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三部曲:從被愛、戀愛到給愛的人生旅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被愛

每個人生下來剛開始的時候,是和母親緊密地連結,她給予我們生長所需的母奶,這種人與人連結的感受,被體會成一種情緒,對接受母奶的嬰兒來說,是「母愛」的展現,對外在的觀察者來說,這個嬰兒沈浸在一種氛圍中,被「親情」所籠罩。運行的動作重點是「爸媽給予,孩子接受」,爸媽是照顧者,嬰兒是接受照顧者。爸媽與嬰兒的關係是垂直性的,上對下的階層關係,這樣的階層關係,我們以「代」來稱呼。

在「爸媽給予,孩子接受」的狀況下,一路開展下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從嬰兒、兒童、青少年以至於成年,換言之,在原生家庭的環境中,蛻變成大人。不僅身體長大,心理也要相應的成長,有一個重要的成長關卡,就是完整發展出自己的個性,並給予肯定接受,俗語說「轉大人」。當「轉大人」後,孩子有他自己的觀點,判斷及處事能力,也就是說他取得獨立在世的能力,可以不再依靠雙親,獨自和諧地在我們這個社會過活。

就如同果實成熟了,要離開母樹;此時也接近父母教養孩子階段的終點。這段時間的「父母保存期限」,約莫十年左右,當然每個人的父母保存期限不同,但是可以說珍貴親情的互動時間約十年,接下來。孩子就繼續長大,要去尋找他的世界,他的愛人。

在孩子「轉大人」後,他不再浸泡在親情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愛情」冒出頭來。不少孩子在兒童期就有「男女朋友」,他的這番認定和發言,常讓大人們莞爾一笑。因為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表達相互喜歡,而不是像大人們把伴侶內涵充填在角色中,大人們的伴侶內涵,往往是在為未來兩人的新家庭做準備,而一個孩童可能有許多個「男女朋友」,他們只要互相喜歡就算是了。

戀愛

在成年早期階段,「愛情」蓬勃發展,接手了「親情(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位置。垂直階層性的上對下親密關係,逐漸退隱在我們的注意範圍內,而平行兩造式的平等親密關係,開始佔據我們注意力的地盤。所體驗到人與人連結的感受,親密的形式轉成愛情。

心理學中有一說,人在嬰兒時期和母親連結的「依附關係型態」(比如說安全的依附,或者矛盾的依附⋯等)會影響在往後愛情中的伴侶關係型態,也就是在嬰兒時期和母親連結的「鍵結型態」會重現在愛情伴侶關係中連結型態。一位安全感很高的嬰兒,在未來談戀愛的時候,安全感也會很高,較少因為伴侶不在眼前,就覺得伴侶消失掉不要他了。我們確實曾經見過伴侶不在眼前就很焦慮的人,害怕關係突然消失,而狂打電話要求保証,縱使在他的理性上,也覺得自己不可能被拋棄了,但是心中的驚惶不安一直無法被理性說服。

另一個說法比較玄,但是我覺得有些道理,在實務上也多所証明,所以把它列出。家族排列理論在談及愛情中異性戀時,提及我們在親子關係所獲得的異性能量(比如一個男孩從母親身上獲得的異性能量),要能轉化成從異性戀中的異性身上獲得。比如男孩長大後所須要的異性能量,不再從母親身上獲取,而轉向異性戀的伴侶獲取。對我來說,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在原生家庭階段,親密的異性對象是母親;在愛情以及後來的婚姻家庭階段,親密的對象要轉化成異性伴侶。任何固執在原生家庭異性對象的人,通常都會在愛情以及後來的婚姻家庭和異性關係處不好,無法感受親密的連結。換句話說,一位耽溺於和母親親密關係的男孩,在未來交女朋友上有很大的困難;一位陷溺於和父親親密關係的女孩,在未來和先生關係上無法感受到親密。

愛情是串起原生家庭和婚姻家庭的橋樑,或多或少地促成第二個家庭(「婚姻家庭」或「再生家庭」)的發生,它把「愛人」變成「家人」。當它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它就退隱,退出我們注意力之外,愛情的面貌由當初以「浪漫愛」為主的面貌逐漸轉變為以「友伴式的愛」為主的面貌,它變成地下化,我們和伴侶之間的生活已默默地交織成一片,它並没有離開。

給愛

當我們邁入第二個家庭,先是享受愛情的果實,然後會思考要不要 「生孩子」?當我們決定「生孩子」以後,順利的話,我們就邁入第二段親情的時光。只是這段親情和前述的第一段親情不太一樣,我們由「接受者」轉成「給予者」,我們變成孩子的爸媽,給予孩子所需要的,通常這段時間的主軸是「教」和「養」,培育我們的孩子獲得在世的能力,就如同我們的爸媽當時培育我們一樣。這個階段的家庭核心作為是「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或是說,爸媽之間要能先互相合作才能好好帶領孩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心理環境。

走筆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親密情感的路徑,在我們意識注意力的層面是循著「親情-愛情-親情」的路徑,由愛情串起兩個家庭,人生顯現兩種親密(親情和愛情)。而人生前後親情形式並不相同。

親愛的朋友們,不妨審視自己的情感路徑,你的主要親密感來源現在在哪個階段上?現在的你是享受親情呢?還是愛情呢?抑或是兩者皆俱?有沒有卡關或流連忘返的情況。

(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96,內容關注在「被愛」的親情階段中,青少年如何發展自己的個性(即「轉大人」),以對談形式呈現)

(類似文章已經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


183會員
320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本篇文章是介紹穗波心理師提供的心理資源有哪些及如何運用
「家庭Q&A」的臉書社團,希望用心理學觀點的精要答覆給提出問題的人。完全免費。
你,身體長大了,心理有跟著成長嗎?
患者、家屬和看護的三角動力及對策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本篇文章是介紹穗波心理師提供的心理資源有哪些及如何運用
「家庭Q&A」的臉書社團,希望用心理學觀點的精要答覆給提出問題的人。完全免費。
你,身體長大了,心理有跟著成長嗎?
患者、家屬和看護的三角動力及對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我的育兒期是有期限的,但有些人不是   我在某幾年的時候,清楚地明白到我哪幾年是處在「母愛高漲的時候」,為小孩做了很多,那也是在母愛減少的時候才體悟到的。在36歲那年生了老三,本來「以為」會跟以前一下,興緻滿滿、無怨無悔地帶小孩的,結果發現,不是,原來育兒期已過,太晚生了,也是離前面2個女兒很
Thumbnail
愛的源頭 是自己 愛,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不是特定做著某件事就有愛,也不是不做哪些事就沒有愛,但就不禁想問最初的愛是誰給出來的,如果說愛是因為別人給予才會擁有的話,我寧願相信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愛的源頭是自己。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選擇 也許一開始的答案我會選擇家庭,但我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家
Thumbnail
那天,看著孩子,我好像想懂了什麼。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從0分開始累加的。 大部分媽媽從懷孕那一刻起,一點一滴慢慢累積, 大部分爸爸,則是從看見孩子的那一瞬間才有實感。 我們從新手爸媽開始,逐漸成為新手家長。 每多一點相處,就多加幾分, 因此,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覺, 覺得自己每一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我的育兒期是有期限的,但有些人不是   我在某幾年的時候,清楚地明白到我哪幾年是處在「母愛高漲的時候」,為小孩做了很多,那也是在母愛減少的時候才體悟到的。在36歲那年生了老三,本來「以為」會跟以前一下,興緻滿滿、無怨無悔地帶小孩的,結果發現,不是,原來育兒期已過,太晚生了,也是離前面2個女兒很
Thumbnail
愛的源頭 是自己 愛,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不是特定做著某件事就有愛,也不是不做哪些事就沒有愛,但就不禁想問最初的愛是誰給出來的,如果說愛是因為別人給予才會擁有的話,我寧願相信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愛的源頭是自己。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選擇 也許一開始的答案我會選擇家庭,但我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家
Thumbnail
那天,看著孩子,我好像想懂了什麼。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從0分開始累加的。 大部分媽媽從懷孕那一刻起,一點一滴慢慢累積, 大部分爸爸,則是從看見孩子的那一瞬間才有實感。 我們從新手爸媽開始,逐漸成為新手家長。 每多一點相處,就多加幾分, 因此,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覺, 覺得自己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