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與人文學科的交會:新的眼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和大家分享最近心靈和閱讀素材碰撞出的領悟:

基督信仰和人文學科有一個交會之處是「新的眼光」


基督

耶穌來到世界所宣揚的,翻轉了我們對於「好」與「壞」/「強」與「弱」的想像。猶太君王出生在最簡陋的馬槽;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親近罪人,即便被羞辱唾棄仍持續的愛和寬恕;自謙自卑如小孩比大人更進的了天國;貧窮、邊緣、被貶抑、溫良、為義受迫害的人,比富有、權貴、掌握知識的人,更接近神的安慰......。基督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眼光,祂要我們活得更自由、心靈更富有,不被世俗的條件規矩所限制,而能活在彼此相愛的福份裡。



人文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安排給自己的任務之一,是讓歷史上以不同方式被忽視、壓迫或邊緣化的人們(團體、社群、地方)能夠發聲現形......。[1]

人文學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2]。儘管各式學者常帶著不同的動機利益出發,會被吸引獻身於此的人,很大程度還是會帶有某種對人類社會的憐憫與欣賞之心。因而渴望尋求對自身、他者,有更多的探索和理解。甚至也提供了「新的眼光」:不視那些理所當然的為理所當然、審慎的思考我們為何而行動?我們是怎麼看待人?怎麼看待國家與社會的責任?看穿人在某些社會位置中的痛苦和掙扎、因為了解觀念是被建構的而能夠去本質化看待被污名化的人事物。這些思考和眼光,都也是為能幫助我們更自由、更憐憫,不被世界中弱肉強食、不斷競爭、充滿慾望和消費的洪流給沖走


然而,擁有這些的眼光的人們,時刻會感受到跟世界唱反調的痛苦。我們需要擁有更強壯的靈魂和勇氣來面對。

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羅馬書12:2)




[1]節錄自Thomas Hylland Eriksen原本預計來2024臺灣人類學年會演講摘要

[2]「文科挑戰理所當然的預設」想法被啟發自:https://youtu.be/v3E0FwBOuyw?s2i=wO7jVrLEH2F3soLx&t=642 (10:42 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星空
23會員
30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星空,收藏在生活、生命、世界中閃亮照耀著我前進的光芒。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差不多的人生當中,時而也會有閃閃發光的事情,所以你要留意去抓住它,好好裝在自己的星星兜裡。這樣等你以後累了煩了,可以拿出來看看你的那些星星,就能度過艱難的時光。」
星空的其他內容
2024/07/26
我曾有三段比較深刻戀情。有兩段我比較喜歡對方,有一段是對方比較喜歡我。在我比較喜歡對方的那兩段關係中,他們最後對我的態度都是:「我對妳的喜歡只停在一個高度,上不去了」,然後看我要放棄這段關係或者繼續對他們好。過去我沒有辦法釋懷,感到憤怒與受傷。但我後來發現,這似乎是一種常態。我知道在關係裡去
Thumbnail
2024/07/26
我曾有三段比較深刻戀情。有兩段我比較喜歡對方,有一段是對方比較喜歡我。在我比較喜歡對方的那兩段關係中,他們最後對我的態度都是:「我對妳的喜歡只停在一個高度,上不去了」,然後看我要放棄這段關係或者繼續對他們好。過去我沒有辦法釋懷,感到憤怒與受傷。但我後來發現,這似乎是一種常態。我知道在關係裡去
Thumbnail
2024/07/16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2024/07/16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2024/07/16
憂鬱了幾個月後,我的生活逐漸看到曙光。那些覺得人生走不下去、不想走下去的凝固狀態,都開始流動了起來。這次對於暴風雨後的順遂一我渴望已久的一不再感到理所當然。我終於頓悟順遂它不是生命中的主旋律。
Thumbnail
2024/07/16
憂鬱了幾個月後,我的生活逐漸看到曙光。那些覺得人生走不下去、不想走下去的凝固狀態,都開始流動了起來。這次對於暴風雨後的順遂一我渴望已久的一不再感到理所當然。我終於頓悟順遂它不是生命中的主旋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教宗方濟各在面對敏感提問時,選擇了以理解取代評判,展現信仰的本質。隨著他的離世,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領袖,更是一種溫柔堅毅的精神。當今社會過度強調立場與確信,導致對話瓦解與撕裂。真正的勇氣,是在堅持信念的同時,仍願意理解與包容不同的生命。改變世界,是從自身,從理解一個人、尊重一段生命開始。
Thumbnail
教宗方濟各在面對敏感提問時,選擇了以理解取代評判,展現信仰的本質。隨著他的離世,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領袖,更是一種溫柔堅毅的精神。當今社會過度強調立場與確信,導致對話瓦解與撕裂。真正的勇氣,是在堅持信念的同時,仍願意理解與包容不同的生命。改變世界,是從自身,從理解一個人、尊重一段生命開始。
Thumbnail
這篇書摘摘錄自《天國與人間》,探討信仰如何在個人生命與社會實踐中交織,並強調基督徒在世俗挑戰中活出真誠信仰的重要性。文章涵蓋天國的臨在、救贖的全面性、身體的復活,以及信仰與社會責任等面向。文章也探討個人靈性與群體關懷的重要性,並提醒基督徒要謙卑、彼此相愛,以及走出舒適區。
Thumbnail
這篇書摘摘錄自《天國與人間》,探討信仰如何在個人生命與社會實踐中交織,並強調基督徒在世俗挑戰中活出真誠信仰的重要性。文章涵蓋天國的臨在、救贖的全面性、身體的復活,以及信仰與社會責任等面向。文章也探討個人靈性與群體關懷的重要性,並提醒基督徒要謙卑、彼此相愛,以及走出舒適區。
Thumbnail
福音的力量在改變人的心思意念,使人從內心深處得到更新,以基督的愛與真理為準則,重新看待自己與他人。這樣的改變不僅讓我們更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也使我們活出更豐盛的生命。正如《羅馬書》12章2節所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Thumbnail
福音的力量在改變人的心思意念,使人從內心深處得到更新,以基督的愛與真理為準則,重新看待自己與他人。這樣的改變不僅讓我們更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也使我們活出更豐盛的生命。正如《羅馬書》12章2節所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由的價值以及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內心掙扎,並反思了人性與尊嚴的底線。作者表達了對靈魂被扭曲的不滿,並強調真理、愛與善良對於個人的救贖的重要性。文章任重而道遠,號召人們面對現實中的黑暗與困境,追求光明和真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由的價值以及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內心掙扎,並反思了人性與尊嚴的底線。作者表達了對靈魂被扭曲的不滿,並強調真理、愛與善良對於個人的救贖的重要性。文章任重而道遠,號召人們面對現實中的黑暗與困境,追求光明和真理。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基督信仰與人文學科交會處的「新的眼光」。耶穌的教導挑戰了人類對於社會地位與價值的傳統觀念,強調愛、寬恕以及心靈的自由。同時,人文學科也致力於揭露被邊緣化群體的聲音,促進更深刻的理解與探索。本文反思如何通過這些新的視角,促進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培養面對現實挑戰的勇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基督信仰與人文學科交會處的「新的眼光」。耶穌的教導挑戰了人類對於社會地位與價值的傳統觀念,強調愛、寬恕以及心靈的自由。同時,人文學科也致力於揭露被邊緣化群體的聲音,促進更深刻的理解與探索。本文反思如何通過這些新的視角,促進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培養面對現實挑戰的勇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神的法則以及如何透過耶穌基督與神和好。我們被教導以慈愛對待他人,並承接從聖靈而來的能力,以和平相處並祝福他人。文章強調了在基督裡的新造之路,以及如何實踐愛與赦免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神的法則以及如何透過耶穌基督與神和好。我們被教導以慈愛對待他人,並承接從聖靈而來的能力,以和平相處並祝福他人。文章強調了在基督裡的新造之路,以及如何實踐愛與赦免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探討耶穌在革辣撒地區驅逐魔鬼的奇蹟,並反思現代社會對不一樣的人的看法。耶穌展現了祂超自然的能力,更強調關懷和理解的必要性。我們可以學習用耶穌的眼光來看待那些不同的人,並試著以愛和關懷去幫助他們。此篇讀經分享不僅是對聖經文句的解讀,更是對當今社會的呼籲。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探討耶穌在革辣撒地區驅逐魔鬼的奇蹟,並反思現代社會對不一樣的人的看法。耶穌展現了祂超自然的能力,更強調關懷和理解的必要性。我們可以學習用耶穌的眼光來看待那些不同的人,並試著以愛和關懷去幫助他們。此篇讀經分享不僅是對聖經文句的解讀,更是對當今社會的呼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