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開餐廳不會變胖?「延遲享樂」和「自我節制」的平衡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月初逛書店看到某暢銷書裡一段話「有錢人開餐廳不會變胖」,心中有點不以為然,第一個念頭就是:難道作者認真做過抽樣調查歸納出這個結論嗎?如果只是順口一句而已,那也有點失之偏頗。

不過後來仔細想想,暢銷書排行榜常勝書籍永遠不缺「致富」和「生活」兩大熱門品項,這本書作者用了「有錢人就是因為做到了xxx,所以他們才能夠xxx」的句型博人眼球,既滿足了希望複製富人思考模式讀者的需求,也觸及喜歡閱讀生活勵志範例的讀者,因此看到「有錢人開餐廳不會變胖」這句話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平常我維持著一兩個月去好市多採購一次的習慣,多年下來我的最大心得就是:好市多是一個操練節制功夫的好地方。

面對滿坑滿谷的食品,麵包、糖果、餅乾、蛋糕、甜點、零食均以低價大包裝展示,選擇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我曾經禁不起誘惑買了一大包甜點,回家細讀食物成分標籤,發現熱量糖份含量超高,內心罪惡感油然而生,只好吃了一點之後就化整為零分贈親友,免得繼續吃完整包更加後悔。

我想起年輕時在美國讀書工作,一般美國人日常飲食習慣吃大份量食物,幾乎每種類型熱量都高,我經常跟著美國同學同事一起餐飲,當時喜歡吃冰淇淋、可樂還有薯片,而且都是沒有節制大口大口吃。

年紀稍長之後,我開始對食品成分比較注意,基本上不再碰對身體無益的食物。有一次我跟好友說,現在顧及飲食健康,很多年輕時經常吃的食物都不太敢再吃。

美食當前 操練克制能力

我的好友是美食達人,對於各種食物只要對胃口向來來者不拒,他調侃我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平白損失了很多人生樂趣。

朋友這句戲言倒讓我重新思考,如果真的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就算它不宜常吃多吃,偶爾淺嚐幾口似乎並無不可,我為什麼不這麼做呢?但是如果開始這麼做了以後,我會不會慢慢走回以前常吃多吃的老路呢?



我想到了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博士及其團隊於上世紀1960到1970年代對600多名幼童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該實驗結論後來廣為流傳:

「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面前放一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如果等到研究人員15分鐘之後回到房間再吃那顆棉花糖,就會多得到一顆棉花糖吃,但是如果研究人員回來看到那顆棉花糖已經被吃掉,孩子就不會得到另一顆棉花糖。」

研究結果發現,只有30%的孩子能夠堅持等待15分鐘而不吃面前的棉花糖,後續研究顯示,這些能夠「延遲享樂」的孩子日後在學業成績表現比起大多數選擇「即時滿足」的孩子表現更為傑出。

近年來類似「棉花糖實驗」之類的新型研究發現,延遲享受所需要產生的自制力,其實也跟社會習俗、家庭經濟狀態及人際關係規範相關。



我開始對自己展開一個改良版的「薯片實驗」,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效果看來還算不錯,覺得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在生活各方面的好方法。

我曾經是薯片忠實愛好者,20多歲的時候我經常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薯片,沒有多久整包薯片就進了肚子。

後來我自知多吃薯片無益身體健康,多年來靠著意志力完全不碰薯片,在商場經過薯片區逼自己視若無睹,這樣的過程想起來有點自虐,不過久而久之我甚至不記得我曾經那麼喜歡薯片了。

薯片實驗 鍛練延遲享受

我現在為了增加生活小樂趣,有時會放鬆一下自我管制,購買內含許多小包裝的大包薯片回家。當我完成某項目標之後,允許自己打開一小包薯片分幾天享用做為自我獎賞,然後相隔一兩週之後,當我完成另一項目標,才會考慮打開另一小包薯片獎勵自己。

平常在家看到那一大包薯片,我就把它當成一間上鎖的房間,就像棉花糖實驗30%單獨面對那顆糖的孩子一樣,絕對不去打開那包薯片。

回想多年來我對薯片的心態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學生時期完全缺乏節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到後來略帶痛苦強迫自己靠著意志力不碰薯片,再到現在我會享用限時限量的薯片當成增進生活樂趣的自我獎賞。

想一想這三個階段的感受,其實我最滿意現階段的自己。



從我的「薯片實驗」再仔細思考暢銷書那句話「有錢人開餐廳不會變胖」,我覺得更為精準的說法應該是:

「不論是有錢人還是普通人開餐廳,即使每天面對各種美食的誘惑,只要有自我節制的能力,餐廳老闆就不會變胖。同樣的,就算餐廳老闆偶爾吃一些自家烹調的美食做為辛勤工作的獎勵,只要有所控制,仍然不會因此而變胖。」

有些人意志力堅定,他們可以一直維持高強度的自制力,做任何事都可以按照既定目標前進,如果你屬於這群人中的一員,恭喜你,我非常佩服你的毅力。

如果你和我一樣,我們的意志力或許強度不同,不過一直堅持靠著意志力做事會覺得有點累,建議你嘗試像我一樣找出專屬於你的「薯片實驗」,看看有沒有辦法在生活中找到延遲享樂和自我節制的平衡點。

這篇文章發布之後,我就可以打開一小包薯片好好享受一下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青沙龍
15.3K會員
168內容數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文青」原指喜愛藝術的青年,經由網路流傳,詞義逐漸模糊,成為自嘲用語。既是自嘲,何妨自嘲徹底一點,「熟齡文青」遂於2022年7月誕生。 只要是傳統「文青」喜歡的題材,比如說藝術、文藝、音樂、電影等等,文青沙龍都可能涉獵其間,歡迎舊雨新知加入沙龍,共品文青人生。
文青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本文敘述作者因疫情關係更換理髮店,意外發現百元剪髮店裡的理髮師擁有豐富人生故事,每次剪髮的十分鐘都像是一場小型脫口秀,讓作者感到療癒放鬆,從而成為忠實顧客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敘述作者因疫情關係更換理髮店,意外發現百元剪髮店裡的理髮師擁有豐富人生故事,每次剪髮的十分鐘都像是一場小型脫口秀,讓作者感到療癒放鬆,從而成為忠實顧客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2025/03/18
文章探討快樂的本質,並以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少比較、少計較」的觀點以及作者自身經驗,說明如何擺脫不快樂。作者藉由自身在職場的瓶頸以及最終的自我覺醒,闡述知足與正面思考的重要,並以一位總是面帶笑容的運動課同學為例,強調快樂來自於內心的選擇與放下。
Thumbnail
2025/03/18
文章探討快樂的本質,並以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少比較、少計較」的觀點以及作者自身經驗,說明如何擺脫不快樂。作者藉由自身在職場的瓶頸以及最終的自我覺醒,闡述知足與正面思考的重要,並以一位總是面帶笑容的運動課同學為例,強調快樂來自於內心的選擇與放下。
Thumbnail
2025/02/19
香氣,或者更廣義來說,氣味,很難用文字形容,然而只要聞過一次,很難不在記憶中存留,以後再聞到同樣的氣息,內存記憶通常可以瞬間觸發。 幼年記憶好像是一段段未經剪輯的影片,這些斷斷續續的模糊畫面時而會浮現腦海,最初的記憶到底是幾歲留下來的,我並不太確定,不過我清楚記得其中有個畫面帶著一陣陣濃郁的香氣。
Thumbnail
2025/02/19
香氣,或者更廣義來說,氣味,很難用文字形容,然而只要聞過一次,很難不在記憶中存留,以後再聞到同樣的氣息,內存記憶通常可以瞬間觸發。 幼年記憶好像是一段段未經剪輯的影片,這些斷斷續續的模糊畫面時而會浮現腦海,最初的記憶到底是幾歲留下來的,我並不太確定,不過我清楚記得其中有個畫面帶著一陣陣濃郁的香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歐陽talk書秀 第7季 第一本書名: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作者:鄭寅鎬 累積財富是每個人的夢想,然而爲何世界上就是有那部分的人可以將財富越滾越多而有的人卻一直似乎跟金錢玩賽跑遊戲呢?一個動作,一個思維,一個習慣都會決定你的財富差距
Thumbnail
歐陽talk書秀 第7季 第一本書名: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作者:鄭寅鎬 累積財富是每個人的夢想,然而爲何世界上就是有那部分的人可以將財富越滾越多而有的人卻一直似乎跟金錢玩賽跑遊戲呢?一個動作,一個思維,一個習慣都會決定你的財富差距
Thumbnail
相信在這個流量爆炸的世代,大家每一天滑手機或多或少都會接觸一些所謂「成功語錄」的短影音,彷彿每接觸一次,自己就離成功、富有更近一步。而這樣的想法,直到我接觸到《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書,才開始意識到自己離成功、富裕還有遙遠的一大差距需要努力。 老實說,首次翻閱此書時,我總認為是心靈雞湯,所以不以
Thumbnail
相信在這個流量爆炸的世代,大家每一天滑手機或多或少都會接觸一些所謂「成功語錄」的短影音,彷彿每接觸一次,自己就離成功、富有更近一步。而這樣的想法,直到我接觸到《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書,才開始意識到自己離成功、富裕還有遙遠的一大差距需要努力。 老實說,首次翻閱此書時,我總認為是心靈雞湯,所以不以
Thumbnail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生活過得很滋潤,食衣住行都在富貴圈裡,一餐伙食費是普通人家的七八倍,甚至七八十倍。那樣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們萬萬不能羨慕,萬萬不能想要與他們一樣,因為那是在替自己的福報減肥,也是福報消瘦的過程。也許有人說,日進斗金的大老闆吃好一點怎麼了,又礙到誰了?其實有錢跟奢侈是兩件事,有錢的人不
Thumbnail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生活過得很滋潤,食衣住行都在富貴圈裡,一餐伙食費是普通人家的七八倍,甚至七八十倍。那樣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們萬萬不能羨慕,萬萬不能想要與他們一樣,因為那是在替自己的福報減肥,也是福報消瘦的過程。也許有人說,日進斗金的大老闆吃好一點怎麼了,又礙到誰了?其實有錢跟奢侈是兩件事,有錢的人不
Thumbnail
月初逛書店看到某暢銷書裡一段話「有錢人開餐廳不會變胖」,心中有點不以為然,第一個念頭就是:難道作者認真做過抽樣調查歸納出這個結論嗎?如果只是順口一句而已,那也有點失之偏頗。 不過後來仔細想想,暢銷書排行榜常勝書籍永遠不缺「致富」和「生活」兩大熱門品項,這本書作者用了「有錢人就是因為做到了xxx,所
Thumbnail
月初逛書店看到某暢銷書裡一段話「有錢人開餐廳不會變胖」,心中有點不以為然,第一個念頭就是:難道作者認真做過抽樣調查歸納出這個結論嗎?如果只是順口一句而已,那也有點失之偏頗。 不過後來仔細想想,暢銷書排行榜常勝書籍永遠不缺「致富」和「生活」兩大熱門品項,這本書作者用了「有錢人就是因為做到了xxx,所
Thumbnail
這本書談論有錢人與受薪階級的十個差異,提出了在思維轉變的時候讓自己逐步致富的十個思維來提醒閱讀者。書中的重要內容是作者自己的經歷及觀點,主要在強調金錢觀念和心態的轉變對於財富成功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本書談論有錢人與受薪階級的十個差異,提出了在思維轉變的時候讓自己逐步致富的十個思維來提醒閱讀者。書中的重要內容是作者自己的經歷及觀點,主要在強調金錢觀念和心態的轉變對於財富成功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最近逛書店瀏覽各類暢銷書籍,有好幾本書名不約而同用「致富」、「財富」或是「有錢人」之類的詞彙吸引讀者青睞,看來投資致富類書籍儼然成為這世代出版界的顯學。 翻閱其中一本書,看到書中提到「有錢人不排隊」這個現象,初看之下好像言之有理,細想卻又覺得失之籠統,不過看到「排隊」這兩個字,記憶不期然回到以前我
Thumbnail
最近逛書店瀏覽各類暢銷書籍,有好幾本書名不約而同用「致富」、「財富」或是「有錢人」之類的詞彙吸引讀者青睞,看來投資致富類書籍儼然成為這世代出版界的顯學。 翻閱其中一本書,看到書中提到「有錢人不排隊」這個現象,初看之下好像言之有理,細想卻又覺得失之籠統,不過看到「排隊」這兩個字,記憶不期然回到以前我
Thumbnail
書名: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比賺多少錢重要 因此這本書就是我的致富守財寶典
Thumbnail
書名: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比賺多少錢重要 因此這本書就是我的致富守財寶典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
Thumbnail
許多人終身汲汲營營的想要賺更多錢,想方設法要晉升有錢人,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認為只要找到更賺錢的方法,或是能夠找到獲利更棒的投資方式,賺到更多錢,很快就能晉升為有錢人。 但這本書要告訴你的可不只是這樣,成為有錢人是心態問題,不是錢多寡的問題,心態要先對了,錢只是附屬產物。這本書是由方言文化
Thumbnail
許多人終身汲汲營營的想要賺更多錢,想方設法要晉升有錢人,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認為只要找到更賺錢的方法,或是能夠找到獲利更棒的投資方式,賺到更多錢,很快就能晉升為有錢人。 但這本書要告訴你的可不只是這樣,成為有錢人是心態問題,不是錢多寡的問題,心態要先對了,錢只是附屬產物。這本書是由方言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