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與今日所謂“知識管理專家”說提倡的大相逕挺。
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是“中心化 Centralized”而非“去中心化 Decentralized”,你作為創作者做出所有決定。
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是“封閉 Closed”而非“開放 Openness”,
每張卡有唯一的位置且寫下後不得再變更,你能做的就是讓其在卡片盒內部生長。
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是“分子 Molecular”而非“原子 Atomic",
每一張筆記都可以在另一張筆記的旁邊,
一張筆記只記一個想法的原子筆記根本是以訛傳訛。
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也不是“動態 Dynamic"的,
你不能重寫,更新,刪除你的想法,
你只能在持續思考持續做筆記的路上,
看一些不再被想起的想法在卡片盒內“凋零 Marcescent”。」
這段論證,節錄於美國作家Scott Scheper[1]於2022年12月9日出版的,
《Antinet Zettelkasten: A Knowledge System That Will Turn You Into a Prolific Reader, Researcher and Writer》[2] 的第251頁。
當初讀Scott這本書很有意思,因為他裡面講的內容,
都跟我在中文世界看到的卡片盒筆記法的內容,
幾乎完全不一樣。
Scott 說網路上在寫卡片盒筆記法的人,
都被寫了那本被叫做《卡片盒筆記法》的申克博士(Sönke Ahrens)[3]給誤導了。
的確,申克博士寫的那本書,
原名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其實標題也沒有說卡片盒筆記法,但裡面的內容,
就變成現在市面上的那些教卡片盒筆記法的人用的術語。
我以前也是那些資料的受害者。
你如果試試看也會知道,市面上那些教卡片盒筆記法的人,
幾乎沒有幾個是真的寫過經得起檢驗的文章的。
由這次經驗,我也體會到為什麼說台灣的市場很小。
美國的市場很大,充滿各種民族的精英人才,
他們對出版物的挑剔程度,我自己也是最近文化底蘊上來了,
才慢慢看得懂他們為什麼是人類知識的源頭。
人有分三六九等,而最尷尬的是,
亞洲的狀況是瞎一隻眼睛的笑全瞎的,
而歐美的狀況則是不斷開天眼,
不斷增加自己認知的維度。
要有文化,還是得踏踏實實的閱讀。
Reference
[1] https://www.scottscheper.com/
[2] https://www.amazon.com/Antinet-Zettelkasten-Knowledge-Prolific-Researcher/dp/B0BPVTBYG7
[3] https://www.soenkeahrens.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