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句話,讓我深有戚戚焉:在這個被稱為「全民躺平」的時代背景下,努力的人反而不被重視。
彷彿社會的主流情緒是:努力只會被唱衰、被認為是白費力氣。如果最終的努力,換不來一個好結果,那麼不如安逸地躺平,平淡且低消耗地走完人生這一回。
但我們真的相信那些選擇「躺平」的人,是發自內心地渴望停滯嗎?不,躺平的表面是行為,深層的原因是「希望的缺席」。當一個人看不到透過自身努力就能改變現狀的微小希望時,才會選擇用最低成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停止不必要的消耗。
這種「希望的缺席」,往往來自於背景的差距。

我們都看過這樣的對比:有的人在大學暑假就能輕鬆出國遊學,累積國際經驗;而我們,可能要等到出社會後,努力存錢多年,才能終於花得起錢,圓一個遲來的遊學夢。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問自己:當我能負擔遊學費用時,這樣就算追趕上他了嗎?
殘酷的答案是:不。當你終於靠著努力存錢,圓了一個單一的遊學夢時,對方早已透過當初遊學累積的經驗、視野和人脈,決定好了自己未來的方向與更長遠的人生旅程。
對你來說,這些關於未來方向的思索與規劃,都還沒真正開始。你輸的不是「遊學」這個人生經歷,你輸的是「背景」所帶來的資訊啟動時間差,以及選擇的餘裕。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已經很習慣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我想做的,我就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實踐,這是對自我生命的負責。
然而,父母作為我們最重要的他人,他們對我們的價值觀依然具有影響力。如果他們的反對,沒有任何具體的理由或建設性的討論,只是出於習慣性的恐懼或控制,那麼這些反對只會讓你更質疑自己的決定、消耗你的信念。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反思:你還會想跟他們訴說你的夢想與決定嗎?
或許,我們該學會的是「策略性的溝通」:對於那些需要他們支持或資源的決定,我們真誠懇求、理性陳述;而對於那些已經做好決定,且只會引起無謂衝突的人生選擇,我們或許應該選擇沉默,用「結果」來說話。
你的價值觀,應由你來定義。我們無法改變已經落後的起跑點,無法改變父母的固有觀念,但我們可以用行動,來決定自己的終點。
如果你已經想清楚了,就別再浪費時間在無效的溝通和自我質疑上。帶著自己的信念出發吧!當你成功歸來時,你的經歷和視野,就是對所有「唱衰」最好的反擊。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