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感染-兼談心理師的重要訓練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人隨著時間越長越大,但是膽子卻越來越小,我回想我小時候就讀國小玩的遊戲,如搶奪帽子、衝向單槓上下廻轉一圈及「夾心麵包」··等等。更遑論「阿魯巴」這些激烈的身體動作遊戲。現在想起來,那時還真不知道害怕,身體骨骼也都還柔軟,雖然很「勇」,實則沒有考慮風險,這可能也是小孩和大人之別。
那麼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人是如何感到害怕的?當然身體上的痛楚可能和生理的神經系統有關,比如嬰孩被打針、看牙醫的時候,大多會哭泣。但是像地震搖晃這種和神經系統沒有直接作用的關係,又是如何感到慌張的呢?
在心理學上的嬰兒觀察告訴我們,嬰兒之所以會表現出慌張的情緒,其照顧者(多半是媽媽)是重要的參照點,換言之,嬰兒會對一個環境緊張焦慮,那是參照了媽媽對此環境的反應,多半是媽媽也對此環境緊張焦慮。如果媽媽很冷靜不慌不忙,那麼嬰兒就感受到安心而不會慌亂;反之,若媽媽顯出驚慌的神情,嬰兒也會跟著解讀這個未知的環境可能是危險的,也因而驚慌哭泣。這是最早「情緒感染」的例子。「情緒感染」在我的定義中就是在一起的兩人,彼此的情緒會相互參照、感染。彼如當你遇到一個很high很快樂活潑的同學,你可能也因此快樂活潑了起來;反之,你和一個哭喪的臉、心情低落的同學走在一起,你也會感到情緒低落,講話聲音都壓得低低的。
當然,你的情緒也可能感染別人,但是當你的情緒狀態的強度沒有他人強的時候,或是你放空自己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被他人感染了。
根據我的歡察,不少兒童虐待的例子,都跟這個現象有關係,大人們受不了嬰兒的哭聲,被嬰兒的驚慌情緒所感染了,覺得大人自己心情情煩躁,覺得吵因此想要讓嬰孩閉嘴,所以就用暴力的手段來限制嬰孩的驚慌情緒,一不小心就弄死嬰孩了,或者弄傷嬰孩了,因為嬰孩的身體相對脆弱許多,大人們的力道稍不會拿捏就會造成嬰孩的傷害。在媒體新聞上的例子多得是,我記得曾有一個例子是因為嫌小孩太吵,所託照顧的大人把嬰孩綁在床邊,後來小孩就死亡了;或者大人用香煙燙傷小孩的手腳..等比比皆是。
這個心理現象告訴我們,在心理師和案主會面晤談時 ,進行心理諮商與治療時,若是心理師可以不焦慮且很穩定,將會帶給案主很穩定的感覺,就像小時候嬰孩跟著母親一樣,他就不驚慌了。所以我認為心理師的訓練,重要的一環就是縱使案主的情況表現的「天崩地裂」,心理師就像僧人入定一樣,如如不動,仍然保持鎮靜穩定的情緒。這有賴於心理師在內觀(正念)的訓練,訓練自己這方面心理承受的能力,如此將會對慌亂的案主們,起了鎮靜穩定的作用。而案主在心理諮商與治療過程中,會感覺到專業的依靠,就像小時在鎭定母親中的懐抱。心理諮商與治療過程中,心理師要有能力見証案主內心這些未完成的告別,失去⋯等的創傷,還能毫髮無傷地不被引動,全身而退。所以心理師在當下和案主工作的時間,會承受案主當時問題形成場景的情緒之各種折射。
所以我主張從事心理師專業訓練的人,應該要有內觀(正念)一定程度的訓練,不僅保護案主也保護自己。而各位讀者,去親近帶有正向情緒鎭靜穩定的人,將有助於自己情緒穩定。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我們焦慮的時候,比如一項考試前或某項人生挑戰之前,去親近一個鎭靜穩定的長輩或大師,將能幫助我們面對即將而來的事情。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65會員
29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情緒有用_《沒關係,親愛的蟾蜍》 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 心想「蟾蜍」當繪本主角也太酷了, 殊不知這本繪本除了主角很酷, 它的核心理念和圖像都非常棒。 ❤️一樣先從封面來看, 封面中有隻紅蟾蜍在池塘中央, 四周被鮮豔的植物環繞。 紅蟾蜍在藍綠色的水和植物背景中格外突出, 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暗示著故事中的衝突。
Thumbnail
avatar
lemon li
2024-06-19
情緒療癒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avatar
解靈
2024-06-18
情緒價值 學會不壓抑這篇文章探討情緒價值的概念,並強調表達情感的重要性。從歌手大穎的音樂,到孩童時期的教育方式,作者提及了各種帶來正面和負面情緒價值的例子。文章認為,應該自發地表達對周遭人和事物的正面情感,並樂見他人獲得支援和滿足感。
Thumbnail
avatar
阿鰻
2024-06-14
情緒勒索不勒索今天跟一個朋友吃飯,談論著情緒勒索的一事, 她說著想跟父親一起過生日,但不願與會情緒勒索的母親一起, 沒想到父親說:「如果不一起那就不要吃了。」 這一二年來,偶爾的相遇,會聽到她提起父母的狀況, 講述她母親對於父親的權控,講述父親對她抱怨母親的行為, 換門鎖、砸車、一天24小時的緊密相
avatar
王怡婷
2024-06-13
照顧者的情緒,會感染到星星兒事實上,我不知道有沒有照顧者會注意到,星星兒會感染到照顧者的情緒。 因為,星星兒有發展模仿能力,就有模仿照顧者的行為。 恐怕,連情緒也模仿了。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照顧者務必穩住的原因。 那麼,照顧者除了找原因,也要協助星星兒撫平漲高的情緒。 因為,星星兒容易因為一件小事,容易漲高情緒。
avatar
宋雲燕
2024-01-21
閱讀筆記《情緒虐待自癒療法:擺脫心理暴力的惡性循環,重新走向自我復原之路》★情緒虐待是一種非生理性的暴力,加害者會辱罵、貶低或控制受害者, 這是有系統、非身體上的霸凌;它包括一種行為模式,目的是使受害者痛苦、失去信心,並受到控制。 ●根據全國家庭暴力熱線(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統計,美國幾乎有半數男女在一生中都經歷過親密伴侶
avatar
偶希都理
2022-11-25
[創傷修復]「心理師,我的心理創傷能被治好嗎?」從榮格心理學談情緒勒索創傷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Thumbnail
avatar
蔡博堯諮商心理師
2022-08-16
童話故事結合心理諮商,學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引用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的角色人物——蛤蟆先生,他走入諮商室,透過與心理師蒼鷺的一次次對話,從童年記憶開始,逐步釐清自己的情緒、行為,走出諮商室後,不敢說完全「治癒」,畢竟學習理解自己與他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Thumbnail
avatar
指指
2022-02-23
寫信給心理師—後記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對應糖尿病中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不敏感2這篇前些天已經寫了一些,只是資料的整理和表達花了一些工夫,我先將我想到的,和正在做的寫出來,一段時間過後,如果有些什麼體悟的話,再來分享。   ●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不敏感是哪種不敏感呢?   (1)找不到葡萄糖在哪裏?沒發現,感應不到。或是 (2)葡萄糖抗拒,築起銅牆鐵壁,不讓胰島素進去呢?   我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2021-12-15
寫信給心理師—後記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對應糖尿病中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不敏感1和心理師通信,還有看了他寫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原來 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 2.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時間差,要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年後才知道; 3.幾種情緒一起出來時,會搞不清楚,不是逃避,下次再說,就是選擇政治正確或是別人優先的那一項,將我自己真正的那項忽略、壓抑。   然後,對應到注重養生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