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性侵叫我不敢拒絕、我拒絕不了、我不被允許拒絕而妥協的性脅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一種性侵和性暴力是那種誘導、pua、恐嚇威脅、威逼利誘、脅迫式的。各類型的暴力暴行主要發生在不對等關係之中,有操控意圖和不平衡的power dynamic。

所以看似一個人願意發生性關係,不代表是真情願,有可能是因為覺得拒絕了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或是失去什麼,這背後是恐懼、妥協、是不對等。這便是關係之中有一方主導控制,讓另一方不安全感,這樣不對等的關係會使另一方妥協發生性關係,而不是真正感受到安全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的情況下進行,因為他害怕會失去對方、失去工作、失去任何人事物,害怕對方會不高興等等原因。性脅迫就是這樣來的,包含如果有言論像是"本來伴侶之間就要發生性關係的","你的身體屬於我的",或是一直誘導試探你的底線、開發你,帶著發生關係的目地和你相處聊天、靠近你,一步步誘導你,最終你可能動情或是依賴對方怕失去對方而妥協,這背後帶有欺騙性。如若是處在應激反應之中的討好姿態,可能更容易陷入這樣的圈套之中被對方拿捏、威脅。表面上對方不強迫你,實則背後的能量是在操控你,而對方不強迫的情況下,討好姿態拒絕不了或是害怕拒絕會失去什麼,便容易違背內心真正意願的妥協試圖挽留一些人事物。

還有一種不知道情況是不知道自己可以隨時拒絕,前一秒要不等於這一秒想要、害怕掃興、害怕對方不高興而隱忍 而妥協或是對方手直接上來,你根本嚇傻了在freeze response沒有立刻拒絕 推開 而對方順理成章開始從手的觸摸到性器官的介入。Netflix 影集《醜聞真相Anatomy of a Scandal 》就是很好的題材設定在上一秒熱吻但沒想要發生關係,可是男方確認為你跟我接吻=要和我發生性關係,而當對方試圖喊停推開,他就罵女方"don't be such a prick",另一個設定是在偷情對象小三,這個設定首先小三普遍具有爭議性,再來他們之間有情感基礎,因此這個設定下,在法庭上的討論更加備受矚目值得思考了,這也引發很常見的熟人性侵(數據表示很高比例的性侵都來自認識的人)包含情侶之間的性侵。所以熱吻=可以發生性關係? 上一秒想要=下一秒也想要? 不能隨時喊停的? 如果遇到尊重你的人是會尊重你的感受,但很可能很多人很多情況是不尊重的,很多人沒有尊重的概念自然沒有邊界感、界線的概念,因為自己拒絕不了他人,所以不允許別人拒絕,所以不知道拒絕=選擇權,不知道可以隨時拒絕。這社會長久以來的不對等、不平衡也反映在關係之中很多人順從慣了,在乎他人感受看法勝過自己的,沒有尊重的概念,沒有自我的概念,習慣性地向外索取、控制、佔有、佔領、掠奪,在慾望及恐懼的驅動下過生活、做選擇,內心是不安與不太平的。

其實身體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如若是慾望或是恐懼驅動的發生性關係那會是空虛不滿足及不安全感的性交,會感覺一種被侵犯、佔有、掏空的感覺。而如果你感受到愉悅幸福,感受是被對方珍惜、尊重在乎身心感受到,整個過程有情感的交流而並非慾望的宣洩,也沒有因為發生完性關係後,對方態度有所轉變,彷彿目的達成,那你是有安全感的,這是做愛,是愛的一種交流表達,是能量互相滋養流動,而不是被索取掏空、佔便宜同樣,今天如果你可以基於感受的做選擇,不會猶豫不決畏手畏腳害怕陷入在不得不的感受之中,而可以自在沒有壓力的拒絕,說明可能❶對方不高興你也堅持自己的立場、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在應激反應之中陷入恐懼的妥協或是❷對方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不高興或冷落你,因為基於對你的尊重不會強迫你或是報復。但如果對方因為你的拒絕而冷暴力你,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pua你,為什麼呢? 正常情況,我們知道拒絕就是可以遠離這個人、或是因為對方的態度和不良意圖如果我們不願意,我們就知道遠離這樣的人,但如果一個人狀態處在討好(fawn response)這樣的應激反應之中且/或不知道自己與生俱來有選擇權是可以拒絕的,也從沒感受過拒絕是安全所以不敢拒絕,還不知道拒絕是個選項,並非什麼都要服從、順從他人。那這種情況,容易內心慌亂想抓住對方,而想抓住對方就往往做出內心不想做的事來挽留/妥協,這便是一種交易=條件交換,在這裡是犧牲/忽視自己的感受而去滿足對方的意願,做出自己當下不想不願的事情,這裡是透過性來交換一個人的愛/$/關心等等。因此,當關係建立在交易上面那便不是愛,那叫條件交換、交易,這不是有條件的愛,這就是條件交換,愛就是愛,愛沒有分有條件和無條件,別玷污和污名化愛。條件交換就是條件交換,意圖明確,所以很多父母對子女斤斤計較講條件,就是個沒有情感滋養的關係,而是在做交易,"我養你所以你得聽我的、達到我的期望",養兒防老的觀念[我養你所以我老了你有義務養我],我是你媽所以情緒宣洩在你身上,在情緒勒索以各種名義來控制你、合理化暴力暴行的虐待,這是精神虐待、是家暴。看似常見,但普遍不代表是正常,而是該被重視、舉發、舉報,而非繼續漠視、放任暴力的猖狂,而不是等到哪天出現命案,才意識到嚴重性。 也不是肢體暴力才是暴力,這種精神上的暴力更是時常被忽視

這種有毒的寄生形式,便是共生依賴。對方沒有自我要依附在不同人身上吸血,把自己的人生責任、情緒都丟到一個人身上,佔領他人的自主權,剝奪對方的完整性,開始詆毀、貶低、pua操控來滿足自己的ego感受到權力,而非內在力量,這就是到處佔便宜、消耗別人、恐嚇別人最愛做的事,這就是narcissist,需要別人認同自己,所以他會用詆毀、惡意否定、批評你的觀點/想法/選擇/喜好的方式來讓你認同、順從、服從他的觀點/命令,他會糾正你、對你指指點點、指手畫腳、嘲諷你來讓你感受到自己很渺小,這樣就可以操控你。所以摧毀你人格、自尊,要你聽話,就是這樣來的,你表達觀點就是頂嘴、翅膀硬了,這就是想要打壓你來操控你,他會讓你覺得離不開他,會威脅恐嚇你,你不聽他的就滾出去,他會用這種拋棄的方式來恐嚇你,最後一刻都要讓你覺得是他拋棄你的(形成abandonment wound),他會讓你覺得你有的東西是他給你的、命是他給你的,沒有他你也不會有xyz,而你離開也是因為他的拋棄等等這種想法。

暴力的共通性,就是佔有你身心靈、侵犯你身心靈界線、摧毀你人格的精神操控、試圖剝奪你的自主權/權利/權益/話語權,喜歡用身分地位、性別、金錢來恐嚇、勒索、威脅、打壓控制你,比如我是賺錢的人才有話語權,要有身分地位才會贏得他人尊重、貶低歧視不尊重全職媽媽/女性等等、執法人員逼供/鎮壓/暴力執法。

影集《reasonable doubt》 s1 裡面女主也提到被性侵的受害者與施暴者後續建立親密關係或是持續發生性關係都是很常見的 [也就是trauma bonding],但同樣這不代表是真正發自內心想要的,很有可能是創傷反應、強迫性驅動的行為,很多時候當事人當下如果身體保護機制進入僵硬(freeze response or flight response)很有可能會否認被騷擾、侵犯的事實,甚至是不敢承認、不敢相信自己被侵犯/虐待了,直到事後的某一天(每個人情況不一樣),等當事人能面對時,創傷記憶浮現時,才會真正的正視及承認過往的經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人也可能因為痛苦而做出自毀行為=具有傷害性或/和上癮性。過度依賴在任何媒介、人事物之上,並透過其依賴來轉移注意力,通常這樣的上癮行為都伴隨著自毀與自我傷害還有波及影響到其他人,好比吸煙喝酒、藥物(慣性過度依賴藥物 身體不舒服就吃藥看醫生)、出軌、陷入多角關係、介入他人感情當小三、不斷地談戀愛、性愛、一直刷手機、過度消費、暴飲暴食、情緒式進食等等。慾望背後是恐懼與不安的驅動,有時也是強迫性驅動的行為。讓你感到刺激興奮的事和這種緊張壓力的感覺其實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因此有時候讓你感到刺激興奮的事有可能是傷己的,只不過那樣強度的感官刺激會讓你覺得熟悉、上癮,可熟悉是安全? 舒適圈=熟悉≠安全感≠對自己真的有益處。你看黃片的一些暴力內容對你感官刺激,滿足了刺激感官的需求,但對自己的感受真的好?你吃某個食物讓血糖快速上升,分泌了多巴胺有了滿足感,但真的是對身體有益? 相反的,有時你挑戰自己跳出熟悉的舒適圈,也會有緊張不適感,但坐的這件事可能對你來說是一種突破。所以有時候感官上、感受上會有相似感覺,但也是有區別可以辨別出來的,有的人沒被好好愛過,遇到愛的人,反而退縮害怕不習慣,而遇到慣性給不了愛的人,這就是熟悉感,這種需要透過證明、追逐一個給不了自己愛的人這樣的模式,被虐/自虐就是創傷反應的顯現。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時隔多年才發聲,要承認面對過往的經歷是很勇敢且不易的事,要面對那種自責與罪惡的感覺,不見得是當下能承受的..那樣的壓力與痛苦是很難受的,你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被掏空、被佔有、力量被剝奪走,你吶喊著還給我力量,你懊悔著怎麼當初不知道怎麼做、怎麼保護自己,怎麼沒人教我如何拒絕、如何遠離,你痛恨著自己的反應和遭遇,可實際上這不是你的錯,但對自己來說可能感受到的是過去的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及侮辱感,而當我們釋放情緒後,一次一次的放掉,我們才能一步一腳印地從這樣的陰影之中走出來,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完整性,從驚嚇之中回歸到當下=回歸到自己的身體感受到安全的感覺,而不用在麻痺自己、壓抑這些情緒。

沒有人真的有被虐傾向,只有深陷在虐待的循環和應激反應之中沒走出來,而有時最難的是要承認你在乎、信任、愛的人並不愛你,而是用傷害、暴力暴行的方式待你,你要承認你喜歡的人、伴侶、家人,和你所想的不同,他們待你的方式不是滋養你、愛護你、尊重你,而是索取、攻擊、暴力暴行的傷害來消耗你,眼前這個人在pua你。反過來想,他們需要你,而你不需要他們 ,所以當我開始練習從"別人/他們”開始練習到"我” 光這樣的說詞轉換,關注點和注意力就回到我自己身上了,而不是有種被動、遷就他人的感覺。好比當陷入慣性思維他們怎麼想… 等意識到的時候就 那我呢? 我的感受呢? 我怎麼想? 就轉念了,力量回歸 。人類是互相依靠支持的(獨立個體、平等),但不等於要被消耗式共生依賴索取維繫關係 (不對等),所以被值得的人需要,而不是被不珍惜的人需要,他們只是佔你便宜消耗而已: 值得的人=尊重你=珍惜你 v.s 不值得=不在乎你感受意願=不珍惜你的時間、精力 = 宣洩情緒 = 沒想改變 喜歡訴苦抱怨= 沒有邊界感

把時間精力放在服務同頻自助者,而不是放在不同頻的人身上要證明辯論似的

如果不曾被溫柔善待,而是在謾罵指責之中長大,容易深陷執著於過往,試圖對著對方用操控、謾罵、怪罪、指責的方式來面對一人事物可,這只陷入在無盡的痛苦之中並沒有真正解決事情。這樣的模式我們反覆經歷,過程與結果也反覆體驗到,暴力沒有讓事情變好,因此這一刻我想說就算父母沒有善待我們、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學會放下,我們現在依然可以一同練習打破循環、重建健康、穩定、安全的系統,透過愛的力量=能量疏通流動自然的狀態=沒有被壓抑、淤堵的狀態=鬆開,帶領著我們不在壓抑感受情緒,不用透過謾罵他人來期望他人的改變,而是選擇不同的解決方式、允許自己有不同的選擇、允許自己可以非暴力溝通、允許自己可以遠離沒有溝通意願的人、允許自己的不告而別、允許遠離有毒的人事物而不需要解釋/不需要道別、允許自己在安全的空間下罵等等。當然如果處在應激反應之中讓你想罵那就罵!畢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畢竟正當反擊防衛是與生俱來的勸利,但如果真的不想淌那個渾水,離開現場、不回應、錄音存證也是其他選擇,一切以自己的安全為主。我去年因為正當反擊而被對方反咬一口說我有問題,當時我還對我開始反抗的行為感到不安,甚至有罪惡感,後來幾次才發現前因後果是什麼,是他先激怒/傷害我的,但對他們來說我的正當防衛與反擊是有問題的,因為在這些人眼裡我就應該像以前一樣乖乖的任他們擺佈。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反擊、發聲、防衛、報警採取這些措施,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權利是最重要的,即便對方害怕你的反擊而對你潑髒水,只要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可以憤怒、可以正當防衛的即可,你是個獨立個體,你的情緒、感受、選擇,不用看任何人臉色,不用任何人的認同、認可和同意。

看見是第一步,光邁出這一步就是一個開始、就是一大步了

如果在意他人眼光,那我想說,正常人是有同理心的,正常人還是很多的,正常人不會同情可憐你=看低,正常人不會用異樣眼光看待你的經歷遭遇,相反的他們會看到你的強大之處、看見生命的韌性、有的會心疼悲憤,而有能力、值得信賴的人是有辦法且願意給予你空間讓你安心表達的,是有這樣的人與資源存在的,是有這樣的光存在的 ✩࿐ 當然最重要的是你心底的力量也在支持你、在喚醒你,有時感受不到,有時被喚醒,但這份力量始終在的,不論我們是否感受到,不論我們狀態是否穩定,當透過行動直接帶領自己,可以感受到現在此時此刻,我是陪著自己,回歸當下=呼吸=身體,給予空間讓神經系統調節,這是個過程,是每一次我們與自己關係的進一步和信任的建立,是回家=回到身體=回到當下,而不在是個麻木的空心人,沒有感覺,不在壓抑情緒,憤怒傷心都能自由表達,你終於在體驗人類,而不是活出一個沒有感覺感受的完美人,像個機器人一樣,你終於不在為他人而活,而是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完整性,是生命與身體的自主權回歸,可以做自己=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的生命力啦

去感受愛、接收愛吧~可以是別人善意之舉,你可以在被愛之中學習如何愛自己。愛自己不是什麼都自己想辦法,愛自己=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需求=回到中心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權=明白且尊重自己的感受需求,我們對自己的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自養育者或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所以接收愛是很重要的一環,愛自己是讓這份力量自由的流淌=接收愛+付出愛都是自然的,頭腦雖然有收與給的概念,但能量上其實就是流動的感覺,所以誰讓你感到安心舒適、什麼人事物滋養你,而不是消耗你,都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之中開始練習感受,就從當下開始,我當下需要什麼? 我吃飯了? 練習照顧自己、關心自己。對這個也是我被陌生人關照後學到的、問候自己,有時僵硬太久、走不出來時,忘了先吃飯、先做別的事,而不是卡頓在那裏,所以 一步一腳印的感受與練習是可能的。有時我也會感受到未來的自己、那個走出來的自己、某個狀態的自己在陪伴當下的自己,我會感受到這個力量回歸集中的我會怎麼做時,能量當下立刻就改變了,不在糾結、瞻前顧後、不在畏手畏腳那個有魄力的自己出來了,是的當某個版本自己的能量可以滋養與點醒自己,那我就感受到區別、感受到這只是當下在釋放過往收驚下被壓抑的情緒而已,此時此刻我是安全的

[受害者有罪論+"你靈魂選擇的"]這種指責性的話就可以屏蔽了,對自己沒益處的內容,反到二度傷害就大可不必接觸下去,有些靈性內容的概念和話術是缺少同理心的 🤡 多的是narcissist 將這些模式原封不動的換個領域一邊照本宣科的宣揚"光跟愛",一邊pua擬人化宇宙,在以宇宙之名"引導"他人尋求關注認同感[索取能量],享受著他人偶像崇拜的目光,所以不分領域、不論身分,只憑真心直覺,即便一個人是公認的大師也和我無關,因為我們理念不同、如若我感覺不舒服,那就對我沒幫助=不用關注。記得早期遇到的人都很喜歡一直引導、下指令,這個療癒體系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下,不怎麼聆聽個案的感受,只是按著sop"引導"你,整個群體氛圍給我一種邪教組織感,背後是這種偶像崇拜的追捧、追捧療癒體系的創辦人,一群人跟著了魔似的迷戀,一堆人聲稱光跟愛,但整體氛圍是充滿競爭意識與階級之分、是失衡的陽性能量,一堆人一直花錢上課還跟風學習,我反正沒感受到愛,只感受到背後求快和操控的能量,就問一句為何到這領域還要用學歷背景來讓他人認識自己呢? 為何一直鑽研潛意識的信念卻忽略感受情緒,一直用邏輯思維來帶領,卻不曾用心讓情緒釋放呢? 這便是我當時的迷茫與疑惑,後來因為和narcissit老師發生一些事,算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只對我這樣,周圍認識的人都有經歷各種與她的破事和相同的感受但在這種dynamic真的沒醒悟時就是會自責自我反省 (就知道被pua有多深了,很多人都把這老師當成權威,崇拜想被她認同) 這人表面看起來自信,但實則是ego作祟,ego作祟不影響世俗定義的成功,相反這社會至今很多"成功"的人ego都挺大的,是崇拜她的人在餵養她的ego,這樣有的成就和成功,並不是內心的豐盛富足有的外顯,所以我不苟同這種模式與有的成就。反正在離開這環境後,我才真正的與自己深入連結,來到情緒層面,這便是我2023年在做的事情。這不離開有毒的人事物,不在關注一些不同頻的內容後,開始也遇到一些真正適合我的內容與博主,而我的想法感受也在這期間開始備受我的矚目。我也是這時侯才真正正視自己的需求,了解到我需要一個空間表達,而不是有個人一直打斷我表達試圖透過所謂的"更高力量"引導,讓我看感受不同時空的記憶片段。所以離開這個有毒不適合我的老師與團體後,我也漸漸開始人格獨立,進入這個開始放掉共生依賴關係的階段,包含與喜歡的人和家人,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喔! 隨後在我離開後也陸續聽說幾個我認識的人都離開這團體了,還發現接觸這個療癒體系的人在網上分享有類似的感受和發現其中的bug,算是應證我以往的感受,原來不是只有我感覺不適和一些面向的問題,因此這個經驗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尊重自己的感受,覺得不對勁、不合適就拒絕=遠離=離開=止損。不論參與什麼團體,興趣愛好相關的團體、宗教信仰團體、身心靈團體、工作方面的團體等等都一樣,一切都去感覺自己在之中是否自在舒服,這是最重要的!!

從受害者感受➙倖存者➙我只是我

不用一開始就著急否定自己是受害者的感覺,當漸漸走出來後,你的力量開始完整,這些經歷帶給你的影響減少,你會自然的轉變看法的,重心在於感受而非標籤,所以你當下就是覺得委屈那就是委屈,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那就是且是事實,允許一切念頭、感覺流動。當我意識到我需要的不是過度分析去了解別人為什麼這樣做去反思,而是去愛時 這時我要的是看見、聽見、陪伴,而過度分析也是一種coping mechanism來保護妳避免去感受感覺,讓信念或是記憶創傷背後的情緒流動疏通,所以身體上的情緒印記一直在。回歸到當下關心自己,給予自己當下所需的,是讓我感覺有愛和力量的,而不是按著一個SOP、一個指令、一個邏輯分析前因後果,也不是一個道理,我們頭腦很聰明不缺這技能,但愛、同理心、關懷之力,這才是我發現重點中的重點,這才是我發覺漸漸走出悲痛的來源 ♡

追根究柢,這些感受和傷害都讓一個人感覺自己不被愛、被針對、區別待遇、不被尊重/珍視,深陷自我懷疑,所以這一回來好好愛著這個面向吧

❀致敬每位勇敢站出來發聲或是自我和解的人,也願這世界可以日漸減少暴力暴行,個體意識的覺醒,回歸內在的力量、尊重彼此❀


Aug 31, 2024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偶像崇拜的模式和藝術創作背後的商業利益與平衡,對於社會和娛樂圈中的現象提出了反思和討論。
這篇文章藉由小説《聊天記錄》探討關於情感關係的多種可能性,討論了一對一關係和開放式關係、不同人數之間的平衡和溝通、喜歡和愛的區別,以及當下社會對多元愛情觀的迷失和追尋等話題。最後,我們能否同時愛著很多人的觀點。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5/5真相捕捉
本文分享探討從父母婚姻中到母親本身的狀態,對於一個家庭、婚姻、關係經營、情感連結維繫的影響力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本文探討偶像崇拜的模式和藝術創作背後的商業利益與平衡,對於社會和娛樂圈中的現象提出了反思和討論。
這篇文章藉由小説《聊天記錄》探討關於情感關係的多種可能性,討論了一對一關係和開放式關係、不同人數之間的平衡和溝通、喜歡和愛的區別,以及當下社會對多元愛情觀的迷失和追尋等話題。最後,我們能否同時愛著很多人的觀點。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5/5真相捕捉
本文分享探討從父母婚姻中到母親本身的狀態,對於一個家庭、婚姻、關係經營、情感連結維繫的影響力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與自己的關係,將展現投射在外在真正的關係中。妳得先成爲自己最棒的愛人。妳才容易在關係中和諧,沒有戰爭。……】 星盤中的月亮,與安全感、習慣、食物、制約反應、下意識的回應、情緒、感受情緒的通道、什麼方式能讓妳感受到「滋養」…… 許多妳不知為何會這樣反應的模式,來自妳成長過程堆疊的「習慣」「
今天在慈惠的日間部課程,早上的端午節的活動,見到有可以鍛鍊自閉症者的專注力和耐心的方式。 就是,用感應的方式,去連接船的玩具。 以團體來說,可以在室內。 到今天下午,因為我固著性的刻板模式,有記住的下午第一節活動是歌曲團體。 而在學員的領到洗好的護理師制服,見到送錯的,我到地下室,順便到歌唱活動場地
Thumbnail
象牙宮是最具代表性棒槌樹屬稀有塊根植物,與其親緣性品種有較高的相似度,例如凱帝棒槌樹、連座棒槌樹、伊洛棒槌樹、魔界玉和一本尼。我們該如何辨別?
Thumbnail
關係教育是最重要的第一課,孩子可以了解各種家庭類型和成員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和責任,知道社會性別不平等如何影響家庭成員的角色和責任以及家庭成員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至關重要。另外,學習友誼的不同類型和友誼建立在信任、分享、尊重、同理心和團結的基礎。
Thumbnail
2014年問世的《光上黑山》,具備決斷激烈感的文字風格,如求道者往魔山探道,生猛形象教人驚艷。相隔七年,胡家榮帶來截然不同的新詩集《沒有一天的星星和今天不一樣》,詩歌語言轉為殘缺多傷,記著自身的體驗,同時也揭露創作者如何擁抱受損的身心,包含回溯到更久遠之前母親辭世的重創
Thumbnail
2017年7月,日本在《刑法》上路後 110年首次修改性犯罪相關條文。然而,《刑法》修正後還是留下不少問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與自己的關係,將展現投射在外在真正的關係中。妳得先成爲自己最棒的愛人。妳才容易在關係中和諧,沒有戰爭。……】 星盤中的月亮,與安全感、習慣、食物、制約反應、下意識的回應、情緒、感受情緒的通道、什麼方式能讓妳感受到「滋養」…… 許多妳不知為何會這樣反應的模式,來自妳成長過程堆疊的「習慣」「
今天在慈惠的日間部課程,早上的端午節的活動,見到有可以鍛鍊自閉症者的專注力和耐心的方式。 就是,用感應的方式,去連接船的玩具。 以團體來說,可以在室內。 到今天下午,因為我固著性的刻板模式,有記住的下午第一節活動是歌曲團體。 而在學員的領到洗好的護理師制服,見到送錯的,我到地下室,順便到歌唱活動場地
Thumbnail
象牙宮是最具代表性棒槌樹屬稀有塊根植物,與其親緣性品種有較高的相似度,例如凱帝棒槌樹、連座棒槌樹、伊洛棒槌樹、魔界玉和一本尼。我們該如何辨別?
Thumbnail
關係教育是最重要的第一課,孩子可以了解各種家庭類型和成員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和責任,知道社會性別不平等如何影響家庭成員的角色和責任以及家庭成員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至關重要。另外,學習友誼的不同類型和友誼建立在信任、分享、尊重、同理心和團結的基礎。
Thumbnail
2014年問世的《光上黑山》,具備決斷激烈感的文字風格,如求道者往魔山探道,生猛形象教人驚艷。相隔七年,胡家榮帶來截然不同的新詩集《沒有一天的星星和今天不一樣》,詩歌語言轉為殘缺多傷,記著自身的體驗,同時也揭露創作者如何擁抱受損的身心,包含回溯到更久遠之前母親辭世的重創
Thumbnail
2017年7月,日本在《刑法》上路後 110年首次修改性犯罪相關條文。然而,《刑法》修正後還是留下不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