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來到我們第二個實驗,Study 1 是非常典型的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
而 Study 2 則是想延伸 Study 1 的實驗,達到兩個目的:
他的研究假設跟 Study 1 一致(畢竟是要複製這個實驗結果 XD)
這個實驗是用 ERP(Event-relative protential,事件相關電位)來分析。
先來個跟腦波相關的小小小介紹:Electroencephalogram 腦波圖
你的大腦在工作的時候,其實會一直放電ㄛ,畢竟大腦就是非常複雜的神經網絡,而訊息之間的傳遞就是透過「電訊號」來溝通,放出電訊號時會產生「電位差(電壓)」;
大家可以參考上圖,通常會請實驗參與者穿戴腦波帽,帽子上會有收集你電訊號的電極(Elecrtodes),右邊的圖就是不同電極收集到的訊號。
而我們說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就是在收集你在某些特定狀態下,大腦執行任務時所放出來的電訊號,大家應該可以想像訊號看起來比較像是「波動」,電位高高低低的那種,會有不同的頻率跟振幅~
「EPR 就是一種延伸 EEG 測量、計算的方法」
會重複讓你的大腦做一些任務,每種任務把它當作「事件(Event)」,根據不同的任務把腦波「切成好幾段」,把這些同類型任務切好的片段(Segments)的腦波疊在一起計算,就可以收斂成特定的電位 Pattern!
就像這張圖,最右上角是完整的腦波訊號,然後我把他切成一段一段(橘底色),把這些訊號片段平均起來,就變成一個在刺激訊號(視覺、認知作業等)發生後的一個規律的電位 Pattern,右邊最下面的圖。
而這些 Pattern 會由許多成份(Components)組成,就如同圖上面的 NP80、P1 、N1 等,這些成份是認知能力的間接指標。
(我要停止ㄌ,不然這篇就會歪掉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盡量講得比較簡單,如果想知道更多、或是對我的說明有其他疑惑,請不吝批評指教)
講到這裡,要來介紹一下那這個實驗是用哪兩個成份表示認知能力
和 Study 1 一樣,會把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派」成兩組,以確保除了我們要操弄的變項外,其他的條件都是一致的。(細節可以看上一篇唷)
實驗材料
ANT + Franker Task 的實驗程序
此圖為「每題」認知測驗的流程(時間軸式:從左上看到右下 ↘ )
總共會有 288 題,平均分配在 4*3 的 Conditions 裡,每題都會經過以下時間軸:
行為研究結果
短暫的正念練習可以提升注意力(同 Study 1 結果)
雖然冥想組跟控制組在認知作業的精確度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冥想組顯著地花更少時間完成作業完成,在更短的時間完成一樣精確度的作業,故研究者認為是有提升注意力能力的效果。
神經質特質有調節作用: 高神經質者正念帶來的助益較低(同 Study 1 結果)
Y 軸:答對反應時間 → 所有有答對的 Franker task 的反應時間平均
X 軸:左邊低神經質者(-1 SD Neuroticism)|左邊高神經質者(+1 SD Neuroticism)
分組標籤:淺色 - 實驗組|深色 - 冥想組
由於上一個效果是從反應時間推論,故這裡把 Y 軸從原本的「Franker task 回答正確率」改成所有「答對題項的反應時間」平均。
高神經質者,冥想組和對照組的回答正確反應時間沒有顯著差異(圖右兩條 Bar),即短暫正念練習沒有效果;而低神經質者,冥想組的反影時間比控制組稍快(圖左兩條 Bar)(邊緣顯著,p = 0.094);
「相較而言」,這樣短暫的正念練習對低神經質者在注意力執行、控制上有比較好的效果。
(但如果比較嚴格一點的統計來看,兩個都沒有達顯著,有些人會認為都沒有效果!)
腦波(ERP)研究結果
大家還記得我們要看哪兩個成份嗎?(忘記可以往上滑 XD)
這張圖給大家一個概念就好,也感受一下這個指標的樣子 XD
(研究者有幫我們轉成比較好理解的直方圖,腦波的研究結果我也會用直方圖解釋)
至於 N2 跟 P3b 分別是代表哪些注意力或認知能力,可以往上滑複習一下(上面有簡單介紹),或是直接搜尋這個「指標 + ERP」,就可以知道更多這個指標相關的能力唷!
N2 — 注意力控制、抑制能力
低神經質者正念練習可以提升相關的注意力、認知能力(同 Study 1 結果)
高神經質者正念練習反而減損注意力效果
Y 軸:N2 振幅 → 越大表示注意力越好
X 軸:虛線左邊 - 低神經質者(-1 SD Neuroticism)|虛線右邊 - 高神經質者(+1 SD Neuroticism)
類別標籤:淺色 - 實驗組|深色 - 冥想組
我們先看左邊(低神經質者)
在非一致的 Franker task 中,冥想組比起控制組有更大的 N2 振幅,代表在 N2 相關的注意力、認知能力上,其表現是比較好的。
再來我們看右邊(高神經質者)
有趣的是,有別於第一個實驗(冥想組跟控制組沒有差異),在這裡冥想組在 N2 的振幅顯著低於控制組,表示正念練習不但沒有幫助,效果還更差。
P3b — 注意力重分配能力
低神經質者正念練習沒有顯著提升注意力效果
高神經質者正念練習減損其注意力效果
Y 軸:P3b 振幅 → 越大表示注意力越好
X 軸:虛線左邊 - 低神經質者(-1 SD Neuroticism)|虛線右邊 - 高神經質者(+1 SD Neuroticism)
類別標籤:淺色 - 實驗組|深色 - 冥想組
沒有一個實驗是完美的,所以可以了解這個實驗可以解釋哪些東西、哪些東西需要更近一步釐清是很重要的。
這個研究只能暫時了解神經質人格特質和這樣短暫的正念練習效果有關,但至於影響的機制是什麼,又跟哪些變項有關係,就要在後續了解。
啊,謝謝大家把文章看完!
這應該也是我第一次試著想要把認知神經科學的內容寫得不要太學術,花了很多時間閱讀理解跟轉譯,寫完後覺得下次還有很多可以再進步的空間 XD
先排除掉這些複雜的實驗設計、腦波指標,
這篇研究的結論很令人鼓舞ㄉ!
雖然還是無法跟長期正念練習的人有相同的效益,但是即使只是那麼短暫的正念引導,對於正念和冥想沒有什麼經驗的新手,在注意力能力上還是找得到實證的幫助。
雖然雖然,這些都只是正念跟冥想的「附加價值」,畢竟我們冥想是為了探尋生命、頓悟,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回到日常生活,還是可以感受到幫助,更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進而更知道怎麼掌握自己的心識:)
以上,希望帶給大家另一種觀點在看待正念、冥想,
也期待這樣的切角可以幫助大家在練習上有不一樣的突破。
Sincerely,
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