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聽 Podcast 節目「引書店」介紹才知道今年上市的《敬畏》,節目 Ep. 264 中引用了一段內容,宣稱「敬畏」這種情感,它的英語詞源最早可追溯到中古英文和古挪威文。此處「古挪威文」,身為異教人沒道理不來一探究竟!
中文版《敬畏》第一篇、第一章的「專屬的自有空間」中談到英語「敬畏」的辭源:
「敬畏」的原⽂ awe,詞源可以追溯⾄⼋百年前的中古英⽂「ege」和古挪威⽂「agi」,兩個詞都指稱恐懼、憂懼(dread)、驚恐和恐怖。
「古挪威文」是特指古代挪威的語言嗎?和古北歐語有何不同呢?
「古北歐語」(Old Norse) 是維京時代(8-11 世紀)的北歐通用語,挪威、瑞典、丹麥都嚼著差不多的語言;彼時盧恩石碑 (Runestone) 林立,文物上的銘文 (Runic inscription),刻寫的盧恩文字 (Runes),傳達的幾乎都是古北歐語。
為了確認「古挪威文」是啥,查閱原文:
The etymology of the word "awe" traces back eight hundred years to the middle English "ege" and Old Norse "agi," both of which refer to fear, dread, horror, and terror.
其實就是 "Old Norse"。就…不知道為什麼會翻譯成「古挪威文」;畢竟,古北歐語不僅流行於古代挪威,而是整個斯堪地那維亞文化圈。
維京時代後期,古北歐語可粗分東、西方言,挪威與冰島說的是「古西北歐語」(Old West Norse);但也稱不上是屬於挪威的古代語言,最接近「古挪威文」概念的應該是「中古挪威語」(Middle Norwegian)。
追溯字源時,如果併陳,通常是由於使用時代相近,不確定誰比較古早。本文並陳「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 與「古北歐語」,看起來十分可疑?
法蘭克的諾曼人 (Norman) 拿下英格蘭後,漸漸影響當地的古英語 (Old English),才演變出中古英語;流行時代約在 12-16 世紀之間,古英語則活躍於 7-11 世紀。
廣義的古北歐語活躍於 8-15 世紀,雖說與中古英語的時代重疊,但並陳之下,古北歐語明顯更加古老;那麼,為什麼作者會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而非古英語?
文中提到的 "ege" 恐怕不是中古英語,而是古英語,因為中古英語本來就已經包含 "awe",現代英語則是沿用它,並將使用情境限縮地更加精確;古英語甚至還包含一個片語,特指之於死亡的恐懼 (dēaþes eġe)。
回到《敬畏》說最早的「敬畏」可追溯到的古北歐語(即 "agi"),書中沒有提供來源,但以「敬畏」之意使用 "agi" 這個古北歐語單字,最早應該出現在 12 世紀的《挪威王薩迦概要》(Ágrip af Nóregskonungasögum) 第 41 節:
En Haraldr konungr tekr nú einn við ǫllum Nóregi ok stýrði með herðu mikilli ok þó með góðum friði, ok var eigi sá annarr konungr, er ǫllum mǫnnum stœði agi jammikill af fyr vizku sakir ok atgervi.
哈拉爾德王如今獨自治理整個挪威,他硬派的統治帶來了和平,且從未有哪位國王像他那樣,憑藉著智慧與才能,而贏得所有人的「敬畏」。
為求謹慎,參考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北歐研究與語言學系教授馬修 (Matthew James Driscoll) 的英語翻譯,也是譯為 "awe"。
說完古北歐語,當然也要聊聊古英語。
出自埃克賽特書 (Exeter Book),粗估創作於 10 世紀,於 11 世紀完成。詩歌內容是宗教寓言故事,說的是古斯拉克如何從世俗走向基督教上帝。
提到 "ege" 的段落在古斯拉克詩歌 (Guthlac poems) 第 685 小節中:
…halig of heofonum, se þurh hleoþor abead ufancundne ege earmum gæstum…
…天降聖典,以話語向那些可悲魂魄宣告了神聖的恐怖…
參考了翻譯作家查理斯 (Charles W. Kennedy) 的翻譯,意思是「恐怖」(terror),而非「敬畏」(awe),其他古英語翻譯作品亦是。因此,《敬畏》作者可能搞錯兩件事情:
所以,古英語的 "ege" 恐怕還算不上「敬畏」,或說「畏懼」遠遠多於「敬重」;古北歐語的 "agi" 更接近當代理解的敬畏概念。
瑕不掩瑜,《敬畏》仍然是本好書,這種小失誤就像維京人本想說「當時我害怕極了」,卻講成:"Þá var ek mjǫk agaðr"(當時我敬畏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