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一切未曾遠去/智識分子/上癮台灣史

2024/04/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切未曾遠去>的作者阮越清是一位越南裔的美國人,夾在美國與越南之間,對於越戰甚或戰爭有不同於我們以往的理解。或者說,即便我們可以理解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一定有其偏頗之處,諸如解放自由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但是在細節上往往無法更進一步探究。而作者透過本書,以越戰甚或其他美國所發動的戰爭,是如何在媒體電影(例如美國狙擊手)的洗腦之下,讓我們能夠欣然接受這中間的殘酷,這本書很精準確實地點出其中看似和諧的詭異之處。


記得當兵的時候看莒光園地,有一部紀錄片描述美國軍隊的精實,十個人左右的小隊滅殺當地上百人的軍隊。當下我所震驚的並不是美國有多精良的武器戰力,而是這樣殘酷的不對稱戰爭,竟然沒有人覺得奇怪嗎?


作者在書中用更為深入的方式,去描述關於越戰,它的地域範圍、時間起迄、名稱有甚麼令人商榷之處,甚至如果計數由此發散出去的邊界效應,人命的估算該以幾十上百萬人計。像這樣一場戰爭,對照於再三道歉的二二八事件,無疑範圍數字時間都小很多,卻也可以讓我們對照思考:關於所謂的轉型正義究竟是應該以甚麼樣的形式呈現?


戰爭似乎永遠不會從此銷聲匿跡,眼前的烏俄交戰、以阿衝突,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國際社會、組織的力量何其薄弱,大國之間的硬挺,葬送的往往都是小國百姓的性命。社會契約論主張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我實在難以理解平民百姓如何可能同意政府讓自身陷入這樣的境地;對於自身所遭受的傷害無能為力,只能禱告祈求亡者安息。倘若有朝一日當我們置身其中,又該是怎樣一片混亂的光景?


阮越清認為,戰爭至少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實際發生的,另一次是寫在記憶裡的,我們總是隨時在遺忘,也會隨著國力、媒體影響力而淹沒不同的聲音,嘗試保存公正記憶的倫理工作有其不可抹滅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在這些戰爭經歷的過程中學到甚麼。我覺得這是人之為人都該去思索的問題。


從人之為人的角度出發,我覺得自由民主不該是絕對、唯一的好價值(信仰)。雖然自己是出生在這個相對看似民主法治的社會。但稍微探究一下歷史,便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有許多文化價值體系在互相角力。這一點在<智識分子>之中也可以看到更多的論述。作者萬維綱是中國人,但旁徵博引許多美國的書籍、大數據的資料,條理清晰,著實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並不是一個主題式的書寫方式,反而比較像是對於生活不同面向的反思文章集結成串,但也尚算彼此相扣。內容緊扣生活,諸如我們關於正義觀的想像、學校教育的反思、生活在大數據之間該如何看待我們的生活,都有其鞭辟入理令人拍案的思考分析。但這些內容倒也不算是給我們一個指引或是答案,而比較像是可以接續探討思考的開端。


比方說,當他以流水線上的英雄,去對比常春藤名校菁英與中國高教知識分子的異同,並不是探討採計分數的方式差異,為了爭取社會地位而付出的情懷一致就結案,而是讓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如果不論中西在高等教育的玩法都如此,做為父母的我們,該怎樣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教育的本質僅只是作為流水線上的佼佼者嗎?有沒有甚麼東西是比起混一口飯吃更重要的呢?


<上癮台灣史>的作者是一歷百憂解,在podcast領域應該算小有名氣的。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是在寫台灣的歷史事件時會環顧其他國家正發生甚麼事件。這種對照思考的模式我覺得是我的年代讀歷史的時候所欠缺的。但是就內容來說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太理想。例如,他描述原住民族被漢人PUA,但又沒有明確對於PUA去定義說明,好像大家都應該知道PUA的意思。但是語詞的使用其實是牽涉到每個人對於內容的理解,有些詞語是大家通用的,有些新世代的用法則未必,即便我可以GOOGLE “PUA”的意思,但也不能很肯定他的描述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甚麼。從中國的歷史來說(或者說從我理解的中國史脈絡來看),漢文化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很大的一部分在於對於世界的詮釋有一個小文化民族的所沒有的說法。比方說,有一本書叫 <春藥-從神話、宗教與社會,探討人類服用春藥的文化意涵>,作者從吠陀經、希臘神話、中國方術典籍中去點出性愛或春藥在這些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經典裡的描述。這些引用幾乎是我們所看的版本所看不到的面向,但很可能確實就是古人對於世界理解的樣貌。又比如說,龍生九子的典故幾乎我們都不太清楚,但是在樂器或寺廟所刻畫的圖騰中,其實就隱藏著這些典故。漢文化對於異族來說,透過強大的解釋世界能力,大大增加它的吸引力與包容力,這點如果單純用PUA來描述,未免也太過輕描淡寫。


再者,以我現今看到的台灣史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立場搖擺不一。這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表現,當美軍轟炸台灣,究竟該以友軍還是敵軍視之?現今寫作市場中,彷彿我們急於擺脫中國身分,想用新的台灣視角去描述過往的歷史,但是這中間的分寸終究有拿捏的困難。因為牽涉到這塊土地上組成分子的價值認同,例如當時反對日本殖民的台灣文學家、後來二二八事件中被迫害的中產階級,究竟要劃分為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又或者史料可考的大肚王朝,究竟是以國家的立場來看待,還是該視為鬆散的聯合部落?如果要站在原住民的立場看待所有的外來者,難道原住民之間彼此難道都沒有敵視糾紛嗎?他們有共同承認的論述主體史觀嗎?還是只是單純保留描述自己部落的傳承歷史。


簡單地說,這塊島嶼的組成分子複雜,因為它的過去確實只是一個島嶼而不是一個國家,史觀視角的跳躍混雜凸顯的是我們搞不清楚該從哪裡切割出來只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觀,這樣的描述又該如何跟中國淵源切割密(為什麼要切割?)。究竟是做歷史還是做政治,還是基於政治立場描述新歷史,不免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越讀問號越多…


在我認為,歷史往往都是後面的人在對前人進行描述,唯一要切記的是不要用現在的觀點去解讀當時人如何愚不可及,而是要能夠換位思考當下的時空背景為何讓他做出這種選擇。這或許是我個人對於歷史書寫的一些偏見,歷史要能提供反思的教訓,絕對不只是單純以亂臣賊子的標籤強化蓋棺論定的證據而已,蔣介石為何採取以德報怨的方式對待降軍,日本為什麼要從殖民策略改為更深刻的皇民化運動,必有其考量。探究原因、換位思考,才是研讀爬梳史料的樂趣之所在吧?!



36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