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58)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58)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再一個,昏沉的時候,你也可以觀這個光明相。比如看看佛像,看著佛像念佛,或者可以看看蓮花燈,取這個光明相。取光明相之後,在心中想這個光明相。不是說一直盯著它看,你取相之後,在心中浮現這個蓮花燈的光明相,住在光明相當中念佛。

這是用止來對治太沉的方法。

對治浮的話,你可以把所緣境降低,甚至可以降到地面上,這是一個方法。還有一個方法是說,如果念佛念到一半妄想太重,停不下來的時候,你可以把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因為有時候心太沉攝不住是因為太過疲累。像在家人要上班,上完班之後打坐的時候覺得很累,或者出坡完了感覺很累,很累的時候你去修觀修止,有時候把心往上提會覺得更累。

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著觀呼吸,觀呼吸反而養氣,養這個精氣神,反而覺得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適當休息之後再回來,緣著佛號的所緣境念佛,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只能說,用止來對治的話,從大判來說,心太過於沉,就把所緣境提高,或者觀佛像,眼睛看著佛像念佛,或者是取光明相。但光明相你眼睛不要一直盯著電燈看,看久了眼睛會傷到,看一下,然後在心中取這個光明相。太浮的時候就往下沉,心往下沉,或者觀呼吸。大判來說是這樣。

但是,你如果發現這樣不行的話,你也可以試著調過來看看。這就是智者大師所說的「隨便宜修止觀」。當然不是說試一下不行馬上就換,而是說你試了一陣子還是不行,可以嘗試著換一種方法。

比如心太沉的時候,本來是應該把心提上來,或者觀光明想,但事實上有時候你觀呼吸反而能夠得到休息。因為心太沉的原因,有時候是因為疲累,很疲累的時候你觀呼吸,休息一下養足精氣神,這會有幫助,這時候你修觀反而會變得更累。

但還有一種情況,沉是因為內心的懈怠,我修行不知道為什麼而修,這個時候心就會很沉,這時候用止的話,就是要把所緣境提高一點。所以兩種你都可以試試看。

基本原則知道,還有隨便宜,有時候可以調整看看。

以前我聽妙境長老說,我們修行人其實是很忙的,但是我們不是忙著去做關懷,我們沒有這個精神體力,我們是忙著去調自己的心。

這是用止來對治。

5會員
154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