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本建築故事書》談遺忘形上學的建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恭喜鄭晃二老師出新書!!本書內容如同封面寫道,「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適合作為認識建築的啟蒙書。


  然而,要將建築知識濃縮、提煉為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啟蒙書,是最困難的。如同哲學系或建築系,教最基礎的哲學概論、建築概論課程多為系上的資深大老(筆者建築系大一時的「建築概論」由周家鵬老師(目前任教於福建理工大學)授課)。因為最基礎的課程,除了需要將知識融會貫通外,還需要知道哪些知識是對於建築門外漢而言最具啟發、最必要的,並去蕪存菁地以大眾的口吻(如本書以故事的方式),建構一套既實用又能點燃學生興趣,作為學生往後在建築之路上持續精進的基礎。 


  本書共分為八篇,其內容大致為:  


  第一篇「地心引力」:介紹建築構造材料,如磚、木、石、混凝土(鋼筋)與鋼。 


  第二篇「防災避災」:介紹建築與之互動的外在自然環境,如水、風、氣、火與地震。 


  第三篇「躲避壞人」:介紹建築隨外在環境改變而隨之改變的功能,如因著武器、交通工具的發明,產生不同兼具防禦、安全、堅固與避難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 


  第四篇「住在一起」:介紹建築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如隨著都市人口密度提高,提出都市計畫、都市更新,發明電梯、興建高樓等相關的建築與都市發展策略。


  第五篇「敬畏與愛」:介紹建築與宗教神聖性的關係,如透過建築配置、形式、開窗等,反映背後人與超越者的關係。


  第六篇「追求創新」:介紹東西文化背後產生的建築差異,如西方(羅馬)因生活飲水、洗浴、社交與健康需求,建造獨有的公共浴場、飲水噴泉、下水道、飲水道,及東方(中國)因提高遮風避雨及空氣對流的功能,建造獨有的斗拱系統。


  第七篇「摩登年代」:介紹現代建築,如玻璃材料、工業化生產、數位製造技術等的發展,及對現代建築產生之後現代、在地性的反思。


  第八篇「美的思考」:介紹建築的美學,如結構、比例、裝飾、AI的美,及讓人感動、反思的美。


  然而,在八篇共36個故事中,唯獨第八篇「美的思考」僅有一個故事,或許是因來不及寫或其內容屬進階課程而未收入其中,且一般俗稱「真、善、美」,美僅是三者之一,文中未見對於真和善的討論。另文末雖寫道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卻僅作為反思虛擬實境中「感受」的真實,未將柏拉圖「善」的形上學展開,殊為可惜,筆者以下簡單補充柏拉圖「善」的形上學,以此探討在柏拉圖哲學下,「感受」的真是否是真實的?


  首先,柏拉圖之所以提出一套形上學的原因在於,靈魂與道德的完整性、協調性,需有存有學、形上學作為基礎,才可支撐《理想國》中提及的「正義」概念(正義是智慧、勇敢、節制三種德性的協調,不同於現代重視量化、分配的正義),因而提出「善」的形上學。


  柏拉圖對於善的比喻除了多數人熟知的「洞穴比喻」外,另外還有「日光喻」及「線喻」,需將三者作為整體,才可較整體地認識何謂柏拉圖的形上學及「真、善、美」的關係。


  在「日光喻」中,柏拉圖將善比喻為日光,日光照在人眼及物體上,讓人得以看見物體。而善的「真理性」便是讓人的「理性」得以認識事物的「理念」(理型),讓人得以看見理念(理型)的「美」(靜態),及看見理念(理型)與理念(理型)之間的協調關係(動態)。


  在「線喻」中,柏拉圖將世界區分為「智性世界」與「感性世界」(後被亞里斯多德誤認為是兩重世界),線段由下而上分別為感性世界的幻象(假象)→感覺(信念)→智性世界的知性(分析性,如數學)→理性(理念)→善(無預設的起點)。理念是本質的、是具普遍性的、是由理性所認識的、是不變的、其方法是辯證的。反映在「洞穴比喻」中,即是囚犯掙脫鐵鍊後,由洞穴內至外的過程;從假象的影子、到感覺到實在的現象(火堆前的物體),再到洞穴外經歷光線適應的痛苦,最後看見太陽本身;即善本身(因陽光太過刺眼,故不可完全認識)。差別在於,囚犯非停留在善(理念)的世界,而是返回到洞穴中實踐正義,及告訴世人何謂善(此預設不管人們理性與否,無不追求善)。


  回到感受的真實是否是真實本身?由「日光喻」、「線喻」和「洞穴比喻」可知,感受僅是「感性世界」中的一部分,尚未涉及理念的「智性世界」。在柏拉圖的形上學中,世界只有一個,就是真實的、意義的「智性世界」。「智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的關係為,普遍與特殊、整體與個別、本質與現(表)象、理性與感覺、不變與變動的關係,故感受的真實僅是特殊的、個別的、表象的、變動的真實,而非真實的理念本身。另「真、善、美」三者的關係為,善透過真理之光,讓人們得以透過理性看見理念的美,及理念與理念之間的協調關係(真)。


  綜上,作為一本建築的啟蒙書,從感覺、故事性出發是可行的。但不管是建築或哲學,最後都必須關聯於、奠基於一套可支撐現象(關係)的形上學;唯有關聯於理念的實踐,才可能達到真正的認識。然而,現行建築教育多與之背道而馳,僅處理特殊的、個別的、表象的、感覺的、變動的建築,而不敢或沒有能力碰觸普遍的、整體的、本質的、理性的、不變的建築(形上學),導致建築自我閹割為與世界無關、與他人無關、與生命無關的無機物,而非追求建築的真善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6會員
65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建築理論入門:擴展學術視野》探討建築之文化、物質與空間多重面向,融合歷史與現代理論辯證,剖析功能、形式及內外空間之關係。作者強調理論與實踐互補,推動創新、永續發展,啟迪讀者反思設計與社會責任,為初學及專業提供參考。全書論述縝密,啟發設計新思維,並展示建築如何回應環境與文化挑戰。內容豐富。
Thumbnail
《建築理論入門:擴展學術視野》探討建築之文化、物質與空間多重面向,融合歷史與現代理論辯證,剖析功能、形式及內外空間之關係。作者強調理論與實踐互補,推動創新、永續發展,啟迪讀者反思設計與社會責任,為初學及專業提供參考。全書論述縝密,啟發設計新思維,並展示建築如何回應環境與文化挑戰。內容豐富。
Thumbnail
  恭喜鄭晃二老師出新書!!本書內容如同封面寫道,「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適合作為認識建築的啟蒙書。   然而,要將建築知識濃縮、提煉為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啟蒙書,是最困難的。如同哲學系或建築系,教最基礎的哲學概論、建築概論課程多為系上的資深大老(筆者建築
Thumbnail
  恭喜鄭晃二老師出新書!!本書內容如同封面寫道,「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適合作為認識建築的啟蒙書。   然而,要將建築知識濃縮、提煉為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啟蒙書,是最困難的。如同哲學系或建築系,教最基礎的哲學概論、建築概論課程多為系上的資深大老(筆者建築
Thumbnail
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的講解內容非常淺顯易懂,很適合國中以上的學生來看,甚至連小學生應該也可以看得懂,在作文方面獲得不少幫助,而且編排的字體也很大,對我這種有老花眼的讀者來說相當友善。 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有大半是在教讀者們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每一種方式都還會舉出簡單的例子,讓大家看了一點就通,想到
Thumbnail
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的講解內容非常淺顯易懂,很適合國中以上的學生來看,甚至連小學生應該也可以看得懂,在作文方面獲得不少幫助,而且編排的字體也很大,對我這種有老花眼的讀者來說相當友善。 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有大半是在教讀者們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每一種方式都還會舉出簡單的例子,讓大家看了一點就通,想到
Thumbnail
當人類要去考究城市歷史、挖掘出來的物件、進入地底之時,他們要如何判定、辨識,那是一座城市?城市的構成是什麼? 硬體之外,充盈於這些組構之間的人們,又是如何生活著,我們能從遺跡裡如何判定,如果過去與現在的城市之間,不存在著連續性的話?
Thumbnail
當人類要去考究城市歷史、挖掘出來的物件、進入地底之時,他們要如何判定、辨識,那是一座城市?城市的構成是什麼? 硬體之外,充盈於這些組構之間的人們,又是如何生活著,我們能從遺跡裡如何判定,如果過去與現在的城市之間,不存在著連續性的話?
Thumbnail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第一人稱為講者。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
Thumbnail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第一人稱為講者。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
Thumbnail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不同於一般建築結構科普類書籍,以類似課本或指南書的編排或敘事方式生硬的傳遞資訊 ,雖然書中含了許多關於結構的知識,但這本書的定位其實比較像是職業分享。
Thumbnail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不同於一般建築結構科普類書籍,以類似課本或指南書的編排或敘事方式生硬的傳遞資訊 ,雖然書中含了許多關於結構的知識,但這本書的定位其實比較像是職業分享。
Thumbnail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許麗玉,2020,《末年》
Thumbnail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許麗玉,2020,《末年》
Thumbnail
  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Thumbnail
  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Thumbnail
這不是一本建築書,但也同時是一本建築書。當我們看到或想像一棟建築,我們可能想像這棟建築多高、什麼形狀、內部如何設計等等,這些印象或可歸結為結構,柄谷行人在這本書所做的,正是爬梳各哲學家提出的建築或結構觀點,並說明由柏拉圖到馬克思何以將哲學家稱為建築師。
Thumbnail
這不是一本建築書,但也同時是一本建築書。當我們看到或想像一棟建築,我們可能想像這棟建築多高、什麼形狀、內部如何設計等等,這些印象或可歸結為結構,柄谷行人在這本書所做的,正是爬梳各哲學家提出的建築或結構觀點,並說明由柏拉圖到馬克思何以將哲學家稱為建築師。
Thumbnail
龔老師上船到馬祖前扛了本建築史進坑道(有誰知道哪本的話還請提醒一聲),2年。2個月的時間可以拿哪些書當枕頭呢?要升大三了,哪些能力該準備好呢?
Thumbnail
龔老師上船到馬祖前扛了本建築史進坑道(有誰知道哪本的話還請提醒一聲),2年。2個月的時間可以拿哪些書當枕頭呢?要升大三了,哪些能力該準備好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