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來繞去,否定工業化的本身,斷裂了專業的傳承,依靠想像建構社會的後現代認同者,將行動力徹底拋棄,與想像的落差更大,以至於更加焦慮。進步主義興起的這十幾年,造成的影響是好是壞,從成年人看一點都不準確。來看這些人教出的孩子最清楚,被進步主義老師教的學生,往往充滿對世界的仇恨,對每件事都有憤怒的理由,這對嗎?現在除了北韓、中國等共產國家,還有哪個政府會讓兒童活在恨意裡。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進入另一個不被重視,但很重要的議題,「公領域與私領域的混亂」。在前面筆者提到,現在用公審的方式處理問題,媒體還樂於報導,混淆公私領域的重要性,這邊要開始來分析一下。
權利與義務要先談,這是維繫社群關係的重要內部要素。以公眾人物來說,為什麼公眾人物在外的表現要合宜,無論是談吐、穿著,要符合支持者的想像,因為身為追隨者本就想要找尋自我認同的投射,挺一個跟自己有共同點的政治人物,就好像是在支持自己。
私領域公眾化,道德批判凌駕政治專業
不僅是追求被認同,也需要被認同,群體加強了這個印象,以至於公眾人物本身的話語衣著,成為了追隨者想要成為的對象,形成一個不斷循環的正向加強。在過去的時代,人群的交集並不深,階級與生俱來固定,國王有多少情婦,只有八卦上的意義,反正經濟發展好,生活過得去,對外戰爭又贏了,這次爆出的私生子是幾號情婦生的,重要嗎?
現在政治人物民選,為了親民,總理自己都要不斷的到處秀自己,展現自己與支持者是一樣的,最好連品味都一樣。問題來了,通通都一樣,那這位領導者確實跟「我們」很像,但我們具有專業能力處理政治問題?階級固定的年代,貴族本身就代表受過治理訓練,現在議員要證明自己,就得分出親民的時間。那麼,選民投票是依照親民的時間長短,還是展現自己專業的時段多少?
在台灣,各位選民心裡有數。其實外國也差不多,美國總統大選就是很好的例子,真的有人在乎專業嗎?拼命攻擊對方歧視,政策提不出具體的,是近20年來的常態。
這造成很明顯的雙標,國王的情婦與私生子,對人民來說只是茶後飯後的閒談。現代的總理私生子卻是醜聞,妙就妙在通常支持者不會在乎哪個情婦生的,反對者才會,私領域在現代政治上,分化群眾的效果比較大。結果是,自己人那要看能力,不是自己人則要道德高標,被拍到挖鼻孔也得公審到退出政壇。
是政客還是藝人?流量變現模式成政治魔戒
這種私領域混淆公領域的現象並非窺視欲,人本就有尋求他人建議,來解決遇到麻煩的習慣。在你只有親友鄰人可以詢問的年代,社群就這一些人,彼此知根知底,私德與專業都很清楚,一個私人感情混亂的人,處理不好男女關係,但管理小鎮井井有條,那鎮長給你當也沒差,只要家庭問題別在上班時間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