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中,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從陌生人、通識課的點頭之交,到系上同學,有時甚至會遇到教授或校長。我們似乎很自然便知道如何與對方打招呼,例如何時該點頭或微笑、何時該對誰說嗨,又能對誰說「X怎麼又遇到你!」
不過,人們在校園的打招呼模式,其實依循著許多看不見的規則呢!雙方相遇的時間、地理位置、身旁的其他人,甚至雙方的交通工具,似乎都是關鍵。這些細節沒有人規定,卻默默影響著大家的打招呼行為。
一起來看看,你是不是也默默遵守這些規則呢?
只需要和認識的人打招呼即可,不能和遇見的每個人都打招呼。
這是打招呼法則之首。如果和遇到的每個人都打招呼,其他經過的人會迴避你或以異樣眼光看待你,久而久之更可能成為「校園NPC」的新成員,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不和認識的人打招呼,對方便可能認為你冷漠孤傲,不願與你做朋友。這除了會減少自己結交朋友的機會之外,未來對方若聽聞實驗室或實習機會,也會不願與你分享,因此同樣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甚至未來發展。
2. 對到眼法則:
如果雙方認識且對到眼,就必須打招呼。
也就是說,如果對方沒有注意到你,例如正在滑手機或和他人聊天,就不需主動打招呼。
換句話說,若你不想和對方打招呼,也能藉由「假裝沒看到」來迴避囉。
3. 情侶迴避法則:
若看到認識的人正和另一伴獨處(包含但不限於吵架或享受浪漫氛圍),則應該迴避,萬萬不可上前打招呼。
請保留空間給獨處的情侶喔!若不得已必須從他們身邊經過,最好先出聲提醒對方,「假裝咳嗽」就是個很好的方式,再若無其事地走過去就可以了。違反此規則的人,可能會被對方貼上「電燈泡」或「愛管閒事」的標籤,甚至可能導致對方分手,造成雙方人際關係失和。
4. 交通工具寒暄法則:
一般來說,打完招呼後最好要再加幾句簡短的寒暄。但任一方若是騎乘腳踏車,則簡單揮手或說嗨即可,而不需多做停留。
5. 好久不見法則:
這可說是第4項法則的加強版。雙方若是許久沒見,則說完「好久不見」之後不能馬上離開,而務必詢問對方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個問題應易於回答、顯而易見,而不能太過開放或私人。舉例來說,若是在學生餐廳遇到幾年前通識課的同學,可以說「好久不見!你也來吃飯啊?」但不能說「好久不見!最近和女朋友怎麼樣?」
6. 相同模式法則:
如果對方出聲打招呼,你也要出聲回應;若對方點頭致意,你也只需點頭回應即可。
7. 相同音量法則:
若要出聲打招呼,用對方恰能聽見的音量即可。
8. 人群法則:
如果對方正和一大群你不認識的人在一起,可不必主動上前打招呼,否則對方可能會需要和周圍的人解釋你是誰,造成尷尬。
9. 身分法則:
如果對方是熟人,可以直接衝上去打招呼,用詞可以草率,顯示出雙方之間的熟悉度。例如:「X你怎麼也在這!」
但若對方和你不熟或輩分較高(例如教授),便應該以正式的方式打招呼比較好,否則可能讓對方將你貼上「無禮之人」的標籤。
10. 師生不預期法則:
學生看到大型講座課的教授時,不能預期教授會認出自己甚至主動打招呼,因此學生不應過分熱情。同樣地,教授也不能預期學生會主動打招呼,因為學生可能也在擔心不會被認出來。
不過,我想分享一個可愛的例外,也就是台大前校長管爺。管爺很喜歡和同學打招呼,因此若學生同樣很熱情,管爺反而會相當開心!然而,管前校長也謹守「不預期法則」。當他發現學生沒有認出自己,就會默默放下剛舉起的手,也許是怕被貼上「自以為有名」的標籤。(管爺我真的很抱歉,小妹我當時不確定您是誰......)
上述十項法則,就是我在校園中觀察到的師生打招呼模式啦。當然,幾乎每項規則都有例外,往往會和其他規則緊密連結。不過,所有規則都圍繞著「尊重、禮貌、關懷」的核心價值,目的在保持良好形象、維持人際和諧,藉以降低未來人際或職涯方面的困境,甚至增加未來發展的機會。
看完上述規則,你是否也有同感呢?或者你還觀察到其他打招呼潛規則,也歡迎分享喔!
------------------------------------------------------------------------------------
謝謝大家閱讀到這邊,也歡迎閱讀我的其他大學生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