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說「北歐神話」來自「埃達」(edda),「維京傳奇」則來自「薩迦」(saga)。若說埃達是神話時代的故事,那麼薩迦就是英雄時代的故事。迄今,薩迦文學仍影響當代的小說、散文、影劇作品,既使內容真實性未明,維京文化學者仍需參考它。薩迦究竟是怎樣的創作?
斯堪地那維亞的冬季不僅酷寒,且黑夜漫長,佔據整整半年;沿襲口述傳統的北歐詩人 (skáld),在冰島大受到歡迎,也就不奇怪了。在宴會上、宮廷裡反覆講述著的那些傳奇故事,在 10 世紀左右發展成特殊的散文敘事表演。
彼時沒有什麼著作財產權的問題,你聽人家講過一遍,自己還能加油添醋講得加倍精彩,以此牟利,就算你有本事。更有本事的,自己就是口中故事的主角本人,能把趕跑毒蛇講成勇者鬥惡龍,也是一種才華。
一則傳奇故事大概在 2 代人之間可整合成冊,有較穩定的敘事結構,但講完不就,啪,沒了?所幸,沒有寫字習慣的古北歐人之間,出了一群奇葩冰島人。
飄盪在空氣中的傳奇,從 12 世紀開始,陸陸續續透過冰島人的筆墨降落在羊皮紙上。雖然嚴格來說,挪威、瑞典、丹麥也有寫手,但相比之下極少。目前已知流傳至今的薩迦約 150 部,大半是紀錄「薩迦時代」(sǫguǫld)(930-1030 年)的冰島人故事。
將「聲音」捕捉下來,化為文字,因而被稱作「薩迦」(saga),字面意義是「言說」。薩迦的書寫語言,是維京時代(8-11 世紀中)北歐的通用語「古北歐語」(Old Norse)。盡管日耳曼語族 (Germanic languages) 的語言系譜不斷分化,「言說」卻少有變化:
薩迦,首先是口述傳統的表演藝術,在維京時代中後期才漸漸轉變為一種文學體裁;因此,它保留了一些不同於古典文學的「說書人」調性。
大家應該多少都看過一點小說。不同小說類型,除了包含「小說」兩個字以外,大相逕庭。「言情小說」可能著重描寫角色心聲 (OS),「推理小說」反而要避免過分深入角色心聲,讓讀者專注事實、線索,享受探索真相的樂趣。
薩迦,作為尚武維京人的傳奇故事,直覺能用「武俠小說」對照,但是,實際上武俠小說類型的薩迦,只佔據一小部分。
武俠小說、日系王道漫畫,劇中戰鬥之所以精彩,衝突角色之間的內心戲格外重要;熱血緊張感來自雙方的洞察力較勁,以及戰術預判的交鋒。
就這一點來說,古典的薩迦文學略顯獨特。因為薩迦通常整篇都不揭露任何一位角色的心聲,一切劇情進展仰賴對白、角色的行動推進;儘管是文字作品,閱讀起來卻如電影般活潑生動。
不過,任何文學都會隨著時代變遷,薩迦也一樣。
基於調性與主題不同,薩迦可再分為不同類型,除了以下 3 種之外,還有其他類別,但我不會討論那些作品。理由是,異教人很偏食,只對能提供維京時代人文線索的文獻有興趣。嘻嘻。
顧名思義,就是講述王室家族人物傳奇故事的薩迦,包含他們的出身、功績等。這類薩迦的代表作是《世界之圓》(Heimskringla) 這本薩迦合集,異教人超愛引用。
由於涉及政經、外交事務,內容的真實性較高,反映當時社會面貌,可作為研究者的參考來源。或許能理解為文學性更強,紀實性更低的北歐版《三國誌》。
典型的英雄豪傑傳奇故事,但不會只有一位重要角色,而是以整個家族作為核心鋪陳故事。有些事件(劇情)會在不同作品中重複出現,卻由於家族立場不同,可理解不同視角下的衝突點。代表作也是被我引用到爛的《埃吉爾薩迦》(Egils saga Skalla-Grímssonar)。
繼續以三國時代類比的話,這系列薩迦性質接近「曹操家族列傳」之類的,儘管我不確定三國時代有沒有這類以家族為主角的文字作品。
雖然叫「古代」,卻是成書較晚的薩迦類別。13 世紀,大部分承襲口述傳統的薩迦,尚未佚失的那些謄寫得差不多了,薩迦卻越來越流行、廣受文壇好評。於是,不少文人開始試著「仿作」,「還原」那些或許未曾發生的故事。代表作是《翁爾松格薩迦》(Vǫlsunga saga)。
相比前兩者,古代薩迦就猶如《三國演義》了,雖然時代相距沒那麼遠。不過同樣是後人自行蒐集斷簡殘篇、稗官野史,再拼湊重組出,以說精采故事為目標的作品。
讀任何非虛構寫作都非必要,但幾乎每個時代的人們遭遇的難題皆有重疊之處,透過薩迦,能更接盡維京人的思想,看他們如何拆解人生難題,同時享受詩歌文句的美感。
許多近代創作也有薩迦氛圍。如托爾金 (J. R. R. Tolkien) 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原型就參考了薩迦與北歐神話,押頭韻、隱喻 (kenning, heiti) 等技巧,亦是薩迦的拿手好戲。之後,異教人會帶大家看,那些我覺得很有魅力的段落、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