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象正確,「自以為是」也成事。

2024/01/3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通常是建立在自以為是的基礎上,「以為這樣就可以了」、「以為不用準備」、「以為已經夠好」,會失敗都是失敗在過於相信自己有能力的基礎上,卻遺忘未雨綢繆本身也是能力。 那為什麼「自以為是」也會成事?

只要一直問為什麼時,就會找到明明可以更好的機會成本,而對象是自己或他人都可以。 當對象是自己時,就會一直學習與思考,不斷進步;當對象是別人時,即會活在慈悲與溫暖,持續給予。 彷彿自己擁有一雙,看得見未來的眼睛,知道怎麼做會更好;宛如自己擁抱一顆,能活在無限的心臟,知道一切都在過程中。 而看得見未來的眼睛與能活在無限的心臟,還能夠配合起來運作,進而看見對方沒有做更好的選擇,是因為遇到某部分的阻礙,而自己能夠用身體力行去協助他人,於是只要有一個人實現理想,這個世界就離理想國更近。

難道「自以為是」要成事,只能靠明明可以更好的心思嗎?

答案就在於對象,當對象是其他生命時,能有別於上述發現障礙協助克服的心思,我們還可以在協助的過程中發現到寶藏,就好像對方是在說故事一樣,他所遇到的那些阻礙,在透過自己的協助之下,讓我發現,竟然過程中所克服的阻礙,大部分都是屬於自己的,好像冥冥之中自己被良善所牽引著,體驗過這一切後,發覺對方居然是在現實中,將遇到的一切成為故事的心思,來將「明明可以更好」的自以為是,成功進化而要將遇到的一切成為故事,就只能活在給予奉獻的行動裡,所有的一切不只為自己,還為更多的生命,叫他只為自己就好也不聽,原來我們都在過程裡,為了理想,自以為是

原來當一個生命遇見某人事物時,另外一個生命就能感受到並知道如何做,就是這麼自以為是。

23會員
519內容數
心理與心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