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的根基,靈性的空間──天主教青年中心避靜心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亨利/成大SCM團契輔導
不預設有什麼「收穫」的避靜
raw-image

上學期天主教青年中心的朋友與成大團契展開一些交流,讓我有契機參加他們的彌撒與中心小夜市的活動,體驗一下不同的禮儀與認識學生工作。說到天主教,我很喜歡參觀各種天主堂,因為整個空間設計、採光與藝術,總是比新教的教堂還要來得莊嚴與神聖(雖不一定「華美」)。可能是年紀有到了(?),體驗到「聖」似乎讓我更能與主連結,而不是好聽的講道或音樂。


這次受邀參加青年中心的期初避靜,當個小學員參加就是快樂;活動主題是「我在祢內,祢在我內」。在避靜期間,行程非常單純:課程引導、個人靜默、早午晚禱、彌撒。個人靜默占了大部分的時間,大家可以在自己喜歡的角落禱告、安靜地閱讀,或定睛望著聖母或聖子的像。


我很久沒有參加避靜,這次沒有預設會有什麼「收穫」,就只是想單純體驗把自己慢慢倒空的過程,讓工作、服事不再充塞在心中。在我過往參加大專營會的經驗是,你大概可以預期你能「獲得」什麼,然後再「評估」,「選擇」這項營會,或參與哪些環節會有什麼「益處」。行程很滿又緊湊,就算是聊療的時光,也是充滿著各種「話語」與「反思」。

 

但這次令我驚訝的是,青年中心的學生真的很安靜又專注地坐在各角落,並在靜默時間中幾乎不與其他人交談。靜默完的分享時間,也只是簡單地用一兩句話聊剛剛靜默的收穫,而沒有要有更深入的提問或討論。我開玩笑地跟碧容說:「如果是大專中心的學生來參加,他們一定會在靜默時段開始『討論』剛剛主教的課程在講什麼、靈修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或是直接聊療、分享心事。」


說與不說的靈性空間

沒有密切交流的活動,大家為何來參加呢?

 

或許,我對交流的想像太過貧乏,以至於當話語填塞在我們的心智中,我們反而沒有空間把對方的生命納入心中,缺少對時間的尊重與耐心。然而,當我練習與主單獨連結時,我其實也在想像主也正與其他人連結。儘管缺乏話語或直接的交流,這樣的「連結」或許才是更深邃的。

 

這提醒了我沉默與說話的節奏。因為我是一個「很會講話」的人,但我的牧養不能只是停留在現場的「說」,還包括現場的「不說」,以及透過非現場的禱告,重新與團契連結。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在《團契生活》中說得好,在團契中人與人的連結不會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向基督禱告才能將彼此結合在一起:「靈裡的愛是和基督在一起談論弟兄,多於和弟兄一起談論基督」。我們要創造的不只是談話空間,更是靈性空間。


十字架的擁抱與寬容
raw-image

不過老實說,我在靜默時也是先發呆,然後欣賞一下有點斑駁的馬利亞像(我在分享時說:「她絕對不是白人。」),還有教堂裡的十字架。我喜歡天主教的十字架勝過新教的,注視耶穌的受苦,比較能產生休戚與共之感。而耶穌也改變了十字架的意義,從羞恥變為榮耀。他「不急著」從十字架下來,他張開雙臂,邀請我們一起經歷這生命的旅程。

 

我看著耶穌,耶穌看著我。

 

「寬容」這詞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耶穌以極大的耐心與憐憫與我們交往。而我覺察自己前陣子對碧容煩躁的狀態很不寬容,甚至會質疑他的情緒「沒道理」。我沒有先理解他的處境,反而一直認為他「身為輔導」不應有這樣的反應。阿,這種話我絕對不會跟其他同工說,但對最親近的人總是最直接,用一種「我懂你,你應該也要懂我」的態度在對話。

 

就算在一起久了,也總是有認識不完的地方。或許,我的不寬容背後呈現的是「他不再是我認識的那個人」。我無法立刻掌握與想像,這讓我恐懼,因為我彷彿面對一個「新人」。


讓耶穌進到我們的身體

天主教的夥伴進到聖堂時會習慣性地面向祭台劃十字或以跪姿表示敬意,我一直都對此感到有些不自在,因為我就是大剌剌地走進去,坐在椅子上。但在這神聖空間,當眾人透過身體的姿態與慣習來表達對上主的敬畏時,我的心很快地平穩下來,讓我更能專注在上主身上。這種敬畏的操練,或許是新教普遍較為缺乏的。進入教堂,就是「進入主內」。

 

第二天晚上,我首次體驗「明供聖體」。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儀式。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泰澤詩歌後,神父把聖體從聖體櫃拿出來,放在聖體光座中。會眾跪下,瞻仰並朝拜聖體(基本上就是太陽餅(誤))。明供聖體表達信徒對耶穌「確實臨在」於聖體的信仰。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當神父高舉聖體時,大家共同注視那聖光,彷彿在說這真光吸引了我們所有人來到台前,驅散了內心的黑暗。對天主教而言,餅在神父祝聖後就「真的變成」了耶穌的身體。所以,耶穌本人離我好近,才幾公尺而已!

 

這讓我想到,當天早上避靜的課程中,主教說我們要效法馬利亞,回應上主的話。讓祂進入到我們身體裡面,然後「懷孕」,孕育新的生命。他說,領受聖餐,不只是「記念」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是主的晚餐現在仍在吃,眼前的餅與杯就是耶穌的身體與血。當我們領受,就是讓祂的身體「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進而活出新的樣式。

 

天主教的朋友很強調基督身體就是存在於麵餅裡,而不是單純的象徵或記念而已,但新教徒應該從沒覺得那個餅真的變成耶穌的身體吧。不過我對這種百年教義的爭論很沒興趣就是了,因為無論是天主教的「變質說」,或是路德的「同質說」、加爾文的「屬靈臨在說」、慈運理的「紀念說」,都有其可以值得學習與聆聽之處。

 

物質不只是物質,象徵也不只是象徵。物質的象徵性與象徵的物質性乘載著更大的超越性向度,「聖」與「俗」始終是互為表裡的。

 

這次「祢在我內」的課程引導,加上明供聖體的體驗,發現我自己很喜歡「進到身體裡面」的文學隱喻。這讓我除了平常領受聖餐在默想「與上帝和好」(領受主恩)以及「與弟兄姊妹和好」(同享身體)的團契意涵外,又多了一個詮釋面向,使得餅跟杯變得既親密又神秘。


讓連結找到真正的根基

回程的路上,跟一位大一的新生小聊了一下。他提到,自己不太喜歡參加需要太多社交的活動,因此參加避靜對他而言是恰到好處,既可以自在地獨處,又不須被強迫分享心得。我心想,有沒有可能對內向或觀察型的學生而言,迎新帶來的壓力真的很大?想到迎新,似乎就是要大量社交、不斷自我介紹,被學長姐邀請看這裡、看那裡(其實學長姐也很焦慮)。

 

避靜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尷尬地發呆,也不是刻意在社交上退縮,而是讓「連結」找到它真正的根基。心,需要被打掃與倒空,才能讓上主的靈住進去。我們沒辦法享受獨處,很多時候是因「害怕獨處」:擔心遇見的陌生的自己,正對我們提問那些生命的難題。

 

這次的避靜體驗很棒,讓我反思如何將這些元素更多放在我的日常操練與牧養中。在各方面都過載的社會中,或許我們需要更多「騰出空間」的操練。這樣的營會,可能沒有什麼魅力、刺激或「收穫」,但這或許能成為渴望得安息的年輕人嚮往之處。這何嘗不是以靈性傳統來掌握新的宣教脈動?

raw-image


有關長文的內容通常會出現在這裡,這裡記錄著台南大專的大小事,歡迎來認識我們,如果是活動相關的資訊可以到我們的IG粉專查看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透過陪伴大內教會的兩位小朋友,深入探討了孩子們單純的心靈與情感交流,並觀察到他們生活中愛與關懷的表現。
「南大SCMx成大SCM聯合聚會心得」 走出同質性相對高的我群,與不那麼熟悉的對方一同團契,從彼此身上遇見不同可能性。 「原來我們這群青年面對著類似的問題」、「原來這件事在你們那邊激起那樣的討論」、「原來我們可以這樣破冰、活絡、延展」
在台南大專,每年10月都會舉辦迎新活動,今年以「走讀」的方式進行。走讀,顧名思義即是「邊走邊讀」,藉由雙腳走到某個地方,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歷史。而我們走讀的場域正是位在台南大專中心後方的「大學路22巷」,這是一條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巷子,連接著附近商圈的小徑。 走讀的起點從我們身處的「台南基督教大
經文閱讀:撒母耳記下11章 大衛入住耶路撒冷的第二個春天,他沒有隨士兵將領們同赴沙場征戰,諸王打仗的日子,大衛留在宮殿裡。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女人在沐浴,甚是喜歡,就派使者調查這女人的身分,知道這女人是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士芭,仍派使者召她同房。此時拔士芭的丈夫,烏利亞正隨大衛的部下約押攻打亞捫人。
透過陪伴大內教會的兩位小朋友,深入探討了孩子們單純的心靈與情感交流,並觀察到他們生活中愛與關懷的表現。
「南大SCMx成大SCM聯合聚會心得」 走出同質性相對高的我群,與不那麼熟悉的對方一同團契,從彼此身上遇見不同可能性。 「原來我們這群青年面對著類似的問題」、「原來這件事在你們那邊激起那樣的討論」、「原來我們可以這樣破冰、活絡、延展」
在台南大專,每年10月都會舉辦迎新活動,今年以「走讀」的方式進行。走讀,顧名思義即是「邊走邊讀」,藉由雙腳走到某個地方,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歷史。而我們走讀的場域正是位在台南大專中心後方的「大學路22巷」,這是一條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巷子,連接著附近商圈的小徑。 走讀的起點從我們身處的「台南基督教大
經文閱讀:撒母耳記下11章 大衛入住耶路撒冷的第二個春天,他沒有隨士兵將領們同赴沙場征戰,諸王打仗的日子,大衛留在宮殿裡。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女人在沐浴,甚是喜歡,就派使者調查這女人的身分,知道這女人是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士芭,仍派使者召她同房。此時拔士芭的丈夫,烏利亞正隨大衛的部下約押攻打亞捫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 1. 自我認識: - 獨處給我們機會去深入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 2. 增強內心力量: - 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堅韌和自信。通過獨自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Thumbnail
唯一不會讓人空手而歸的旅程,就是內心的旅程。這旅程不需要行李,也不用出門,只要你願意探索自己的內心。在這裡,你能真正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怎麼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趟旅程讓我們成長,更懂得包容和理解別人,也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內心的旅程總能給我們帶來寶貴的智慧
Thumbnail
孤獨注視嘈雜 簡單沉默對繁複 自由之心 隱匿 囚禁的靈魂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無論何時何地 我都想自己一個人靜靜的獨處 不管喜怒哀樂 能夠有一個人的空間 有何不可......思考著 現在....過去....未來 走的每一步獨處 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加的沉穩理性...... 也要讓自己心更廣闊與平和
Thumbnail
退休以後,大概就把以前很多的人際關係給疏離,甚至斷了。 這其實表明我已經慢慢體會「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舉個例來後,以前常常上教會,跟著教會的活動忙來忙去,後來發現這些活動都是要以它為主,而不是考慮到我的實際狀況,基於「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尊重原則,我慢慢就遠離了。 職場上也是,除了少數的教師同
Thumbnail
文章深入探討宗教、政治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係,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為基礎,探討了對於信仰、依附思考和獨立思考的看法。除了討論宗教和政治本身,也提及了對信仰的質疑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整體上,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反思,引導讀者思考宗教、政治的本質以及獨立思考的價值。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內向人如我,一個人的朝聖之路,一點也不孤單。如你也是內向者,這篇很適合你!
Thumbnail
我覺得自己有信仰和靈性觀真是幸運… #至少不會那麼孤伶伶了。能夠去相信或感知那些看不到、摸不著、難以驗證的「神聖存在」,真是太好了。那終於稍微緩解了我深刻的創傷小孩、孤獨小孩原型。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 1. 自我認識: - 獨處給我們機會去深入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 2. 增強內心力量: - 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堅韌和自信。通過獨自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Thumbnail
唯一不會讓人空手而歸的旅程,就是內心的旅程。這旅程不需要行李,也不用出門,只要你願意探索自己的內心。在這裡,你能真正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怎麼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趟旅程讓我們成長,更懂得包容和理解別人,也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內心的旅程總能給我們帶來寶貴的智慧
Thumbnail
孤獨注視嘈雜 簡單沉默對繁複 自由之心 隱匿 囚禁的靈魂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無論何時何地 我都想自己一個人靜靜的獨處 不管喜怒哀樂 能夠有一個人的空間 有何不可......思考著 現在....過去....未來 走的每一步獨處 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加的沉穩理性...... 也要讓自己心更廣闊與平和
Thumbnail
退休以後,大概就把以前很多的人際關係給疏離,甚至斷了。 這其實表明我已經慢慢體會「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舉個例來後,以前常常上教會,跟著教會的活動忙來忙去,後來發現這些活動都是要以它為主,而不是考慮到我的實際狀況,基於「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尊重原則,我慢慢就遠離了。 職場上也是,除了少數的教師同
Thumbnail
文章深入探討宗教、政治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係,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為基礎,探討了對於信仰、依附思考和獨立思考的看法。除了討論宗教和政治本身,也提及了對信仰的質疑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整體上,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反思,引導讀者思考宗教、政治的本質以及獨立思考的價值。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內向人如我,一個人的朝聖之路,一點也不孤單。如你也是內向者,這篇很適合你!
Thumbnail
我覺得自己有信仰和靈性觀真是幸運… #至少不會那麼孤伶伶了。能夠去相信或感知那些看不到、摸不著、難以驗證的「神聖存在」,真是太好了。那終於稍微緩解了我深刻的創傷小孩、孤獨小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