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看醫生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把身體的各個部位看成獨立的個體來做治療,但身體是這樣精密的設計、各個器官間環環相扣,真的是能夠這樣單點突破就醫治好的嗎?正在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的我一直在心中有這樣的疑問,看了這兩本書(兩者觀念相輔相成故一起寫心得)更加深了我應該以整體的全面性來看待己身的健康。
根據書中所說,科學調查在阿茲海默、帕金森氏症的病人腦部找到屬於腸道的菌種,再往回推,可以發現阿茲海默或帕金森氏症的病人也常都會有「腸漏」,因為有腸漏才會讓理應在腸道的菌種透過血液傳輸到了腦部,阿茲海默或帕金森氏症病人在發病前會特別容易腹瀉的症狀,也可以算是一種早期預判這兩種病狀的警示,這個因家人也有阿茲海默/帕金森氏症,回想起來在得病前也真的頻繁跑廁所、特別有感。
一個人的免疫力強弱可以看他的腸道菌相的豐富程度來判斷,腸道菌相越豐富的人越不容易被傳染病感染,也比較不容易有慢性病;要養出健康的腸道菌相就要吃對腸道菌喜歡、有幫助的食物,相信大家應該不難想像,腸道菌喜歡的正是各式各樣的蔬果,才能在腸道培育出多元、豐富的腸道菌種;除此之外,多巴胺與血清素,能夠讓人情緒穩定及快樂的激素也多是在腸道中所合成的,吃進的食物能夠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書中也提到憂鬱、躁鬱等情緒功能失常,與腸道菌的豐富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萬萬沒想到吃進的東西也會影響到腦部情緒調控的功能。
另外書中也有提到實驗,光是移植健康的人的糞便中的菌種到相對腸道菌較不豐富的人身上,憂鬱、代謝、身體慢性發炎或是肥胖的症狀也有達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書中的案例是以某種極端先天上代謝功能缺失的病人做這樣的嘗試,故有很明顯的改善,但也可以從中去反思,是不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不管是生理上、心理上對我們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書中有提到人的腸道菌相隨著工業化農業的開展,植物一方面從土地中獲得的良善的營養/礦物質等已不如從前,也許菜長得還是一樣美,但人體能從中吸收到或是培育的腸道菌相反而是減少的,會不會看起來吃得量變多但反而對人體帶來的幫助並沒有這麼的大?實驗顯示不同世代人的糞便檢體中發現腸道菌相有減少的趨勢,除此之外,農藥更是能夠一口氣破壞掉許多的腸道的菌種。環境之於我們人類的影響,其實有種因果的關係,整體的環境變不好、人體的健康也會跟著不好。
另,現在坊間盛行的西式飲食,選擇的蔬菜更單一且普遍不足,其影響新生兒糞便的腸道菌相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吃的選擇也會影響到後代先天的身體素質,這也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除此之外,兩本書都有提到斷食的概念,現在的人普遍是營養過剩的,對比過往人體常常需要有一餐沒一餐,現在這個世代時時刻刻都有東西吃,且發展出三餐穩定的概念,反而腸道沒有時間休息,也沒有辦法給他空間、時間去修復身體;另,不斷的進食,也會讓胰島素不斷地發揮作用,最終形成胰島素阻抗,身體無時無刻都處於一個飢餓的狀態,無時無刻也處於一個發炎的狀態,也會讓身體提早暴露在慢性病的風險。
那書中也有提到,其實腸道菌相彼此間的關聯作用是非常的複雜且時時刻刻都在變,熬夜會減少豐富的腸道菌相,壓力會減少腸道菌相,適當的休息及健康的飲食也能在一段時間救回部分腸道菌相的多元性;這樣的多變也帶到坊間的益生菌究竟有沒有實際的效用?其實在這樣多變的腸道菌相的發展,有時候確實是能夠補充到正缺少的益生菌,但多數其實買到的益生菌不見得就是你身體所需要的,帶來的功效並不是很大,不如好好的健康飲食與生活作息才是治本的好方法。
這是很有趣的主題,看完會讓人有大開眼界的感覺,並且很多健康觀念一脈相承,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