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習慣的妙用

小習慣的妙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通常我們無法成功養成一個習慣,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想要做「大」的改變,當改變不大的時候,就乾脆放棄。這也是我們常常失敗的主要原因,我個人過往也有不少類似的經驗,例如在年初時想說要開始來每天寫日記,也去買了自己喜歡的日記本跟筆,然後就開始寫。前面幾天動機很高,也會將每天的想法、工作的心得都如實的寫下,自己也覺得滿意。過了幾天,可能遇到晚上剛好跟朋友有聚會,喝了點小酒,回家後也忘記了要寫日記這件事情。再過兩天,剛好有遇到公司加班,回到家已經深夜,身體疲憊;然後是家庭一起出外去旅遊,也沒有單獨的時間來寫日記⋯然後,寫日記這一項行為不知道何時就自然從我的生活中自動消失了。看著過去幾年曾經買過的日記本,大多只寫了一月,少數寫到二月,其中有一本有寫到三月,不過其中二月只寫了10篇,三月則剩下2篇...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先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讓我們發揮創意,透過腦力激盪的方式,找出各式各樣有助於我們想要進行改變的志向或結果的行為。接著再以「焦點地圖(用焦點地圖找出黃金行為)」,透過對改變的志向(或結果)的影響程度,與自己是否容易執行的兩個維度,進而找到改變的「黃金行為」。

接下了,Fogg認為要我們把可行的「黃金行為」分解變小,小到不需要有動機也能做到。原因是當我們想要持續某個習慣,就必須調整行為改變「B=MAP(如何排除行為改變過程中的問題)」公式裡最可靠的變數:能力(A)。也就是當某個行為很困難,就把它變得容易做。通常我們養成新習慣的動機會隨時間變的越來越低,但我們的能力會越做越強,隨著能力會幫助我們讓習慣扎根。

當我們考慮能力時,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診斷: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做這項行為?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金錢來做這項行為?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體力做這項行為?

.這項行為是否需要許多創意或腦力?

.這項行為能否融入我們目前的慣例、或需要我們做出調整?

在此,Fogg教授將以上的幾個跟能力相關的問題,以「能力鏈」來做出比喻,上述的時間、體力、金錢、慣例、創意或腦力等條件,都是能力鏈中的一環,而能力鏈強度等同於「最弱」的能力環節。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透過找出我們能力鏈中最弱的環節,然後針對此環節加以解決,這就是能力鏈的作用。Fogg教授指出一旦強化了最弱的能力因子,我們就能重複這項行為,進而培養出習慣。只要走出第一步,接下來就簡單多了,只要我們將行為分解變小,都能讓事情變得容易做到。在一次又一次重複做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掌握技巧,然後能力隨之提升,因此行為習慣的養成重點是「重複」,不斷重複的做。

就以一開始我無法持續每天寫日記的行為而言,我自己的分析是:當我要寫完整的日記,需要有適當的時間與環境,這就是我能力鏈最弱的地方。後來我就依據Fogg教授的原則,改成在每天早上吃早餐前,用一到兩句話寫下我昨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想要感恩的人或事。我也不寫在日記本,而是寫在手機上備忘錄中。這樣的作法,克服了我能力鍊最弱的時間與環境問題,雖然只有記下幾句話,但卻能夠持續,這樣的習慣已經維持兩年多。後來學了Notion,就設計了簡單的模板,把每天的體重與一些習慣是否執行也紀錄,擴大了範圍,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Fogg教授提醒我們,小習慣的心態有個重點:不要貿然提高標準,不要急著把行為變大。將標準放低,就能讓習慣繼續,無論動機高低,要先確保一定做得到。關鍵在於不要提高標準,因此,對於小習慣而言,重點是持續的做到,而非要做到很好。當然,小習慣並非一直就只是小習慣,小習慣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成長茁壯。這兩年我一直在練習用小習慣的方式來建立新的行為,效果非常棒~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使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發揮創意找出對應「志向」或「結果」的各式各樣行為後,下一個階段則是要找到行為匹配。BJ Fogg教授表示:這是行為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無論我們想要做到什麼樣的改變,為自己匹配出「對」的行為都是長久改變的關鍵。在行為設計領域裡,把最佳匹配稱為「黃金行為」,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當我們使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發揮創意找出對應「志向」或「結果」的各式各樣行為後,下一個階段則是要找到行為匹配。BJ Fogg教授表示:這是行為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無論我們想要做到什麼樣的改變,為自己匹配出「對」的行為都是長久改變的關鍵。在行為設計領域裡,把最佳匹配稱為「黃金行為」,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