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陣子也時常看到一些與我年紀差不多的中年工程師,從35~45歲這個區間,有些還是單身,有些已經組成家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長輩病痛、去世的狀況,在人生當中處在這種階段,常要思考不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時還要煩惱身邊其他親友的問題。
也就是說人生已經不再像年輕時,只要顧好自己就夠了,這時工作的年薪若只有在中位數或更低時,金錢上的開銷可說是似乎永遠都不夠用,何況是未來還要規畫退休的生活?這時又會在網路上看到各種年薪三百、五百萬起跳的文章,有時真的不禁覺得,台灣真的是M型化那麼嚴重的社會嗎?
老實說我40歲前真的對這種貼文感到焦慮,明明出社會後就是努力地在工作,老一輩地人幾乎都能因此存錢、買房…等,但現在這個年代,好像薪水永遠跟不上高漲的房價,發現自己雖然有領到薪資中位數水準,可是怎麼跟網路上這些人差距這麼大?
首先我對“該不該與他人比較年薪?“這個題目,各位要先思考的問題,就是我先前文章有提到過的,不同產業間的薪水地板、天花板水準,差異可說是相當之大,這部份就需要去主動查詢,像行政院主計總處推出的薪情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確認工具:
在這個平台裏面我們可以輸入自己的年薪,確認一下自己的薪水落點在哪裏,像我之前是在汽機車產業,我就可以輸入該產業來比較一下:
再來是我目前所處的電子製造業,很明顯就可以發現薪水結構上的差異:
若是年薪48萬的朋友,其實在傳產的占比是比較多的,勉強可以卡在中間接近50%的位置,可是看到電子製造業時,這樣的年薪已是在後段班了,有70%的人年薪是比自己高的。
由上述的查詢,其實在台灣工作的話,只要年薪是破百萬的水準,都已經是前段班贏過80%的上班族了,如下圖所示:
好的以上就是讓各位可以初步地判斷,自己的年薪是否跟得上其他人,再來我們就要再看看,那些網路上隨便一個就是動不動就年薪三百、五百的狀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時我們可以再從另一個平台“公開資訊觀測站“,這邊主要是看上市櫃公司的員工薪資狀況,由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公司員工薪水的平均及中位數:
像是我先前所待的汽機車傳產,在薪水的中位數上可以看到主要的這些品牌公司,薪水上都是還不錯的,而且薪水近年也有提升上來:
再來就是我待的電子製造業,可以看到員工薪資的平均數是比汽車產業高的,但是各位可以自己去拉一下這份資料,其實薪水中位數好好比較的話,並非一定都是電子業會比較高,甚至有些公司能給出的薪水是比傳產還低的。
由此可知,其實網路上說的年薪三、五百萬,對於某些產業的龍頭或特殊服務型公司,是能給到這麼高的薪水,但並非是一般人就可以達到的,只有在少數極為賺錢的公司,能夠給得出這樣的高薪。
回過頭來,我們“該不該與他人比較年薪?“這個問題,各位朋友應該是有一個較之前明顯的輪廓了,若您是剛出社會的新人,領到的薪水低於中位數是很平常的,可以一出校園就拿到高薪,目前只有四大四中二科大,而且是偏重在理工科系的人才,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競爭激烈的產業間,說穿了找人、找員工,都是要“即戰力“,為何有些學校畢業就可以拿到高薪?老實說能夠從這些學校畢業的人,不也是在高中、職考試階段,成績就優於其他人的嗎?這樣的人有幾個特色,不外乎就是比一般人聰明、努力、學習力強,所以他們才考得到排名頂尖的學校就讀,進而畢業、就業。
再來出社會後,雖然學歷已經不是最關鍵的因素,但在面試人員心目中的占比還是相對較高的,若是自己在學期間沒有拿到漂亮的學歷,那就得從後續的工作經歷著手才行。
這也就是說,在正式開始上班之後,我們會經歷很多不同階段的任務,每個人面對工作的態度都有差異,而在學期間就很自律、學習力強的,自然就可以很快掌握工作的內容;而有些在學期間本來就不愛唸書、無法專心的,就算是面試到了一間好公司,但因為資料看不懂、前輩教也教不會,類似這樣的狀況,就是該專業的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在初期就會面臨很大的挫折,嚴重點的就試用期不過被資遣都有可能。
所以在與他人比較年薪的時候,必須要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公司眼中的“即戰力“?
錄取了,來上班了就可以馬上接下重任,幫公司解決問題或接業績賺錢,這是每一個公司都想要的人材,而大部份的狀況,其實都是要等新人適應一陣子後,再視情況給予符合能力水準的工作,所以新人的起薪普遍不高是正常的。
而有點年紀在35~45歲這個區間的朋友們,大部份都已經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了,這時就必須拿出自己的“即戰力“,給下一間想要就職的公司看看,這些就需要在平常工作的時候,針對每一個經手的專案去做點紀錄,如此在履歷上也就會有令人注目的亮點。
所以中高年轉職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想要轉換產業時,就得學習新的專業和技能,這時候要如何和剛社會、學習能力正好的年輕人比較呢?是不是要回歸自己的專業去思考,還能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與他人比較有時是很現實的問題,往上看永遠有比我們更高薪、生活更快樂的人,往下看也一定都有低薪、生活悲慘的人,我認為這些比較就是會令人無止盡地苦惱、痛苦。
何不如看看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呢?單身的人有自由的空間、可以分配較多的時間給自己;有家庭的人雖然時間支配給家人、親友,但可以一起經歷彼此的成長、人生體驗,這都是別人無法給予和取代的東西。
觀察身邊的一切,再橫量自己想要的人生,有哪些需求是必須要被滿足的?要維持這些要付出什麼代價?現有的工作、薪水能夠承載這些到什麼時候?這些問題並不是和別人比較就能得到答案,而是要不斷地思考和取捨才能夠碰觸到核心的事物。
所以在與別人比較不管是薪水或是其他東西時,我們還是要好好把焦點放回自己,現在擁有的優勢是什麼?未來又欠缺了什麼?要怎麼樣才能走到規畫的方向、位置?或許當下並不能得到很好的答案,但相信我,這樣會是一個好的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