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讀分享]你的現在決定老後生活品質❣️聊聊失智的負芳對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透過國外媒體《Indiewire》去年的報導,台灣的我們才知道76歲國際級大導侯孝賢疑因罹患失智症退休,不會再導電影,2015年他與影后舒淇合作的《刺客聶隱娘》成為他導演生涯的最後一部作品。侯孝賢的親人也發表聲明證實了他在休養中,讓失智症對人生晚年的影響,再度引發關切與討論。

芳療師媽媽2016年在肯園溫佑君老師的研討會上,得知失智症對她家人的傷害,溫老師在講大腦時有提到『情緒創傷』也是導致失智症的原因之一。自從2016年這一場芳療研討會後,我開始頻繁練習斷食,因為除了香氣可促進大腦活化,斷食也是預防失智的生活習慣之一😊

延伸閱讀🔗[日常芳聊] 斷食好處一籮筐

看到報導的那天前,我剛好聽到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博士聊『預防失智』,感謝陳博士分享科學根據、臨床驗證的資訊,也感謝勤學的自己,一邊聽講座,一邊摘錄重點,與大家分享摘錄自陳俊旭博士臉書直播影片的重點:

失智症是第三型糖尿病

  • 只依循主流醫學的預防方式,是無法真正預防疾病的!
  • 台灣的失能歲月,是全世界最高的:『歐美一年,台灣八年』
  • 即使沒有中風、沒有癱瘓,也是逐漸失能!!!!
  • 慢性病、癌症,也是讓老年生活在摧殘生命、煎熬的度過餘生!

美國,整個國家的醫療預算,大比例花在老年人最後那幾年!其實是一種浪費!應該花在預防,可是美國它正在帶頭浪費國家預算!

陳博士說他以前工作時,曾看過一個老人家在養老院躺了17年!像個蝦子一樣,只能蜷曲在床上,連下床都無法!好難熬的人生最後一哩路啊!

如果曾當過患者家屬或是在醫院當過志工,就知道照顧病人有多辛苦!

糖尿病與3C過度使用,引發黃斑部病變

  • 導致「失明人口越來越年輕化!」

陳博士不斷呼籲:『如果你有方法的話,要盡可能地預防自己老後失能 !!!!』

但我們迷失在方便的現代生活,遠離大自然的療癒力!!

在美國,越貧窮的州,人民身材越走樣!健康會拖垮年輕人的產值!因此美國罷工,也跟人民的健康狀態有關!

  • 美國財政,赤字❗️
  • 台灣健保,赤字❗️
  •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自力救濟❗️❗️

搞不清根源就搞不定疾病

疾病的最根源在細胞層級,細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各種慢性病目前看來原因都不同,主流醫學也搞不清楚疾病的來龍去脈!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其實,疾病的最根源就是細胞出了問題❗️

細胞質的粒線體,能派出信使,讓細胞核內的DNA染色體打開或關閉!所以陳博士博覽群書(論文)找到了方法:『關閉疾病的基因 !!!!』

成為正常細胞或癌細胞決定權在粒線體 ❗️

  • 粒線體在越忙的器官,密度越高!!!
延伸閱讀🔗 [悦讀分享]維持粒線體健康的解方

健康自主權來自飲食、運動、睡眠、情緒、毒素

這五大環節如何做的細節,陳博士都在書中和直播影片、線上課程裡頭,一直都有在講!學習健康知識,在資訊流通的現在,其實不會太難😊即使無法學習,也還是可以透過簡單的穿衣服、蓋被子來做自我保養喔!負離子對身體的益處 在科學界、醫學界的研究已超過百年!感恩能遇見這麼多為自己創造老後生活品質的好東西!

raw-image

✧✧ ·∙· ·∙· ·∙· ✧ ·∙· ·∙· ·∙·✧✧

負離子在細胞層級的工作就是『活化細胞』

與陳博士說的粒線體排毒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只要『家中有人會使用洗衣機』,就可以啟動穿戴式預防保健!就可以簡單拿回健康自主權!讓負離子簡單協助我們翻轉體質吧~

我知道很多朋友經歷一次次醫療體系的打擊,已經不相信健康可能可以再簡單一點!但我們團隊真的有這麼多真材實料的醫學背景人士在推廣負離子纖維,也有成千上萬的真實見證,可不可以跟我們一起勇敢一次,給自己和家人多一個機會呢❓

raw-image

在負離子社團看到團隊夥伴的分享,2020年有一場藥學博士與長照領域的教授演講『長照點亮妮世代』,Jenny博士開頭第一句就是提醒大家:「藥都是毒!!!」

許多慢性病,最後造成全身性器官衰竭,最大兇手就是「藥」!

藥學博士她除了研究藥學,更致力用自然療法善待身體。她的孩子從小到大沒吃過藥。

在遇見負離子之前,她採用的是精油芳療。所以她很開心遇到負離子,讓她幫助更多老人家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

我們改變不了空汙,無法避免充斥周遭的電磁波與自由基的產生,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從飲食、運動、睡眠、情緒、排毒等生活習慣著手,讓自己保有選擇權!從現在開始提升身體自癒力,讓老年生活無憂。

其實不止老人要健康,年輕人更需要健康,因為如果要拼經濟,沒有身體免疫力要怎麼拚呢?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相信大家都有深刻體認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藥學博士最後說一句:助人健康的事業是夢寐以求,她在妮芙露找到了!

raw-image

生命的最後幾年,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曾看到負離子圈朋友分享兩個她聽到的失智情況,真是驚呆我們了~

老母親失智了,她半夜偶爾拿起刀不知所謂。有時突破了幾道門鎖,大街遊蕩。你也年過半百,卻不敢睡、不敢與她獨處。
父親失智了,女兒協助洗澡更衣,卻被老父親吃起豆腐來,他不知道妳是女兒,你卻清楚知道他是爸爸,連哭都覺得不正確。

幸好,負離子纖維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預防保健的免疫實力,更有身體回春的源源活力~

看看這支短片吧🔗人生的最後十年會怎樣?
raw-image

失智的負離子實證

raw-image

世峯姊在專訪從容且條理分明的說著:

雖然與負離子的緣分如此「峯迴露轉」,但自從2022/12/20使用全套至今,我再也沒有再花錢買過任何一件漂亮新衣服!我的錢都要留著買負離子!因為太值得了!

她的健康與生命從簡單相信的那一刻翻轉。

長年活在高血壓、失眠、焦慮、心悸、恐懼重聽、自律神經失調陰影下,連仰賴藥物也無法變好的身體,卻在開始認真穿衣蓋被之後,一天一天改善。甚至已經逐漸脫離藥物的箝制,還讓深層睡眠時間、氣色、體力都越來越好!

同時在遵循醫囑的前提下,將負離子加入了對父母的日常照護環節,用一樣簡單的保養策略「穿衣服蓋被子」照顧長輩:

✅爸爸從每週洗腎兩次,變成已由醫生判斷可停止洗腎!

✅媽媽也從輕微失智、逐漸失去自理與行動力,變成可以張羅中元拜拜、可以跟著女兒去跳舞!

✅長年要靠藥物助眠的親友們,也因負離子而大大改善睡眠,甚至不小心上班遲到!

因為心中有愛,不願放棄父母與家人,堅定使用負離子,才能換來一個個的奇蹟與感動。

raw-image

真善美成功團隊還有更多關於失智與其他健康資訊的課程,歡迎與芳療師媽媽聯繫,聊聊與索取連結🔗

raw-image
raw-image

✧✧ ·∙· ·∙· ·∙· ✧ ·∙· ·∙· ·∙·✧✧

以上資訊由〔悦心禾行〕芳療師媽媽整理編輯,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內容❤️請不吝給予按個愛心支持、或把本文收藏起來、或分享給朋友。如果有任何疑問或鼓勵,也都歡迎留言或line me,讓芳療師媽媽知道我還能如何幫助你。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悦心禾行的沙龍
13會員
130內容數
這裡是芳療師媽媽斜槓負離子健康顧問的分享空間,紀錄與身心靈健康的點滴,匯聚成提升能量的一步一腳印
悦心禾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陳俊旭博士指出,只有「自然療法」會出現好轉反應,代表身體正在排毒與恢復能量!從頭暈、想睡、發疹,到舊疾復發,這些暝眩現象其實是身體往健康逆轉的證明。本篇帶你理解好轉反應的真實意義、與疾病惡化的差異,以及為什麼遇到好轉反應時千萬不能急著壓下症狀。了解自然療癒的奧妙,給自己一次真正轉好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26
陳俊旭博士指出,只有「自然療法」會出現好轉反應,代表身體正在排毒與恢復能量!從頭暈、想睡、發疹,到舊疾復發,這些暝眩現象其實是身體往健康逆轉的證明。本篇帶你理解好轉反應的真實意義、與疾病惡化的差異,以及為什麼遇到好轉反應時千萬不能急著壓下症狀。了解自然療癒的奧妙,給自己一次真正轉好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17
塑膠微粒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現代女性與孩童健康的慢性毒源! 它會干擾荷爾蒙,導致經期不穩、提早發育、不孕與婦科病變。 從寶特瓶、微波便當盒,到塑膠地墊與玩具,我們每天都可能在「不小心中慢性中毒」。 本篇帶你看見塑膠對子宮與發育的真實威脅,並提供實用減塑生活建議,守護妳與下一代的荷爾蒙與健康!
Thumbnail
2025/04/17
塑膠微粒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現代女性與孩童健康的慢性毒源! 它會干擾荷爾蒙,導致經期不穩、提早發育、不孕與婦科病變。 從寶特瓶、微波便當盒,到塑膠地墊與玩具,我們每天都可能在「不小心中慢性中毒」。 本篇帶你看見塑膠對子宮與發育的真實威脅,並提供實用減塑生活建議,守護妳與下一代的荷爾蒙與健康!
Thumbnail
2025/04/16
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竟能穿越血腦屏障,堆積在大腦中,與失智症有驚人關聯! 從嚼口香糖、喝瓶裝水、用塑膠砧板到外帶熱飲,我們日常行為,正在讓數萬顆塑膠微粒悄悄進入體內,甚至進腦、擾亂荷爾蒙與神經系統。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塑膠毒的真相,並提供減塑護腦的生活實踐指南,讓我們一起從源頭守住健康與清明的頻率!
Thumbnail
2025/04/16
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竟能穿越血腦屏障,堆積在大腦中,與失智症有驚人關聯! 從嚼口香糖、喝瓶裝水、用塑膠砧板到外帶熱飲,我們日常行為,正在讓數萬顆塑膠微粒悄悄進入體內,甚至進腦、擾亂荷爾蒙與神經系統。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塑膠毒的真相,並提供減塑護腦的生活實踐指南,讓我們一起從源頭守住健康與清明的頻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侯孝賢導演的退休事件,聊到了失智症與身心的影響,並強調了情緒創傷和生活習慣對於預防失智的重要性。文章中提到斷食、運動、睡眠和情緒管理如何能改善生活品質,並介紹自然療法與負離子的益處。藉由健康知識的分享,鼓勵讀者重視自我保健,提升健康自主權,讓老年生活更有品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侯孝賢導演的退休事件,聊到了失智症與身心的影響,並強調了情緒創傷和生活習慣對於預防失智的重要性。文章中提到斷食、運動、睡眠和情緒管理如何能改善生活品質,並介紹自然療法與負離子的益處。藉由健康知識的分享,鼓勵讀者重視自我保健,提升健康自主權,讓老年生活更有品質。
Thumbnail
超級共時的一天, 受邀參與華山義工聯誼, 學習了有關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會好嗎? 老年憂鬱是一種可以治療的, 大部分是引發生理狀況而來。 #常見的症狀: 1.身體不適 2.伴隨慢性病(三高) 3.認知、記憶有問題 #老年憂鬱的因素: 1.社會因素
Thumbnail
超級共時的一天, 受邀參與華山義工聯誼, 學習了有關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會好嗎? 老年憂鬱是一種可以治療的, 大部分是引發生理狀況而來。 #常見的症狀: 1.身體不適 2.伴隨慢性病(三高) 3.認知、記憶有問題 #老年憂鬱的因素: 1.社會因素
Thumbnail
據統計,台灣人在死前平均臥床時間約8年,所耗費的龐大照顧成本,對於患者、照顧者和家庭都是沉重負擔。原本擔任醫院藥師的胡廷岳因為爸媽生病的親身經驗,認為現行的醫療和衛教宣導過於僵化,因而開啟了環島公益演講行動,推廣用長輩們「聽得懂、做得到」的健康建議,希望藉此達到人人能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吃藥的目標。
Thumbnail
據統計,台灣人在死前平均臥床時間約8年,所耗費的龐大照顧成本,對於患者、照顧者和家庭都是沉重負擔。原本擔任醫院藥師的胡廷岳因為爸媽生病的親身經驗,認為現行的醫療和衛教宣導過於僵化,因而開啟了環島公益演講行動,推廣用長輩們「聽得懂、做得到」的健康建議,希望藉此達到人人能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吃藥的目標。
Thumbnail
年齡漸長,身體與心智功能的退化是必經的過程,保持正向的心情與態度,維持或調整良好習慣,每個人都可帶領自己或家人邁入健康老化的生活。
Thumbnail
年齡漸長,身體與心智功能的退化是必經的過程,保持正向的心情與態度,維持或調整良好習慣,每個人都可帶領自己或家人邁入健康老化的生活。
Thumbnail
作者林經甫醫師是台北協和婦女醫院創辦人, 也是"嬰兒與母親"雜誌與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創辦人。 因母親中風倒下, 他開始關心除了替長者代禱, 還有什麼方法更積極、有效呢? 於是他開始研究預防醫學。 台灣老人臥床比例最高的是失智症、 中風、 跌倒後遺症。 要避免失能臥床, 或縮短臥床時間, 最可行的方法
Thumbnail
作者林經甫醫師是台北協和婦女醫院創辦人, 也是"嬰兒與母親"雜誌與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創辦人。 因母親中風倒下, 他開始關心除了替長者代禱, 還有什麼方法更積極、有效呢? 於是他開始研究預防醫學。 台灣老人臥床比例最高的是失智症、 中風、 跌倒後遺症。 要避免失能臥床, 或縮短臥床時間, 最可行的方法
Thumbnail
關於失智症的專有名詞超級多,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等等等。廷岳藥師表示:不需要專有名次,光用牛郎織女的故事說明,你就能秒懂了。
Thumbnail
關於失智症的專有名詞超級多,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等等等。廷岳藥師表示:不需要專有名次,光用牛郎織女的故事說明,你就能秒懂了。
Thumbnail
我要當機了!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家屬的失落歷程,從預期性悲傷、模糊性失落(包含預期性、漸近性、確定性)、深度的悲傷等,家人必須經由眼神專注、表達溫柔,真誠接納、不去質問,給予讚美、鼓勵表達,耐心指導、簡化複雜等溝通,才能得宜、相得益彰。
Thumbnail
我要當機了!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家屬的失落歷程,從預期性悲傷、模糊性失落(包含預期性、漸近性、確定性)、深度的悲傷等,家人必須經由眼神專注、表達溫柔,真誠接納、不去質問,給予讚美、鼓勵表達,耐心指導、簡化複雜等溝通,才能得宜、相得益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