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創作?我們是否該繼續創作?作者和作品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AI現在可以生成很多內容,那我們還是要繼續創作嗎?

我認為答案是要,下面列出一些原因,這次會以作者和作品的角度去切入喔

滿足分享和表達需求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分享和表達的需求,例如遇到有趣的事情或好事時時候會想要分享,或有心事的時候會想要表達

寫作就是一種可以滿足這種需求的方法,雖然每個人選擇的方式不同,但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一些平台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 IG、FB、YT、部落格等等。公開的範圍也取決於個人,有些人會選擇只讓朋友圈看到,有些人則選擇於在網路上向更多的讀者寫作。

即便是網路上的創作者,在不同的平台上,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在 YouTube 上,他們可能會每週更新一到兩部影片,而在IG 上,則可能會發布一些偏向日常生活或個人想法的內容,速度也比較頻繁,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互動程度。

總之,能夠將內心的想法表達給他人知道的過程,是一種很多人共同的需求吧,就會想將內心事情給分享出去,創作正是一種管道之一

能力、學習、輸出

創作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能力培養,過程中也滿多能力,例如統整資料、表達自我、評估正確性等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訓練的,當然跟AI合作能力是重要的,也是最近很多新聞都會提到的能力

比如說,在解釋某知識或方法時,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一種訓練表達能力的方式,當然這過程可用AI去進行參考,看看他如何解釋,不過他給出答案就可能不是最適合自己的解釋版本,因此就能夠進行修正和改善,提高自身能力

而寫作算是輸出知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輸出知識方法有說、寫、做

當然每個人的哪一些要寫作選擇不同,例如看到時間管理方法後,實際落實生活中,這部分要不要將經驗分享就屬於個人決定;我之前高中學習歷史的時候,輸出方法則是練習題目,至於那些要在網路輸出,就是屬於個人選擇

而有在創作的話,也比較能夠了解AI,能夠對AI比較熟練,也比較能知道哪些部分可用AI做和哪些部份要自己來,有機會知道創作方向調整,就都是種學習

raw-image

無標準答案問題

例如時間分配、人生意義、人生目標等等,這種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有問過一些AI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AI當然會給我很多觀點,但是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去選擇那些認同和不認同

我自己覺得AI對話,如果是談論這種無標準答案的問題,比較像是跟一個人談話,但這過程中,一定會有觀點自己同意和不同意,那這時候這些過程和心得,或許就可以寫成一篇文章

之前我也有跟AI談過一些關於AI和創作的議題,這其中也包含不同觀點,不過我不是任何觀點都同意,因此這也會需要去選取和評估

例如下方這個回答是AI寫,但我就會想到,如果AI強大到都能夠模擬大量人類情感呢? 所以我這論點就沒有採納進來這篇文章

raw-image

未來自己是否喜歡&會想如何看到

創作的時候,可以思考這個作品,對於未來自己來說,會想要如何看到,例如我自己以前就喜歡寫日記,覺得可以看到自己各階段的想法是滿有趣的事情,看哪些想法有變和不變

那如果我用AI生成的內容內,帶有不是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進去,那我過了很多年後回來看,總會覺得有點不對勁吧,因為我會想要知道自己當時後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我如果分享學校的經驗,這時候多年後看這作品,我就會想要看到是一個真實的學校的見聞和想法

當然,有時候我會有種感動但是無法說出口的那種感受,這時候我會請AI給我一些詞彙看看能否表達,但裡面一定會有比較觸動的和比較不觸動的部分,這時候就把觸動部分寫進去,不觸動就不會寫

常用網站保存

有時AI也無法去找到關鍵的網站,這時候就會需要將些網站給保存到書籤,方便日後去參考

例如一些討論小眾ACG的網站,或者是在些領域內成員所分享的資源,或者是在Waybackmachine內的連結,因此還是會需要有對這領域一些了解和經驗,才會知道這些資源

正確性評估

這點是用AI時候要注意一點,評估一下AI的正確性,包含文字和圖像內容

例如在文字方面,我自己有問AI一些關於動漫遊戲的內容,但生成的答案就會有錯誤,尤其是在小眾領域更明顯

或者是之前我用AI生成圖片,當時候是生成一些台北照片配上喜歡的角色,結果就發現有些奇怪的地方,例如就會看到台北101跟旁邊有河流

所以還是要有個偵測錯誤的過程

建立知識體系

創作算是一種建立知識體系的方式,世界上面有很多種知識,但是每個人知識組織和連結的方式都有不同,而創作其實就是一種將多個知識串聯的方式

所以這屆是為什麼看到文章的時候,大家畫線地方不同的原因之一,因為裡面會有已知和未知的、認同或不認同的部分,這些部分就人人不同,而現在AI可以彙整大量資料,就算是一種組織知識的方法,但AI每次給的回答,也不一定跟自身知識體系相同

因此就可以創作來增強自身知識體系,之後也都可以繼續參考先前的作品

例如談到動漫,有人可能會從藝術設計去分析,有人可能從社會文化去分析,有人從心理學分析角色特質等,可能深入其中一個或廣泛談論多個,這就是知識體系的不同處

raw-image

過程的投入和探索、真實性

有許多創作在過程中是富有樂趣和療育效果的,例如我在剪接些喜歡的ACG作品的影片時候,或者是在寫些心理類書籍的心得時候,就很投入在那個過程中

例如有時候遇到困境,把各種心理話都寫出來,這種感覺,本身就很療育,對於自己身心健康也有正面效果

以及有一部分創作,會帶出自己真實想法,那一種向自己內在探索和了解自我過程,藉由文字去帶出自己各種想法,藉由這個過程也更加了解自己,會了解自己那些部分和他人想的一樣和不一樣

而有一部分創作,會用AI生成圖片然後剪成影片的,但這過程中主要也都會去有個選擇的過程,例如選出風格不合理的圖片,或自己喜歡的圖片,這過程也是具有樂趣,這過程也是投入

所以會依照不同創作而有區別,但這過程投入和了解自我的感覺,是比較難以取代的

經驗

這點算是AI比較無法直接取代的,很多事情現在還是要真的人去經驗和感受,去紀錄一下所見所聞和感受的

因為每個人經驗就都有所不同,就會需要有人去分享經驗,這經驗可以很廣泛,例如上學或職業的經驗、美食或旅遊的經驗、動漫或遊戲的經驗、生活中的經驗、創作的經驗等等

例如今天如果有個新的景點或美食,那這時候一些美食或旅遊部落客就可以去體驗和分享經驗,這是目前AI比較難以做到,畢竟這是新的美食和景點

或者是我大學學習的經驗,以及生活中時間管理的經驗,或許用AI可以寫出些大眾化的內容,但是一定都會有個人差異,其中這些個人差異其實就是最能值得分享的


總之,上面列出一些看法,就都歡迎大家參考

反思近期AI和創作的價值

有關AI和創作方向的一些想法,如何提高獨特性?

AI會取代創作?我們是否該繼續創作?作者和讀者的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畢竟創意還是ai無法取代的😊所以還是堅持下去吧!
小豆pik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23
多年後創作被AI取代? 或許創作的體驗和過程更重要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小豆pika的園地
129會員
376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小豆pika的園地的其他內容
2024/10/11
前言 大家有過創作感到孤獨的經歷嗎? 下面說說幾個原因 旁人不理解,身旁比較少有可以交流討論分享的人 文章發布後,可能有人點讚,但沒有人留言和互動感的感覺 寫文章到發布的過程太長,感覺過程很艱苦 接下來想要結合依些自己的經歷,說說一些方法 應對方式 1 想想創作的優勢 很多在生
Thumbnail
2024/10/11
前言 大家有過創作感到孤獨的經歷嗎? 下面說說幾個原因 旁人不理解,身旁比較少有可以交流討論分享的人 文章發布後,可能有人點讚,但沒有人留言和互動感的感覺 寫文章到發布的過程太長,感覺過程很艱苦 接下來想要結合依些自己的經歷,說說一些方法 應對方式 1 想想創作的優勢 很多在生
Thumbnail
2024/09/22
近期AI 的創作能力逐漸提升,引發了許多人對創作未來的疑惑, AI 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創作嗎? 有時,也不禁會思考,創作的作品,會不會多年後就被AI取代 然而,思考這個問題時,會覺得以長期來看,創作的體驗與過程的重要性提高了
Thumbnail
2024/09/22
近期AI 的創作能力逐漸提升,引發了許多人對創作未來的疑惑, AI 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創作嗎? 有時,也不禁會思考,創作的作品,會不會多年後就被AI取代 然而,思考這個問題時,會覺得以長期來看,創作的體驗與過程的重要性提高了
Thumbnail
2024/09/21
大家安安,今天想分享一個近期嘗試,就是關於語音輸入 我平常會需要寫學校報告,也會寫寫文章,不過久了之後多少都會覺得手很痠 然後,有時候寫的時候,也會覺得就是手上打的跟不上腦中想的嘛
Thumbnail
2024/09/21
大家安安,今天想分享一個近期嘗試,就是關於語音輸入 我平常會需要寫學校報告,也會寫寫文章,不過久了之後多少都會覺得手很痠 然後,有時候寫的時候,也會覺得就是手上打的跟不上腦中想的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現今Ai繪圖技術趨勢,是否真的能取代親手繪圖的重要性?愛上繪畫的人究竟為何而做?這份熱情難道是不變的嗎?或許這篇文章能幫助你重新點燃對創作的熱情,繪畫不僅是創作,更是尋找平衡和分享內在體驗的重要方式。
Thumbnail
現今Ai繪圖技術趨勢,是否真的能取代親手繪圖的重要性?愛上繪畫的人究竟為何而做?這份熱情難道是不變的嗎?或許這篇文章能幫助你重新點燃對創作的熱情,繪畫不僅是創作,更是尋找平衡和分享內在體驗的重要方式。
Thumbnail
隨著最近AI的興起,會思考人類創作,是否會被AI取代呢? 有許多面向可以切入,這次我想先從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來切入,接著談及AI和人類創作關係
Thumbnail
隨著最近AI的興起,會思考人類創作,是否會被AI取代呢? 有許多面向可以切入,這次我想先從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來切入,接著談及AI和人類創作關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AI指令與程式碼在語言、運作方式和著作權方面存在差異。AI指令的著作權議題取決於獨立性、原創性、展現形式和目的。AI產生的AI指令可能需要考慮人類參與程度、修改程度以及AI生成的獨立性。AI生成的內容,雖然缺乏創造力和情感,仍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與人類合作能夠發揮最大的潛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AI指令與程式碼在語言、運作方式和著作權方面存在差異。AI指令的著作權議題取決於獨立性、原創性、展現形式和目的。AI產生的AI指令可能需要考慮人類參與程度、修改程度以及AI生成的獨立性。AI生成的內容,雖然缺乏創造力和情感,仍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與人類合作能夠發揮最大的潛力。
Thumbnail
在來到方格子一個月以後,考察了我的數據資料,我不得不想辦法改變我的寫作內容。 一開始,我希望寫人工智能的相關內容,我認為這是時代趨勢,滿懷期待的認為自己可以收到關注,持續了一個多月,寫了快四十篇的文章,在一些內容上,確實是這樣的,甚至有一篇有一千觀看的文章。
Thumbnail
在來到方格子一個月以後,考察了我的數據資料,我不得不想辦法改變我的寫作內容。 一開始,我希望寫人工智能的相關內容,我認為這是時代趨勢,滿懷期待的認為自己可以收到關注,持續了一個多月,寫了快四十篇的文章,在一些內容上,確實是這樣的,甚至有一篇有一千觀看的文章。
Thumbnail
如何踏上創作之路? 自從4年前,被上一份工作資遣,而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就這樣…走投無路的我開啟了斜槓之路。因本身從事平面設計,所以「創作」對我來說,除了是從小的天賦異稟,也是學以致用的技能。 在多方興趣與嘗試的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開啟了另一段創作的契機,讓我踏上YouTube,TikTok拍片、
Thumbnail
如何踏上創作之路? 自從4年前,被上一份工作資遣,而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就這樣…走投無路的我開啟了斜槓之路。因本身從事平面設計,所以「創作」對我來說,除了是從小的天賦異稟,也是學以致用的技能。 在多方興趣與嘗試的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開啟了另一段創作的契機,讓我踏上YouTube,TikTok拍片、
Thumbnail
  前陣子ChatGPT出來,一時成了最熱門的搜索詞,在Youtube上面這類的介紹討論也大量冒出。有賺views的,也有賣課的。   我本身是個科技白癡,試了一陣AI作畫之後,因為總感覺不符預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提詞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又拿起筆,練起美術基礎來。   Chat的功能我用過一點,它比
Thumbnail
  前陣子ChatGPT出來,一時成了最熱門的搜索詞,在Youtube上面這類的介紹討論也大量冒出。有賺views的,也有賣課的。   我本身是個科技白癡,試了一陣AI作畫之後,因為總感覺不符預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提詞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又拿起筆,練起美術基礎來。   Chat的功能我用過一點,它比
Thumbnail
既然ChatGPT可以代替創作者去搜集知識點,那我們身為創作者,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創造更多的故事,去體驗世界上的事情,這樣我們才有更多靈感來源。知識無限,生命有限,因此把握有限生命,去體驗世界,創造更多與人的互動,讓生命故事更多彩,而不是只追求知識累積。
Thumbnail
既然ChatGPT可以代替創作者去搜集知識點,那我們身為創作者,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創造更多的故事,去體驗世界上的事情,這樣我們才有更多靈感來源。知識無限,生命有限,因此把握有限生命,去體驗世界,創造更多與人的互動,讓生命故事更多彩,而不是只追求知識累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