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經文是馬可福音的轉折點,標誌著故事進入第二階段。第一階段集中在耶穌的神蹟,第二階段則著重於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的事蹟。因此,當我們閱讀聖經時,會發現第二階段不再敘述神蹟,而是聚焦在耶穌的使命和犧牲。
馬可福音11章1到11節敘述了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故事,這段經文經常用於棕樹主日,象徵著耶穌以君王的身份進城,這一時刻既是榮耀的,也是祂預備受難的開端。
雖然今天不是棕樹主日,但我們按照逐章逐節的方式閱讀馬可福音,剛好來到這一段。這段經文充滿了許多具有君王象徵的描述。
首先,舊約撒迦利亞書9章9節預言,未來的君王將騎著小驢榮耀進城。馬可福音第2節提到耶穌吩咐門徒取來一匹「從未騎過的小驢」,這象徵著聖潔,專門預備作聖工,正如當時君王的坐騎是專屬的,未曾被他人使用。
接著,第8節提到眾人「把衣裳和樹枝鋪在路上」,這是古代迎接君王登基的習俗,象徵對君王的尊崇。最後,第9至10節描述眾人高喊:「頌讚上帝!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這是勝利的君王受到百姓歡迎時所用的語言。
這幾節經文清楚顯示耶穌正是舊約所預言的君王,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然而,這段經文對我們的信仰有什麼意義?我們會如何解釋這段經文呢?
當我們讀到馬可福音11章3節提到的小驢時,常會聚焦於「主要用牠」這個觀點。我們常常會解釋,小驢象徵著基督徒,我們要分別為聖,預備自己讓主使用。接著我們會鼓勵大家參與教會的服事,一同建造耶穌的教會,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這樣的解釋本身並無問題,因為早期教父們也是這樣看待這段經文。然而,我們的祖師爺約翰.加爾文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小驢並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真正的重點應該放在門徒的身上。(參見《馬可福音》,Lamar Williamson, Jr,鄭慧姃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0,p279)
耶穌吩咐門徒到前面村子裡牽一隻小驢,儘管門徒內心存有疑慮,他們仍然順服了耶穌的命令。同時,小驢的主人在聽到門徒的解釋後,也願意順服耶穌的指示,將小驢交給耶穌使用。
因此,耶穌使用小驢的意義在於兩點:
不過,今天我想分享的重點不在於服事或順服,而是透過對觀福音的方式來反思耶穌進城的意義。
「對觀福音」是以不同版本的福音書來觀察同一段經文。對觀福音分別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這三本書,《約翰福音》的內容與其他三本福音書差異較大,無法列入對觀的範疇。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則因內容高度相似,常常記載相同的故事,例如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事件。
在這一事件中,三本對觀福音書的記載各有不同。
這讓人感受到,馬可福音中的耶穌更顯得平靜且低調,與馬太、路加的記述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人群對耶穌的呼喊也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馬可的描述不僅不如其他兩本福音書熱烈,且對耶穌的身份保持模糊,僅用「那位」來指代,沒有直接表明祂是大衛之子或君王。這種低調的形象貫穿馬可福音的整個敘述。
例如,在耶穌趕鬼時,當鬼要揭示祂的身份,耶穌卻禁止鬼說話(1:25,34);耶穌在醫治病人和行神蹟後,吩咐不要告訴他人(7:36);當門徒在山上看見耶穌變像,祂再次吩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9:9)。
甚至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記載中,馬可福音也沒有像馬太和路加那樣強調群眾的歡呼和宗教領袖的反應,而是以一種平靜的方式敘述,讓耶穌看似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進入城中。
綜觀馬可福音,可以看出,馬可描繪了一個刻意保持低調的耶穌形象,這與馬太和路加的記述形成對比,也展現出馬可福音獨特的敘事風格。
耶穌是君王,但祂是一位謙卑的君王。然而,如果耶穌生活在現代社會,祂的謙卑可能反而被視為一種弱點。現代社會更多看重的是能夠自我行銷的人,而不是那些擁有謙卑品格的人。因此,我們這個時代陷入了一種叫做「引人注目」的試探。
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專注力經濟學」,其目的在於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以換取更高的利益。例如,最近的 Apple 產品發表會,透過各種廣告宣傳,甚至故意洩露一些消息來吸引大家的關注。行銷的核心就在於吸引眼球,這正是專注力經濟學的運作方式。
然而,這種「引人注目」的方式常常蒙蔽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誤以為那些經常出現在新聞和社群媒體上的事物才是最有價值的。相反,那些默默付出、不追求引人注目的人和事,卻往往被視為沒有價值。
在教會中,也不乏這樣的試探:如何建造一個引人注目的教堂,成為地標;如何使教會成為特色教會,吸引媒體的關注。牧者們也可能陷入這樣的困境,渴望讓信徒看到自己多麼辛苦、多麼有能力,做了多少事工。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深陷於這種「引人注目」的試探,而且這種試探從未停止過。
正如西班牙牧師荷西.路易斯.那瓦荷(José Luis Navajo)所說:
「舞台是名人發光的地方,聖壇是上帝顯現的地方,這兩者是不相容的,我們必須擇其一:人性的名聲,或是神性的影響。」(《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José Luis Navajo),梁麗燕譯,台北:啟示,2013,p63-64)
因此,教會究竟是舞台還是聖壇?教會是在追求人的名聲,還是在彰顯神的影響力?當耶穌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時,祂的確是眾望所歸的君王,但祂選擇保持謙卑,低調且穩重地進入城中,沒有引起過多的注意。
荷蘭神父亨利.盧雲(Henri Nouwen)指出: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信仰的核心就在於,上帝選擇了一條最徹底的謙卑向下之路,來啟示祂神聖的奧秘。」(《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亨利.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35)
因此,透過馬可福音中的耶穌形象,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深思謙卑的意義。
謙卑的課題是人生最艱難的挑戰。
奧古斯丁曾說:
「基督教的真義,第一是『謙卑』,第二也是『謙卑』,第三還是『謙卑』。」(《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208)。
同樣地,前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當選時,對民進黨黨公職下達的第一個指令也是:「謙卑、謙卑、再謙卑。」宗教與政治在強調謙卑的必要性上似乎有相似之處。然而,儘管謙卑不斷被提及,它似乎越來越像一個口號,缺少實質的態度與行為。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個現象:當一個人擁有更多權力、地位或名聲時,往往愈不懂得彎腰,也愈不懂得謙卑。謙卑因此看似成為一種假象,甚至是一種自我行銷的手段。
社會學家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在研究謙卑時發現,即使牧者經常傳講謙卑的道理,但教會領袖仍存在著自戀情結。(《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 PhD),朱浩一譯,出版社:大田,2023,博客來電子書)
然而,自戀情結或假象的謙卑並不僅存在於牧者身上,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有可能面對同樣的挑戰。這並不是指責大家不夠謙卑,而是說明謙卑的功課實在不易。
戴瑞.凡.湯格蘭也承認:
「即便是一個謙遜的專家,也需要費盡心力來敞開自己的心胸,並且降低自己的防衛姿態。」(《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 PhD),朱浩一譯,出版社:大田,2023,博客來電子書)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謙卑這麼難?
首先,我們的防衛心態讓我們不容易謙卑,因為我們擔心自己的謙卑會被驕傲或自戀的人利用。特別是那些擅長行銷自己的人,往往能藉機「蹭熱度」。
例如,社群媒體上只要Tag「柯文哲」這個名字,流量就會大增。甚至若將講道的題目改成「從馬可福音看柯文哲的驕傲」,可能會吸引許多人點閱。這種現象使我們對謙卑的態度更加防備,因為我們不想被人佔便宜。
其次,謙卑意味著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這會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感。
例如,當新進員工用數據挑戰你的經驗時,你若謙卑接受,便需要忍受不適感。類似地,若你要謙虛地接受孩子的建議並調整教養方式,你也會感到內心的掙扎。我們寧可保持內心的舒適感,而不願去面對這種不適感,因此,我們往往選擇封閉心態。
這些「引人注目」的試探,使得在現代社會中成為謙卑的人極為困難。
謙卑常常讓我們感到無力,要麼被人佔便宜,要麼被人看不起。這也是為何基督信仰的謙卑教導在這個時代顯得如此艱難。然而,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因此放棄耶穌的教導。我們應當回到上帝面前,重新思考謙卑的意義與實踐。
德雷莎修女曾說:
「如果你是個謙遜的人,那什麼都改變不了你,無論是讚美或恥辱,因為你對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心知肚明。」(《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 PhD),朱浩一譯,出版社:大田,2023,博客來電子書)
德雷莎修女這句需要我們「用心思考」,或許透過這句話,我們能領悟謙卑的真正意涵。願上帝保守我們,讓我們活出耶穌的謙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