈不是很好嗎? 情緒動力在幫助他人時,獲得很大的動力,像個救贖自己的方式,想想其實很悲哀,雖然是幫助他人,但事實上,我們不過是藉由幫助來讓別人幫助自己。
Thumbnail
我們總是仰望著一個極理想的自己,同時,我們把別人視為極理想的(情)人,而滿載妒忌與傾慕。在這種「渴求妒忌」與「妒忌他人」之間,就是某種孤獨,這片孤獨之地有一堆故事正在上演。好比想分手的人以潛意識的方式拉緊彼此,或是已分手的人努力讓自己康復,卻默默希望自己的康復會讓逝去的愛情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