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我有很長一段工作經歷都在健康產業,從客服、行銷、業務、產品開發都參與其中。一直以來,我都很注重吃保健食品,尤其是針對身體健康維持的保健品,例如:褐藻醣膠、維生素B、維生素C、藍莓素、青花素。
在20幾歲剛開始接客服電話時,聽到許多重大健康問題、慢性健康問題的客戶敘述自己目前身體遇到的狀況與現在正在經歷的身體、心理變化,接電話的我都抱持著,很希望自己提供給他們的資訊與產品,可以緩解他們當下的難受,即使只是陪聊而已。 可能因為這樣,讓我從20幾歲時就很注重吃保健食品,而且是針對身體健康維持的保健品,不是膠原蛋白或燕窩酸這類美容相關的保健品。20~35歲這段日子穩定攝取的就是針對保護力提升與明亮水汪汪、體力、避免被傳染的如:褐藻醣膠、維生素B、維生素C、藍莓素、青花素。 (葉黃素是針對預防黃斑部病變,日常用電腦、看手機很酸,吃藍莓素或青花素卡實在)
在有吃有保佑的狀態下,覺得自己的健康一路都維持的很不錯,也可能因為當時即便工作繁忙,但心理相對來說還算很健康的狀態,在身心都健康的狀態下,我一直都是個健康寶寶。
然而,2023年下半年,我的心理卻經常處於緊繃的狀態,好像在各方面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僅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也對生活周遭失去了活力,踏入社會以來第一次面對這樣的狀態。
為了不讓自己自己向下沉,從7月底開始加入了健身房,告訴自己要重拾起對身體的關注,即使心理很沉重,還是要讓自己踏出門,讓身體活動。 有時候真的身體很疲倦時,就會讓自己好好放鬆休息,不要硬逼著自己去做到每週兩次的重訓。在這些年中,與自己的相處,讓自己知道有品質產出的重要性,如果自己的心情很沉重時,產出會成為壓力;有些人適合與壓力同行,會越來越有力,我可能剛好不是這種類型的人。
當自己出於自願的方式出門運動時,往往運動效果都很好,不知不覺就會超過一小時。據腦科學家說明,運動產生的多巴胺要超過30分鐘,才會產生進而對人體發揮效果。
持續運動的時候,心理的壓力與不舒適的狀態依舊存在著,這種情緒大概就是運動時才能放空,其他時候都像趕不走的房客。
在那些時候,除了運動,就是把自己放在可以『穩定自我的環境中』,所謂的穩定自我,就是讓自己在不會有更多高低情緒起伏影響的各種情境、人事物中,即使是與自己相處,能夠讓自己的內心平衡,就覺得謝天謝地了。
然後,為了要保有健康的體魄可以享受自己抽中的旅遊獎品,出國前用了各種的努力,避免過多的被外界影響的風險,可能越這樣想,就越容易中標。所以在一場8人活動聚會中,只有我1人中標了A流,還不是睡幾天就好的款式。
所以我帶著酷酷嫂跟著我一起出遊了10天,感謝我的旅伴全程都一直聽著我與酷酷嫂的對話,依然很有耐心,不論白天或晚上。過年回家第一天時,家人聽了半天就皺起了眉頭,問我什麼時候要北返。
後來連續去拜訪從小看到大的中醫後,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慢慢的調整好自己的體質。
2020全球停更時,身為天選之人的自己,很是自豪自己調養得很好,回頭想起A流的逆襲, 我想,更多的是情緒影響身體。
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影響身體時,第一時間很是慌張。很想趕快擺脫
情緒如何影響身體?
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影響身體時,第一時間很是慌張。很想趕快擺脫情緒的地谷,但越想要擺脫,其實就陷入更多為什麼他人要OOXX,為什麼自己要OOXX等反覆的理性辯證。
直到某天進行了家族排列(這又是下一篇的故事了),好像提醒自己要找回更多,對自我的信心與自我價值的建立,讓自己有一個方向,鼓勵自己站起來,然後繼續前行。
從這件事中,我學習到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感低落到負向時,需要先把自己穩定、逐步的用自己的速度,拉起自己。
這段期間,我很常想著如果是3年後的我,身心更健康的我的,會如何鼓勵現在的自己呢? 他會長得什麼模樣呢?
想像中的他,依然保有持續性的運動與工作、生活的平衡,看起來身心都很健康,很游刃餘餘的輕鬆樣子。所謂的平衡,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對我來說,需要保有自我運用的時間,不是睡覺以外的時間都塞滿工作或腦袋累的無法提起勁做其他事情,這就是我的平衡。
重新開始運動後的自己,好像更加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與方式,或許因為運動後的體魄看起來更健康與FIT,自己看起來也更舒爽與輕盈的喜歡自己了。
(實現我每個新月許願的內容:輕盈的自我)
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因此,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分享了自身經歷,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情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以下是一些管理情緒的建議:
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要否認或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正視它們。
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可以通過與他人交談、寫日記、運動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感到無法自行應對情緒問題,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