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3|如何設計讓學生都能學到很多的研究專案?

D033|如何設計讓學生都能學到很多的研究專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組織中看不見的東西,是全體成員的知識,經驗和思想。」


「知識管理,是探討企業如何把員工的知識,經驗,教訓,歸納起來。」


「單用文字系統紀錄,組織做出來的不是知識管理,而是員工手冊。知識管理沒有那麼簡單。」


「知識管理是收集,儲存,共享有價值的資訊與經驗。」


「組織不為大家共享知識本身,而是共享一份精準的知識地圖,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對的人,可以很好地學習,解決問題。」


這段討論,節錄自李育輝老師的組織行為學[1],


引發了我對最近帶學生做研究的思考。


現在實驗室內有各式各樣的學生,


大家擅長的內容都不一樣,因此,


如何在新的學生加入遇到問題時,


幫助他找到對的人去解決,是運行組織很常發生的根本問題。


而實務上,也不是每個資深人員都很願意帶人。


實際上要讓事情推得動,都需要找到一個,


參與專案的人都有肉吃都有湯喝的狀態。


而如何做李老師這邊提到的知識管理呢?


我目前的實務方式,是讓學生作為專案的Owner,


而我作為輔助,去找資訊以及讀文章,


來幫助學生能在咪挺的時候,我能給有效的反饋,


讓他一步一步能將專案做出來,又能感覺是自己想出來的。


而一但學生經過了這種第一層關於獨立性的訓練,


就可以開始安排兩個相似階段的學生開始合作,


而這兩個學生會有自己的專業,


然後我的角色,就是活用他們的專長,


來設計出一個讓這兩個學生都能學到很多的研究專案。


用李老師提到的知識管理語言來說,


我個人就作為組織的知識地圖,


來協助不同的成員Match他們的長處與短處,


協助他們更好學習,解決問題。


但這一步怎麼進一步規模化,怎麼服務更多的學生,


則是我現在遇到的難題,需要持續探索。


帶人真的是很不錯的事情,可以看見更多更複雜的問題,


也能在各式各樣的資料上產生共鳴。


Reference

[1] 李育輝-組織行為學-21讲 | 共享心智: 怎么管理组织的知识资产?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低估大語言模型對學術研究的深遠影響: - 許多碩博士生可能認為大語言模型僅僅是處理文字的工具,沒有意識到它們在學術研究中的潛力。例如,這些模型能協助快速整理文獻、生成初步的研究報告,甚至提供語言上的支持來幫助撰寫論文。如果未能充分了解大語言模型的強大功能,就可能錯過使用這些工具來提升研
對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收集大量的知識和想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這是否真的代表你理解了這些知識?你是否能將這些想法有效地運用在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中?根據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在他的「Linking Your Thinking」課程中所提到的觀點,簡單的收集並不等於真正的學習。我們需要的是,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常常在過量的資訊和誘惑中掙扎,無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干擾,都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Michael Easter 在他的《Scarcity Brain》一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充斥著五種過量的刺激:食物、財物、資訊、情緒調節劑與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這些因素幾乎佔據
「"選擇架構師 Choice Architect" 的任務是組織脈絡讓人們做決策。」 「如果你開咖啡店,提供餐點讓人選擇,你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是醫生,提供病患不同的療程選擇,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創造一個表格,讓新進員工選擇員工福利,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
對於正在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是日常功課。面對同一個研究主題,市面上可能有各種書籍和資料可供參考,但它們的內容差異卻相當大。透過平行比較多本書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還能加快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知識。 ▋每本書都展現作者的獨特學術視角 以機器學習為例
1. 低估大語言模型對學術研究的深遠影響: - 許多碩博士生可能認為大語言模型僅僅是處理文字的工具,沒有意識到它們在學術研究中的潛力。例如,這些模型能協助快速整理文獻、生成初步的研究報告,甚至提供語言上的支持來幫助撰寫論文。如果未能充分了解大語言模型的強大功能,就可能錯過使用這些工具來提升研
對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收集大量的知識和想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這是否真的代表你理解了這些知識?你是否能將這些想法有效地運用在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中?根據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在他的「Linking Your Thinking」課程中所提到的觀點,簡單的收集並不等於真正的學習。我們需要的是,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常常在過量的資訊和誘惑中掙扎,無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干擾,都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Michael Easter 在他的《Scarcity Brain》一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充斥著五種過量的刺激:食物、財物、資訊、情緒調節劑與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這些因素幾乎佔據
「"選擇架構師 Choice Architect" 的任務是組織脈絡讓人們做決策。」 「如果你開咖啡店,提供餐點讓人選擇,你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是醫生,提供病患不同的療程選擇,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創造一個表格,讓新進員工選擇員工福利,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
對於正在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是日常功課。面對同一個研究主題,市面上可能有各種書籍和資料可供參考,但它們的內容差異卻相當大。透過平行比較多本書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還能加快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知識。 ▋每本書都展現作者的獨特學術視角 以機器學習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