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學習方式,不是什麼特殊案例。但為什麼不能讓臺灣的普羅大眾信服使用,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惰性」使然。
人有惰性,是正常的事。但若要達到身心健康,「惰性」的確是一個需要努力克服的障礙。如同健康的飲食,需要採購原型食物,花時間在廚房烹飪,才有健康的餐食。比起工業化飲食的加工食品要耗費數倍的時間,看似沒有效率,但對身體是有莫大的好處。
又如同身型的婀娜多姿,需要花時間運動。不管是跑步、登山、游泳、健走或時下流行的超慢跑,能以每天為例行事項進行最好,再怎麼沒時間,最好也要每周進行一、二次為宜。
腦力的生活化鍛鍊亦是如此。運用每天片刻的時間學習新知,閱讀書籍、雜誌或網路文章;頻讀知識型YouTuber或紀錄片;聆聽有聲書或podcast;跟家人朋友玩桌遊麻將、打線上遊戲。這些生活化的事,要說是輕鬆的一種興趣,或者也可以稱作是大腦進入半休息的一種學習型態。
如果沒有「興趣」,但又同時有一個「目的」需要前進,就容易有「惰性」。這就是普遍臺灣青少年沒有辦法學好英語的關鍵問題。我們傾向太在意考試的目的,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如果在青少年時間,大約是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階段,能夠找到一個興趣的切入點,結合發展興趣與英文學習,這樣就能避免「惰性」,養成持續學習的常態。
有一次,持著臺灣高職學生英文程度普遍較差的觀點,詢問一位就讀大學二年級、口說英語明顯流利的學生,我好奇他在高職階段是以什麼方式學英文?
「我應該是看了很多YouTube影片」他歪著頭想了想之後回答。
「喔?!看哪一類型的?」我繼續問。
「我喜歡看網球比賽」他答。
「就只看網球比賽,英語能力就可以這麼厲害?」我又問。
「沒有啦!在大學階段選讀全英語學程的幫助也是很多!」他笑著回答。
另一次,是一位大學英文老師找一位英文能力在水準之上的大三學生分享怎麼學英文。最初,他是看Commentary Youtuber,也就是以評論別人的影片為主的YouTuber,通常是創造對立,引起網軍討論相關話題。而這類影片一直用正常的速度在講話,不失為練習聽力的方法。後來,他開始喜歡科學類的YouTuber,尤以動畫最能吸引他的眼球,講話速度較慢,且影片內容有大量的專業名詞,是學習較難單字的好方法。
這讓我回想起疫情期間,帶著幾個小孩線上學英文的過程。透過聊天瞭解小孩們的興趣之後,有喜歡烘焙、喜歡棒球、喜歡電玩的。全都引導他們自己去找有興趣的YouTube影片。
關鍵重點是影片要自己找。
自己找影片最基本的二個條件只有「引起興趣」和「英語發音」。元宇宙會送給你最適合影片的原因,不單純是演算法,還有「元」這個字代表的最根本意涵,就是你想要或你需要。
兒子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大量使用YouTube的影片讓他接觸英語世界。從卡通、好笑的YouTuber、TED talk,像是雜讀書籍一樣,只要不講髒話,可以一路追蹤影片,好像跟著YouTube在玩樂一樣。
女兒和兒子升上國中,有了自己的手機之後,便開始自己找影片看。由於長時間每天看英語發音的影片,因感覺有趣,而成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去看歐美的YouTube。
用一台車來比喻英語文學習表現。車子的零組件代表單字,零件與零件之間的運作管線是語法(或文法),車子的外觀和烤漆是你的英語發音正確與否。
那麼「興趣」是什麼?
就是「汽油」或「電能」。
沒有汽油或電能,一台車是沒辦法往前行進的。沒有興趣加持的英語文學習,就像沒有靈魂的肉體,像一具僵屍。沒有人聽得懂僵屍講出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