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48)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我們看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臨終的時候,可能一念乃至十念的時間,就要決定你是否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了。那個時候一念乃至十念可能就斷氣走了,你不見得會有那個機會,讓你念幾千上萬那麼久。
就算前面助念很久,但是你平常心散亂慣了,你也不見得能夠把心收起來。平常念佛的時候,數目當然越多越好,但是在念佛的同時,你也要用正知去檢查:我到底有沒有沉掉?要不斷地檢查。檢查的頻率就是前面講的,隨著你的狀況去調整正知的頻率。
一般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尤其初學的人,念佛的時候妄想起來了,他跟著想半天,一看怎麼經過五分鐘、十分鐘了?跟著妄想跑那麼久才拉回來,那不行!
初學的人會跟著妄想跑,越是初學跑得越遠越久。慢慢修行久了,隨著妄想跑的距離越來越短,越來越短,乃至妄想一起來,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不跟著它跑。甚至到最後心很敏銳,感覺妄想或者昏沉快起來的時候,馬上就能夠轉。
就像我們看到外面充滿了濕氣,風開始吹的時候就知道:快下雨了,要趕快去收衣服。意思是一樣的。慢慢修行久了,你的心越來越敏銳,甚至在妄想快萌芽的時候就能夠轉。這樣的話慢慢就能夠跟定相應——從粗的妄想變成細的妄想,乃至細的妄想頻率越來越少,最後證得奢摩他。
這個是正知,很重要!知道是否有昏沉跟掉舉。
再講老參,老參的人不會有明顯的昏沉,也不會有很明顯的妄想,但是他可能會介於昏沉跟清醒之間,一半一半,這個叫沉沒。沉沒是什麼呢?就是他所緣境還在,但是已經不清楚了。
就像我有近視眼,如果拿掉眼鏡的話,前面的場景我還看得到,但是會模糊不清,這叫沉沒。這個是老修行常有的事情。
沉沒生起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好像有輕安樂,你會覺得身心很愉快,身相似的輕安,心相似的輕安,你會覺得你的心很寂靜。這個時候確實有寂靜分,但是沒有明瞭分。
這個時候,就算你覺得很好,那也只是一時的假相,它不可能讓我們證得奢摩他,更不用說臨終的時候跟第十八大願相應。所以這要注意。這個就是要靠正知不斷地檢查。
前面的正念,你取相,然後所緣境現前,這個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正知,不斷地檢查到底還在不在。這是「識病」的兩個重要步驟,透過正知來檢查我們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