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個接觸過瑜伽(或是想接觸、認識它)的人應該都有個自己認為「妤家是什麼」的答案;如果沒有的話我邀請大家在看下去之前先停留一下,想一個「現在」的答案在心中。
「你認為瑜伽是什麼呢?」
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到北印度的瑜伽小鎮 Rishikesh 完全翻轉我對瑜伽的既定印象,當時的我在台灣練習體位法大概 3 年多的時間,卻發現自己接觸的只是他的一小部分,
學習瑜伽是一個過程,有著各式各樣的路徑,而我就是正在走著某一條路徑,慢慢地、用生命跟體驗去學習它罷了,或許修行只有方向、沒有標準答案。
一點點的瑜伽歷史
瑜伽始於古印度的六大思想系統之一,一直到西元前三百年才由一位叫做「帕坦加利(Patanjali (पतञ्जलि))」(好酷喔這是梵文!)的人把它的匯集成《瑜伽經》,也是我們定義瑜伽、了解其哲學很關鍵的著作。
當時好像也有許多紀錄瑜伽的書籍、經典,但帕坦加利有系統地匯集各種哲學、宗教、不同思想系統等概念,就變成最重要、經典的一本關於瑜伽的著作。
其實內容不多,四個篇章,196 句梵文就把瑜伽的思想、哲學都講完(感覺經典的思想書都很簡要,好讚),但因為梵文太難翻譯了,後續有許多不同的譯文,我會再蒐集一些資料分享內容給大家。
四個定義
「瑜伽」這個詞流傳好幾世紀,大概有四個比較廣為流傳的定義,我直接從《瑜伽之心》這本書的第一章節列出,在附註我自己的理解在下面。
想補充的是,謙遜不是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好喔(在台灣社會的文化脈絡下很常被誤解) 而是知道自己已經很好了,所以我還有餘裕可以讓自己更好、學習更多;
(瑜伽的練習也是,絕對不是強迫自己要變成某個樣子,而是無時無刻地覺察自己、接納自己,很神奇的是,你就會陪伴自己慢慢抵達那個狀態。)
《瑜伽經》的定義:Yogah citta vrtti nirodhah.
(常被翻譯為:約束心靈的變化就是瑜珈 / 瑜珈是可以控制千變萬化的意識。)
其實我一直卡在「約束」跟「控制」,其實這樣講也沒有錯,但就是覺得這兩個詞的力道太強,擔心變成是一種壓抑跟勉強。
然後促使我開始思考,對瑜伽哲學來說,
生命最後要追尋的「平靜」到底是什麼?
最近跟朋友討論,透過對話我們逐漸建構了這樣的平靜,過程中有很多啟發,想把討論的歷程分享給大家。
:「可能就像看似靜止的水面,但水面下卻有許多的波動、暗流?」
:「我理解你說的,這樣說也合理,但總有一種壓抑的感覺?」
:「嗯,就是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安靜』,而是這些東西,像是念頭、情緒都還是真實存在的,但你感受到的水面是靜止的。」
:「那這樣理解好了!這靜止的水面下,所有的事情都在發生,所有的念頭、情緒,舒服的、不舒服的,我們把它當作是波動、起伏和流動,他們真真實實的存在;
你感受到的平靜並不是否認這些事情的存在,而是願意真的接納這些事情的存在。」
:「而你就可以把自己抽離出來,去感受這一些波動的平靜。」
:「我自己看並是『抽離出來』的感覺,而是他就在我們身體裡,從內的觀看著。」
:「對!抽離只是一個說法。瑜伽有提到所謂『心識』,甚至一些經典也有點出他確切的位置,在左胸的下方,總之他要講的概念就是一個你可以跳脫這些波動、起伏,回到自己身上後再來看待這些,最終我們就可以抵達平靜。」
—
這真的並不只屬於瑜伽,討論後發現許多哲理、經典或思想,其實都在探究生命的目的,以及生命之內(我們和我們自己)和生命之外(我們和萬物、宇宙)的關係;而我只是剛好從瑜伽這個古老的哲學切入理解,並依循修行,討論到最後真的都殊途同歸。
這些對話啟發了我回去思考瑜伽的意義。
很多人會翻譯瑜伽經對瑜伽的定義是:
「約束心靈的變化就是瑜伽 / 瑜伽是可以控制千變萬化的意識。」
也許就會像一開始討論的靜止的水面下有許多的波動、起伏和流動,
可能會被誤會成一種壓抑,我需要去控制這些思緒的存在,我才可以得到平靜;
但其實要說的不是「控制」,而是「接納」。
當你願意接受這些擾動真實的存在,感受他、面對它,才有機會真的放下他,讓它就這樣存在,因為你知道這些都會消退,不用擔心、害怕,而後你感受到平靜、自在。
我認為瑜伽的智慧是「體驗」而來的,這些文字都是冷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去實踐這些概念,然後從生命中的大大小小事情去覺察、頓悟;有一刻,你會懂一些事情、也會又搞不清楚一些事情(笑),但總之日子會過下去,每天都有新的體驗跟學習。
還沒有分享我認為的瑜伽是什麼,每一個階段有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目前的答案是:
「活在當下,瑜伽就是生活。」
也期待你們的答案、更期待我們在一起練習瑜伽、修行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答案。
Sincerely,
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