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就是公領域被私領域侵害後,候選人漸漸的只要懂耍寶合照,不需要提政策,更不用證明政策可以推動。欠缺公共事務討論,民眾無法認知狀況,即便認知了也不相信,對預算會計的理解,比用手抄寫開銷表還差。
消費主義是如此的著迷於重視個體性,到頭來我們發現,還是階級問題。
消費的瞬間產生莫名的安定感,彷彿在階級中取得一個暫時的定位,如暴風來臨前找到可以停靠的泊位,使人安心。這種感覺令人上癮,如吸毒般必須持續消費,無法收手。在階級固化的世界,這種上癮感不是問題,因為標準被確認,你也不會做出超出符合自身階級定位的消費,多的會拿去存起來,或是投資在可以階級提升的教育上。
無盡流動的階級標準,連上層精英都疲於應付
但在地基液化的社會,一切標準浮動,一部分左派須要靠運動維持自己的生計,資本家必須加速流動賺錢,後現代信奉者則活在富足的社會理想新世界。
這種「理想新世界」只能靠不停的增加新標準來讓流動存在,於是每一個階級都很累,都在軍備競賽,怕自己掉下去,恐懼孩子跌落。
就像美國號稱教育自由,台灣有多少人認知到,美國的上層教育也是超高壓,從幼稚園就開始排定課程,宛如歐洲貴族訓練繼承人般苛求。難道美國人不知道貴族不存在嗎?造成此結果的主因,恰恰就是美國反對政治世家,不想有歐洲的貴族制度產生,所以兩百年下來,導致有錢有勢的階級,沒有固化的階級象徵,只能投入大量資源在教育上,好讓子女不會跌出階級外。
這其實很妙,美國是不禁止一般人階級翻身的,相對日本一堆潛規則,非武士家系的想要爬到最高事務官難如登天。在美國,你只要能力好,窮人一樣可以擠進名校,進入政商名流的同學圈中,擔任政府官員,逐步晉升或出來選舉。封建傳統深的國家,民主化後的平民,會認為高階家臣也是不錯的選擇,美國這種新興國家,誰願意替你家打工?而平民要在政治上崛起,找金主就是重要業務,而金主能不能完全主導,讓這位死老百姓當傀儡?很難。
- 編:不只政治上的派閥,日本其實還普遍存在賤民階級問題。
缺乏內在價值自我定義,外在「炫富」需求更盛
哪個好哪個壞,筆者不在這邊論,重點放在液化過度的狀況。這會連我們認為的上層階級都無比恐懼,稍一不慎後代就會從上層跌落。對歐美國家而言,上層的競爭在教育上之激烈,超乎我們的想像,那其他中產跟勞工呢?在消費品上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