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女說書 | 資本與意識形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前陣子次爸跟次女要身分證,因為我們家要改戶籍了。

這時次爸跟次女聊起了祖先,次女有位老祖宗叫次洞,次洞的兒子是次發,次發的兒子是次前,三代都是佃農,有一日次前在大太陽底下逼迫次爸腳踩打榖機,就在那一日,次爸的心中暗自燃起了離開農地的念頭,於似乎成年的次爸心頭一狠,以甩開女人的方式甩開了農業,順應時代趨勢的邁向了人稱毛三到四的加工產業。

但次爸的故事不精彩,所以今天要說一部經濟歷史漫畫,講述著一家八代人的跨世紀故事。(而且還是走在美國前面的時尚法國人)次女對這本書的總結是:「世代的轉變,以及每個人在時代背景下所做的選擇」。

而故事起點是從1901年的第五代傳人朱勒先生開始,至於為什麼會從他開始呢? 或許是因為他是整個家族轉變的一個轉捩點。但即便如此,次女我還是任性的想從1789年開始探究整個經濟歷史的轉變。


一、世襲的傳承

朱勒的老祖宗-皮耶是一位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在18世紀時,烤房、磨坊及土地都為這些少數的貴族所壟斷,甚至在19世紀以前,歐美都有著奴隸的不人權制度。

但要說不人權嗎? 次女覺得只能說,隨著時代的演進,從問題的產生-> 爭吵 -> 調整,讓我們日後的社會又比以往更加的平等,甚至人民的教育水平也越來越普及,所以這只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過程。

書中的後半段提及,當後代子孫得知祖先曾使用奴隸時,是否會為此感到羞愧?現代人當然會覺得奴隸制不人道且毫無人權。但如果與更早的採集、狩獵時代相比,那時的生活未必有18世紀好。

因此,是人的慾望和思想讓世界在不停的爭吵中逐漸趨向平衡。

然而,要實現人人平等的烏托邦,次女認為只能縮小差距,而不可能完全達成。畢竟,人是獨立的個體,思考、個性和專長各不相同。賈伯斯因創造蘋果手機而致富,你能說人人都能像賈伯斯一樣嗎?或者賈伯斯必須把他的財富平均分給大家,這對他公平嗎?這樣還有誰願意奮鬥?所以即便是社會主義,也不太可能實現人人平等。

但奴隸制度確實讓皮耶及其子女在海上貿易及世襲資產的傳承下過上富足的生活。即便面對時代的動盪,他們也會設法守住財富,甚至蓋家族豪宅作為後代的支柱。


二、時代下的守門員

隨著家族族譜式的開支葉散,時代來到了1901年的朱勒。朱勒繼承了母親的龐大遺產,而他的工作就是守住資產,並透過這些資產下去錢滾錢。但在法國工業革命後,朱勒面臨的是財富不均所帶來的累進稅、世界大戰政府為了籌資的高所得稅,以及戰爭所帶來的貨幣貶值、資產的大幅波動及國家債務,種種的社會變動及政策讓原本萬貫家產瞬間被奪走了一半。

三、時代價值觀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演進,教育變得不再是貴族家庭的專利,人民也可以在市面上購得想要的書籍,政治人物想宣傳個人的觀點,也可透過報紙或出書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

朱勒的兒子極具同理心,與爸爸的「守住家產」以及「凱因斯」相比,他更喜歡「人人平等」與「Jean Jaures」,甚至在支持工人罷工的示威上認識了自己的教師老婆。

當然,這樣的價值觀落差勢必會讓父子倆來好幾場的網球公開賽。


raw-image


三、現實主義 v.s 理想主義

慢慢的,朱勒的小孩也都步入了家庭與社會,大女兒與父母的觀點相近,選擇嫁入豪門,兒子安托萬在企業上班、小女兒則選擇了記者,這讓他們家有了左派與右派兩個不同的派系,但仍不失家庭的和諧。

只是,如「羅輯思維-人物篇」所提,理想主義者在遠處的人看起來像照亮黑暗世界的燈塔,但在身邊的人看起來,有時難免固執、不切實際。

raw-image
raw-image


而父母往往影響著孩子往後的成長,安托萬的女兒也成了一名教授,而安萬托的孫女也在獲得獎學金補助下就讀耶魯大學碩士。因此,即便家族的資產不如過往,但在教育的傳承下,家族的生活水平依舊不會太差。

總結: 經濟、社會的意識形態因思想而轉變

撇開書中所提的制度、稅務、殖民地,甚至是熊寶貝超寬鬆洗衣精,正是因為人類的思想變革推動了經濟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從過去的財富壟斷和奴隸制度,到現今的法律與平等,這一過程不僅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更是人類思想不斷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結果。

但同時因為人性上的貪婪、自私、價值觀、思維的不同,所以次女仍覺得,只能縮小不平等與追求自由,要達到人人平等可能只能存在於烏托邦世界裡了,就算是AI機器人、物聯網、元宇宙時代也一樣。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次女的分享日誌
88會員
59內容數
網路時代,與你一起生活 . 成長
次女的分享日誌的其他內容
2024/08/24
再看這本書,不知為什麼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傑西.李佛摩。同樣破產三次,同樣都是悲劇性的結局,一生同樣的波亂,但相比傑西.李佛摩,是川的毀滅是乎沒有這麼嚴重。當然我說的毀滅不是指財務上的毀滅程度,而是「心理」上的不同......
Thumbnail
2024/08/24
再看這本書,不知為什麼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傑西.李佛摩。同樣破產三次,同樣都是悲劇性的結局,一生同樣的波亂,但相比傑西.李佛摩,是川的毀滅是乎沒有這麼嚴重。當然我說的毀滅不是指財務上的毀滅程度,而是「心理」上的不同......
Thumbnail
2024/08/14
達爾文這個名字直到今天一直深深的印在次女的腦海裡,但次女在課本上看到的進化論都是有關動物外型的進化,像是兩棲類到爬蟲類…..
Thumbnail
2024/08/14
達爾文這個名字直到今天一直深深的印在次女的腦海裡,但次女在課本上看到的進化論都是有關動物外型的進化,像是兩棲類到爬蟲類…..
Thumbnail
2024/07/05
如同作者所說,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突破性的成長,以及「情感(緒)」所帶動的人性,雖然次女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一天,我身邊的機器人.........
Thumbnail
2024/07/05
如同作者所說,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突破性的成長,以及「情感(緒)」所帶動的人性,雖然次女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一天,我身邊的機器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透過回顧媽媽的言行,反映出她在專制威權社會長大的思維,以及重視面子、現實生活與電視劇之間的落差。這篇文章探討過去和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的分歧,影響給她和她的價值觀帶來的變化和衝突。
Thumbnail
透過回顧媽媽的言行,反映出她在專制威權社會長大的思維,以及重視面子、現實生活與電視劇之間的落差。這篇文章探討過去和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的分歧,影響給她和她的價值觀帶來的變化和衝突。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本精彩的懸疑小說,從三個女性角色的故事出發,發展出盤根錯節的劇情,引導出意想不到的結局,也探討了家庭環境對她們的行為和人生選擇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本精彩的懸疑小說,從三個女性角色的故事出發,發展出盤根錯節的劇情,引導出意想不到的結局,也探討了家庭環境對她們的行為和人生選擇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次爸的故事不精彩,所以今天要說一部經濟歷史漫畫,講述著一家八代人的跨世紀故事。(而且還是走在美國前面的時尚法國人),次女對這本書的總結是:「世代的轉變,以及每個人在時代背景下所做的選擇」。
Thumbnail
次爸的故事不精彩,所以今天要說一部經濟歷史漫畫,講述著一家八代人的跨世紀故事。(而且還是走在美國前面的時尚法國人),次女對這本書的總結是:「世代的轉變,以及每個人在時代背景下所做的選擇」。
Thumbnail
一位媳婦在市場經商的生活點滴,從家庭經營到競爭打擊,內心挑戰與改變的成長歷程。
Thumbnail
一位媳婦在市場經商的生活點滴,從家庭經營到競爭打擊,內心挑戰與改變的成長歷程。
Thumbnail
Arlie Hochschild 在《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中,訪談了 50 對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異性戀配偶,並觀察了 12 組家裡有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常識性的觀點,提供深刻的社會洞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性別平等的實現方式。
Thumbnail
Arlie Hochschild 在《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中,訪談了 50 對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異性戀配偶,並觀察了 12 組家裡有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常識性的觀點,提供深刻的社會洞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性別平等的實現方式。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一個被家庭糾葛困擾的小女孩,後知後覺下才體會母愛的重要。故事以離婚案例為藍本加以創作。
Thumbnail
一個被家庭糾葛困擾的小女孩,後知後覺下才體會母愛的重要。故事以離婚案例為藍本加以創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