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市某高中情障生攻擊老師事件(註1),引發社會對情障生教育的反思。有人認為某些情障生利用自己的「障礙」作為攻擊別人的藉口,也有人認為外界沒有給情障孩子足夠多的理解與包容。
不管是哪一派主張的支持者,最終都要面對一個現實:孩子(不管他有沒有情障)都要儘可能在成年前社會化,學會人際互動中基本的待人接物,讓自己擁有良好的情商。
在這方面,能提供情障生最大幫助的不是老師,而是同儕。也就是說,良好的同儕文化可以協助情障生學習情緒控制,緩解情障生的攻擊性。這狀況也可以從此事件的相關影片中明顯看到。
同儕學習的威力
同儕學習的威力有多強?讓我們看看下面案例:
一、研究恆毅力的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la Duckworth)
曾經嘗試教自己年幼的女兒自己用馬桶上廁所,但是,一直都
沒有成功。直到他女兒滿三歲,脫離那個每個孩子都包尿布的
幼幼班,換到「大孩子」的班上後,才一天就學會使用便盆。
當安琪拉去接她時,她還很自豪地告訴安琪拉,他不用再包尿
布了。
為何安琪拉的女兒能在短短一天就學會使用便盆?因為同儕的
力量。當他與所有小孩一起排隊,陸續使用便盆,輪到他時,
他就很自然地使用了(註2)。
二、有位生長在兄弟姐妹眾多的女士,在她小時候,由於父母親無
法給這麼多孩子妥善的照顧,所以,沒有人提醒她要洗澡。她
是何時發現自己應該洗澡呢?在學校。當她上學時發現她的手
臂與其他同學不一樣,再深究下去發現,造成不一樣的原因是
因為她的手很髒,從那時起,她就主動去洗澡了。(註3)
三、發展心理學家湯瑪士.金德曼在研究五年級學生的小圈圈時發
現,假如孩子進入功課好的圈子中,他就會比較重視功課;若
他離開那個圈子,進入一個功課差的圈子,他對功課的態度就
會變差。也就是說,學生對於功課的態度會受到其所屬團體的
影響。(註4)
既然同儕的影響力如此之大,老師的影響力又在哪裡呢?
同儕學習的影響力雖然大,但是,只要善用團體權力分佈特性,老師就能發揮影響力。
同儕團體中的每個人地位不同
在一個班級裡,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群同年齡層的孩子。事實上,在這群孩子中,有的比較成熟,有的比較幼稚。一般來說,比較成熟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地位比較高,影響力比較大,他們也比較喜歡結交年紀較大的朋友。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與老師有比較多的互動,也更常被老師指定或同學推選為幹部。
既然班上的意見領袖也可能是與老師互動最多的人,只要老師能抓住這類孩子的心,就能對班上發揮影響力。
在第一段所提到的案件中就可以發現,挺身而出壓制情障生的學生明顯是個性比較成熟的人。他敢出來壓制,甚至有同學跟著他一起出來壓制,足證明他有把握控制住當時的場面,也讓我們看到該班級的權力分布。
善用班級意見領袖的影響力
所謂「擒賊先擒王」,當老師要運用同儕學習原理帶班的時候,需要先辨識出班上的「孩子王」是誰,收服了孩子王,就能收服整個班。當孩子王對導師心悅誠服,導師就能成為班級真正的領導者,建構對孩子最有力的班級文化。
如何幫助班上的情障孩子—我個人的經驗
記得我在剛開學到一個新班級上課時,與一個學生發生衝突。當時,該班有學生馬上告訴我:「老師,他是情障生,上次還打導師。導師說要任課老師不要管他。」
我一聽到孩子的描述,當下馬上做處理。我的處理不是「不要管他」,而是要處理全班學生對「障礙」的看法。我認為若全班同學給那個情障生貼標籤,對全班(包括那個孩子)都不好。
因此,我馬上走到講台上,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障礙」二字,開始講述什麼叫做「障礙」,並告訴全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某個區塊有障礙;有人是語文障礙,有的可能是聽力障礙,也有的是空間障礙,連我自己也有障礙;所以,有障礙不算什麼,重點是面對障礙的態度。簡言之,我要拿掉「障礙」的特殊性。
接下來,我和學生們分享了一些如何克服障礙的真人真事。舉例來說,有一個人看時鐘有障礙,無法理解長針與短針的關係,於是,他給自己密集訓練。經過訓練後,他克服自己的障礙(註5)。我也告訴學生我如何透過練習克服我自己的障礙。
最後,我問全班:「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有障礙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全班回答:「多練習。」然後,我走到那個情障生面前,說:「你要學會的是自我控制,我相信你一定能學會。」
後來,我上那個班的課會特別注意,全班一視同仁。比如說,若要叫孩子起來回答問題,我都抽籤,抽到誰就誰回答,不會刻意叫誰,也不會刻意閃過誰。那個孩子上我的課很平靜,被我處罰也心甘情願。如果他有進步,我也會讓全班同學為他鼓掌。不過,聽說那孩子上其他老師的課,還是會三不五十與老師發生衝突,甚至對老師肢體攻擊,學校也為他開過數次個案會議,討論那個孩子的管教問題。
結語: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順利進入社會,不是無限度包容
在文首情障生案件發生後,有認同我的,也有認為我不瞭解情障生,不瞭解…,甚至質疑我沒特教背景,對情障生沒有同理心。針對這一點,我必須要說術業有專攻,身為一個教育專業人員,我長期全方位精進教育理論與實務。我認同大腦可塑性,也認同教育能幫助改善某些遺傳性的人格問題(如:攻擊性),我自己也在實踐中得到印證。
我認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好,應專注於尋找能幫助孩子的各種可能,而不是不可能。如果所謂的「專業」是讓人進步的阻礙,這種「專業」沒有存在的價值。
我相信,當孩子被貼上情障生標籤的時候,他們是無助的。他們希望能得到同儕認可,希望能融入同儕,但是,由於他們錯誤的行為模式,導致他們越發受到排斥,惡性循環因此產生。所以,教育應發揮的功能是教情障生融入團體的各種技巧,幫助他們建立成功的人際互動經驗,讓他們知道如何才不會踩到同儕團體的紅線。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順利進入社會,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註1:北市男高中生情緒失控!暴怒鎖喉毆打老師 開嗆:這不是你該管的
註2:《恆毅力》第五章。
註3:《教養的迷思》第九章
註4:《教養的迷思》第八章
註5:《改變是大腦的天性》第2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