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不想當業務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業務工作一直是職場上的長青職缺,參考1111人力銀行網站上的資料庫,如果搜尋可接受工作經驗為「無經驗」的工作機會,共有約20萬筆的職缺,如果將搜尋關鍵字加上「業務」兩字,則共有約6.4萬筆,表示「業務」職缺在所有不限制工作經驗的職缺中佔有約32%的比重,我想這個數據應該足以證明職場上對於業務人才一直有著大量的需求。


但是在生活中,不管是職場新鮮人,又或者是中年轉職,都常聽到很多朋友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願意接觸業務相關的工作,若是進一步討論排斥的原因,我較常聽到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不喜歡談錢:或許是因為台灣的傳統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對於理財的觀念討論的太少,覺得談錢太銅臭了。


二、不喜歡壓力:覺得業務工作每個月要追著業績跑會有很大的壓力,每個月/季度業績歸零後都要重新開始,對這樣無止境的壓力覺得非常恐怖。


三、不喜歡應酬:討厭說違心的場面話或者是奉承別人,覺得做業務工作就是要靠著一張嘴講的天花亂墜來拉生意,連對朋友噓寒問暖都可能是有目的性的。


四、失敗經驗:或許曾經因業務人員外表光鮮亮麗、時間自由,而起心動念挑戰過業務工作,但發現實際上則是超時加班、壓力爆表,每個月絞盡腦汁、跑斷腿腳、彎腰低頭、昧著良心,最終業績數字仍未達標,於是要嘛自己摸摸鼻子提離職,或是被公司明示暗示請走/踢走,然後認為自己不適合業務這份工作。


但這都是大家對於業務這項工作的認知不夠造成的


過去二十餘年的業務員職業生涯中,我跌跌撞撞的經歷了許多不同的產業及業務模式,曾陌生拜訪掃街推銷CD禮品,跑DVD出租店寄賣布袋戲DVD,站過賣場的家電銷售員,也賣過無形的商品(人壽/意外險),曾是傳統消費品如文具用品經銷業務,也在資訊業銷售過電腦多媒體週邊以及網站伺服器/剪輯工作站,目前則是在傳產銷售工業品原料,這些在各種業務工作生存/或是沒生存下來的經驗,使我相信:


業務是一種專業,

並且這種專業是可以訓練的,

只是多數人並未明確理解業務專業訓練的方向。


跟醫師/律師/設計師/老師/工程師等等工作一樣,業務工作也是一項專業,只是業務這項專業沒有明確的資格認證或是學歷考試來證明或是分級,並且業務專業的範圍涵蓋極大,易懂難精,但是,一個好的業務人員,應該要是一個專業的業務人員,或著至少是,以專業為目標的業務人員。


業務的專業有三個面向


記得剛入職場時,一個業務前輩很喜歡將業務比做士兵,將業務開發比喻成上戰場攻城掠地,一個士兵上了戰場要能夠打贏一場戰鬥,除了【體能戰技】等技能訓練之外,還需要能夠【知己】【知彼】,才可能百戰不殆,所以我將業務的專業分成以下三個面向。

業務專業三面向

業務專業三面向


一、業務技能的專業【體能戰技】:如同士兵的體能戰技,業務要上場也是要具備對應心態及技能的訓練,對於業務工作的正確心態、與客戶接觸的技巧、溝通過程如何詢問、如何聽懂客戶的需求、成交階段如何談判等等。


二、產品知識的專業【知己】:對於所銷售的產品的專業知識,以保險銷售來說,可能是投保手續/保障範圍/保單條款/客戶理賠程序等知識;以文具用品銷售來說,或許是產品的材質/尺寸/價格定位/競品比較等等,在多數公司中,這個面向多是業務的基本教育訓練內容,如何做產品介紹,話術設計等。


三、產業常識的專業【知彼】:對於客戶的需求要有明確的認識,才能夠提供客戶在他預期以外的建議,以空調家電來說,客戶是營業店面或是小資家庭,客戶的優先考量會是省電或是靜音呢?如果針對學校銷售影音剪輯伺服器,學校的使用現況上會有什麼需求呢?對於學校使用來教學的老師,或是負責維護的資訊中心老師是否會有不同的優先考量呢?


如果能具備了這三個面向的專業,要以業務這份工作生存就不是問題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蒙隨寫
3會員
10內容數
嘗試以文字來記錄自己過去所得的中年男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業務工作一直是職場上的長青職缺,參考1111人力銀行網站上的資料庫,如果搜尋可接受工作經驗為「無經驗」的工作機會,共有約20萬筆的職缺,如果將搜尋關鍵字加上「業務」兩字,則共有約6.4萬筆,表示「業務」職缺在所有不限制工作經驗的職缺中佔有約32%的比重,但許多人對此職位存有排斥。
Thumbnail
業務工作一直是職場上的長青職缺,參考1111人力銀行網站上的資料庫,如果搜尋可接受工作經驗為「無經驗」的工作機會,共有約20萬筆的職缺,如果將搜尋關鍵字加上「業務」兩字,則共有約6.4萬筆,表示「業務」職缺在所有不限制工作經驗的職缺中佔有約32%的比重,但許多人對此職位存有排斥。
Thumbnail
年輕時初出社會面試求職,有時候聽不出企業人資的弦外之音,往往親身體驗後才發現其實對方並沒有欺騙,而是自己太過單純,所以才看不穿包裝後的話術。當發現與自己想像差距頗大的真相時,需要正向轉念的心態,職場工作的切角往往會影響投入程度,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資深老鳥,或是晉升主管,就更能體會「說話的藝術」。
Thumbnail
年輕時初出社會面試求職,有時候聽不出企業人資的弦外之音,往往親身體驗後才發現其實對方並沒有欺騙,而是自己太過單純,所以才看不穿包裝後的話術。當發現與自己想像差距頗大的真相時,需要正向轉念的心態,職場工作的切角往往會影響投入程度,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資深老鳥,或是晉升主管,就更能體會「說話的藝術」。
Thumbnail
這幾年職場環境的轉變,讓工作這件事有點不一樣的看法。 以前我們會看公司的抬頭去評估你現在的狀態,名聲越響亮、職務層級越高,就代表有著不錯的成就。但現在許多人轉變成去搜尋名子、背景、網路聲量等內容,用這樣的模式去評估一個人的能見度有多高,因此你所任職的公司已經不見得是最重要的評估依據。 
Thumbnail
這幾年職場環境的轉變,讓工作這件事有點不一樣的看法。 以前我們會看公司的抬頭去評估你現在的狀態,名聲越響亮、職務層級越高,就代表有著不錯的成就。但現在許多人轉變成去搜尋名子、背景、網路聲量等內容,用這樣的模式去評估一個人的能見度有多高,因此你所任職的公司已經不見得是最重要的評估依據。 
Thumbnail
前言 最近在整理私人信箱時,發現有一些有趣email,其中一個吸引我的標題是104的職涯診所,點開信是104整理了近期在他們職涯診所這個功能中,幾個比較熱門的問答。 剛好有幾個問題,我也頗感興趣的,打算來嘗試回答一下,同時我可能也會就這些回覆,回覆在其問題底下,提供一些建議。 我的看法如下: 後語
Thumbnail
前言 最近在整理私人信箱時,發現有一些有趣email,其中一個吸引我的標題是104的職涯診所,點開信是104整理了近期在他們職涯診所這個功能中,幾個比較熱門的問答。 剛好有幾個問題,我也頗感興趣的,打算來嘗試回答一下,同時我可能也會就這些回覆,回覆在其問題底下,提供一些建議。 我的看法如下: 後語
Thumbnail
幾年業助經驗,只會被定義成是個有經驗的業務助手,你不會職稱一掛上業務,就自動成為有辦法銷售成交的業務了。
Thumbnail
幾年業助經驗,只會被定義成是個有經驗的業務助手,你不會職稱一掛上業務,就自動成為有辦法銷售成交的業務了。
Thumbnail
這兩年招募新血時,我發現越來越多人跳產業、跳專業,「跨行」成為顯學。錯誤的人與環境,有時消耗的不只時間,更是健康的身心。如果你消耗的是後者,影響可能很長。這篇文章裡我想引用自己跳行的經驗,分享跨產業求職時可以事先做好的準備。
Thumbnail
這兩年招募新血時,我發現越來越多人跳產業、跳專業,「跨行」成為顯學。錯誤的人與環境,有時消耗的不只時間,更是健康的身心。如果你消耗的是後者,影響可能很長。這篇文章裡我想引用自己跳行的經驗,分享跨產業求職時可以事先做好的準備。
Thumbnail
我的社畜之路要從三年前說起。 大學畢業後準備面臨找工作的挑戰,最難的其實並不是面試,而是如何選定一間公司投履歷,在投之前也腦中也會預設很多未知的疑問:害怕能力不足、不確定公司雷不雷、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工作類型...光是釐清這些就耗掉大半時間...
Thumbnail
我的社畜之路要從三年前說起。 大學畢業後準備面臨找工作的挑戰,最難的其實並不是面試,而是如何選定一間公司投履歷,在投之前也腦中也會預設很多未知的疑問:害怕能力不足、不確定公司雷不雷、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工作類型...光是釐清這些就耗掉大半時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