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旗是自動確保器的選配,放錯位置也沒關係?

警示旗是自動確保器的選配,放錯位置也沒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先說結論:


警示旗僅是攀岩「前」確保的方法之一,若其他安全措施發揮正常的警示效果,警示旗錯誤設置就與傷亡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事故責任將由攀登者承擔。


但是!當警示旗成為「唯一」且「錯誤設置」的攀岩前確保措施,業者未提供適當的攀岩前確保措施(違反消保法),攀登者因此傷亡,業者須付賠償責任



接下來,讓我們娓娓道來~


什麼是警示旗?自動確保器?他們有什麼關係?


自動確保攀器是由機器提供自動往上拉的確保力量,讓攀岩者可獨自攀登,不需像傳統攀岩兩人一組由人力拉繩。

raw-image


警示旗是一面巨大的帆布,垂直放置於岩壁底部,擋住第一步要攀爬的岩塊(起攀點),警示旗上面扣著自動確保器的繩索。

上圖為不同廠牌的警示旗。攀岩者需放下警示旗、扣上安全扣環,才能踏上起攀點,開始攀登。

上圖為不同廠牌的警示旗。攀岩者需放下警示旗、扣上安全扣環,才能踏上起攀點,開始攀登。


開始攀登前,必須將警示旗上的安全鎖解開,扣到自己腰間的扣環上,露出岩壁上的起攀點,並拉扯繩索確認自動確保器的回拉力道(二次確認),完成攀岩前確保的程序,使警示旗達到物理性遮蔽的提醒效果。可見下方影片示範。



警示旗可以放其他位置嗎?


根據 Perfect Descent 自動確保器操作手冊所載,警示旗需遮蔽起攀點,否則無法提供物理性遮蔽的提醒效果。不遮蔽起攀點則為無效的安全裝置。


警示旗為攀岩「前」確保措施的其中一種方法,並沒有強制購買與設置,攀岩場可提供其它攀岩「前」確保措施,例如:人工確保、人員巡場、科技感應器等。方法有很多種,並非只能擇一實施,而是可多重設置,讓攀岩環境更加安全。

自動確保器使用最大的風險不是機器故障,而是人為因素「忘記扣上」。因此攀岩場提供適當的攀岩前確保措施至關重要。


警示旗只是攀岩「前」確保的方法之一,若其他安全措施發揮正常的警示效果,警示旗擺放錯誤就與死亡無直接的因果關係,此傷亡責任將全然歸屬於攀岩者。



案例剖析: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跌落意外



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蘇姓女子獨自攀登,第三次使用自動確保器攀登時,沒有扣上安全裝置,數分鐘後從高處墜落身亡,當時自動確保器連結在離牆數公尺遠的警示旗上(如下圖)。


案發後現場照片

案發後現場照片


內湖運動中心當天提供的攀岩「前」確保:

X錯誤擺放的警示旗=無效措施

牆上、岩場四周警示話語、標誌

X無人力確保(沒有旁人協助檢查)

X無巡場人員,案發當時旁邊有一組上課的教練與學生

X無科技感應安全裝置(感應到無確保攀登會鳴叫或閃燈警示)


當錯誤擺放的警示旗成為當場唯一的攀岩「前」確保裝置,警示旗無法提供物理性遮蔽的提醒效果,且現場其他有效且正確設置的攀岩前確保措施,防止攀爬者無扣上攀。此時攀岩場違反消保法第7條,未提供合理期待之安全確保措施,攀岩場就須負擔傷亡的賠償責任。民視二審


期許此案例能當讓政府、業者了解自動作保器的攀岩「前」確保的重要性,並提供確實的監督管理、安全措施的設置,給消費者安全的運動環境。

avatar-img
攀岩意外
2會員
6內容數
Enjoy Clilmbing Go Home Safely 願所有岩友都能平安回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攀岩意外 的其他內容
藉由 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攀岩墜落的案例,探討攀岩者與業者的責任歸屬。 若攀岩場有提供適當的安全服務,則未扣上安全鎖而發生的意外,即是攀岩者的責任。
每年都有人在攀岩館受傷,幾乎都是因為人為因素。Jon Heshka 教授進行攀岩者的行為研究,調查美國與加拿大共 8 家攀岩場近 700 名攀岩者,透過了解攀登者犯錯的原因來減少事故。 研究發現攀岩者相信他們在繫繩、確保、夾扣上非常小心,卻與實際的行為(觀察員看到有做確保措施)有很大的落差。
無法可管!台灣尚未制定相關法令,教育部體育署、台北市體育局無攀岩場館安全規則。只能仰賴業者的經驗與良心提供服務。
2020 年台灣發生第一起忘記扣自動確保器的死亡意外,然而這並非只是個案,其實國外每年都有人因「忘記扣」而墜落,事故層出不窮。因此,提醒攀岩者「扣上」——此攀岩「前」確保措施,尤其重要!像是增設警示旗、人力二次確保、人員巡場、科技感應器材等,都能降低「忘記扣」的危險。
藉由 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攀岩墜落的案例,探討攀岩者與業者的責任歸屬。 若攀岩場有提供適當的安全服務,則未扣上安全鎖而發生的意外,即是攀岩者的責任。
每年都有人在攀岩館受傷,幾乎都是因為人為因素。Jon Heshka 教授進行攀岩者的行為研究,調查美國與加拿大共 8 家攀岩場近 700 名攀岩者,透過了解攀登者犯錯的原因來減少事故。 研究發現攀岩者相信他們在繫繩、確保、夾扣上非常小心,卻與實際的行為(觀察員看到有做確保措施)有很大的落差。
無法可管!台灣尚未制定相關法令,教育部體育署、台北市體育局無攀岩場館安全規則。只能仰賴業者的經驗與良心提供服務。
2020 年台灣發生第一起忘記扣自動確保器的死亡意外,然而這並非只是個案,其實國外每年都有人因「忘記扣」而墜落,事故層出不窮。因此,提醒攀岩者「扣上」——此攀岩「前」確保措施,尤其重要!像是增設警示旗、人力二次確保、人員巡場、科技感應器材等,都能降低「忘記扣」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