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人,決定企業成長——黃冠華的高效人才管理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更多資訊 300億營收的人才管理學:挖掘、培養、留用

raw-image

這是一場無人能置身事外的競爭。當人才短缺成為全球經濟中的普遍現象,沒有優秀的人才,企業的成長幾乎無法實現。如何「搶才、育才、留才」不僅是每位主管的必修課,更關乎每個企業的生存與未來發展。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企業要成功,不再只是依賴產品或服務的創新,關鍵更在於是否擁有一支強大的團隊。人才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企業必須以全新的思維和策略應對,才能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

這門課幫你解決組織內所有人力管理問題

拼命找人,卻收不到理想的履歷?

好不容易錄取新人,卻發現不到三個月就離職?

花心力培養部屬,結果他們翅膀硬了只想跳槽?

提拔優秀人才升遷,反而導致團隊運作的混亂?

這些「找不到、留不住、培養不起」的問題,幾乎是所有主管在人才管理上面臨的共同困境。

沒有對的人才,企業就無法推動前進。在面對跨世代管理、離職潮、缺工困境以及供應鏈重組時,舊有的思維和策略已無法應對新的挑戰。唯有重新思考,全面制定符合當下與未來的人才策略,才能夠真正破解這些難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從30億成長至300億營收的人才布局策略

旭榮集團,紡織成衣業的領頭羊,這是一個代表台灣企業「穩紮穩打、持續盈利」的名字。

與許多傳產企業面對困境不同,旭榮集團不僅成功完成數位轉型,還成為綠色智能供應鏈的領導者。更重要的是,旭榮以台灣為根據地,企業發展卻遍佈全球市場。

自1975年創立以來,旭榮集團的營收從當初的30億成長至如今的300億,成為台灣隱形冠軍之一。他們的高成長秘訣究竟是什麼?

關鍵人物便是旭榮集團的執行董事——黃冠華

與一般第二代接班人從業務或財務部門入手的傳統做法不同,黃冠華在2003年進入家族企業時,選擇了少見的「人力資源」角度切入。他從決策者的高度出發,成功地為旭榮集團建立了一套高效能的人才管理制度,讓企業能持續保持競爭力並穩健成長。

在他領導下,無論是員工管理、人才培育、還是組織架構的優化,他幾乎遇過所有可能的挑戰,並逐一找到解決之道。這些實戰經驗濃縮成的管理智慧,特別為那些在「用人問題」上困擾的主管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這門課程直擊要害,摒棄空談,以實際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在這個大缺工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課程4大亮點

raw-image

這堂課你將學到

raw-image

更多資訊 300億營收的人才管理學:挖掘、培養、留用

黃冠華的工作與生活分享

延伸閱讀

世界上也叫黃冠華的人有誰?

在味蕾中探索生活的美好 Sunny Talks

avatar-img
1會員
42內容數
Sunny 黃冠華是《讓別人贏》作者、企業家與天使投資人。他以利他精神為核心哲學,分享在企業管理、跨境經營和投資領域的豐富經驗。透過這個專欄,Sunny將探討人生哲學、工作與領導力、教育觀點及創新學習,啟發讀者如何在生活和事業中實現長期成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冠華Sunn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章中描繪了一位屠龍少年最終變成惡龍的命運,借此反映新創企業的成長悖論。文章指出,許多新創公司起初挑戰市場壟斷者,憑藉創新脫穎而出,但隨著規模擴大,他們也往往陷入同樣的壟斷模式,甚至成為新的市場巨頭。過程揭示了企業從挑戰者到壟斷者的轉變,提醒企業家在追求成長時要時刻保持初心,避免成為自己反對的存在。
黃冠華接受《名人書房》的採訪,展示了他多重身份的跨界成功,從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到作家、美食評論家,讓別人贏的精神貫穿於他的事業與生活。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他在不同領域中如何實踐這一理念,並通過他在書寫、企業管理和家庭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展現出他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在台灣的企業界中,不僅以管理紡織業而聞名,還因對美食的熱愛和精通而廣受朋友與商業夥伴的讚譽。當他遇到初次認識的人時,他的自我介紹不是提及自己在全球經營的紡織事業,而是以「找好吃的嗎?問我!」為開場白。美食對黃冠華來說,不僅是一種生活享受,更是一種能夠連結人情、促進友誼和商業合作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旭榮集團在執行董事黃冠華的領導下,依靠其強大的全球管理體系「旭榮之道」,展現了卓越的韌性與靈活應變能力。黃冠華通過推動「New Wide Way」雙軌並行的全球運營模式,將供應鏈風險分散於全球各地,確保企業能夠在疫情衝擊下穩定運營,並實現了長期發
在《泰姬瑪哈陵症候群》一文中,黃冠華深入探討了許多創業者在初期容易犯下的錯誤,即過度追求表面的華麗包裝,卻忽略了商業本質。他以泰姬瑪哈陵為喻,雖然這座陵墓外觀華美壯麗,但其實質上只是建築中的一座陵墓,並未對國家的發展產生持續的價值。同樣地,創業者若過於關注外在包裝,容易忽略項目本身的核心內容,最終不
《讓別人贏》是由黃冠華所著的一本深具洞察力的商業書籍,書中探討了如何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成功,最終實現自己和企業的成功。這本書不僅限於商業經營的具體策略,更深入探討了領導力與合作精神,並強調了「利他」的重要性。黃冠華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成功來自於讓他人成功,而這正是企業持續增長與穩定的關鍵。 利他精神:
文章中描繪了一位屠龍少年最終變成惡龍的命運,借此反映新創企業的成長悖論。文章指出,許多新創公司起初挑戰市場壟斷者,憑藉創新脫穎而出,但隨著規模擴大,他們也往往陷入同樣的壟斷模式,甚至成為新的市場巨頭。過程揭示了企業從挑戰者到壟斷者的轉變,提醒企業家在追求成長時要時刻保持初心,避免成為自己反對的存在。
黃冠華接受《名人書房》的採訪,展示了他多重身份的跨界成功,從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到作家、美食評論家,讓別人贏的精神貫穿於他的事業與生活。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他在不同領域中如何實踐這一理念,並通過他在書寫、企業管理和家庭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展現出他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在台灣的企業界中,不僅以管理紡織業而聞名,還因對美食的熱愛和精通而廣受朋友與商業夥伴的讚譽。當他遇到初次認識的人時,他的自我介紹不是提及自己在全球經營的紡織事業,而是以「找好吃的嗎?問我!」為開場白。美食對黃冠華來說,不僅是一種生活享受,更是一種能夠連結人情、促進友誼和商業合作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旭榮集團在執行董事黃冠華的領導下,依靠其強大的全球管理體系「旭榮之道」,展現了卓越的韌性與靈活應變能力。黃冠華通過推動「New Wide Way」雙軌並行的全球運營模式,將供應鏈風險分散於全球各地,確保企業能夠在疫情衝擊下穩定運營,並實現了長期發
在《泰姬瑪哈陵症候群》一文中,黃冠華深入探討了許多創業者在初期容易犯下的錯誤,即過度追求表面的華麗包裝,卻忽略了商業本質。他以泰姬瑪哈陵為喻,雖然這座陵墓外觀華美壯麗,但其實質上只是建築中的一座陵墓,並未對國家的發展產生持續的價值。同樣地,創業者若過於關注外在包裝,容易忽略項目本身的核心內容,最終不
《讓別人贏》是由黃冠華所著的一本深具洞察力的商業書籍,書中探討了如何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成功,最終實現自己和企業的成功。這本書不僅限於商業經營的具體策略,更深入探討了領導力與合作精神,並強調了「利他」的重要性。黃冠華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成功來自於讓他人成功,而這正是企業持續增長與穩定的關鍵。 利他精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介紹成功人士在經營人脈方面的策略,包括破解人脈經營中的盲點,重視自身的品格與勤學的重要性等。
接下來,我們可更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幫助您進一步提升作為企業講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效果。 1. 深化專業知識 案例研究與實踐經驗: 分析與研究經典的商業案例,並結合實際企業經驗進行講解。 與企業合作進行實地調查,了解最新的行業挑戰與需求,並將其融入課程內容。 持續進修與專業認證:
Thumbnail
專業知識與持續學習:擁有深入的企業管理、服務行銷、網路行銷、自媒體製作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持續關注最新的行業趨勢與發展,不斷學習並更新自己的知識庫。 準備與設計課程:根據企業或學員的需求設計課程,確保課程內容符合學員的期望並具有實用性。 準備詳細的課程大綱、教學材料與案例分析,以提升學員的學習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Thumbnail
在當今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人力資源管理(HRM)已不再僅是公司運作中的支持職能,而是轉變成為戰略合作夥伴。隨著人才管理逐漸被視為關鍵的競爭力來源,全面且先進的人力資本管理(HCM)系統是讓企業保持領先地位的利器。為何企業需要人力資源系統?擁有人力資源系統又有甚麼好處呢?
Thumbnail
#人才的能力在於解決問題 周俊吉董事長(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於《遠見雜誌》第 456 期投書觀點。想成為企業人才的關鍵在於『個人的學習態度與堅持』,其中最受各行各業重視的能力是「看見真正的問題」、「知道問題嚴重性」、「提出解決辦法」,並且「徹底執行」。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HR活動上上王郁婷老師講解的破除績效迷思,翻轉組織績效的內容。內容包括對績效管理的誤解和適當的績效管理技術。以及企業面臨的挑戰。透過本次講座為HR人員和主管帶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提醒。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1-領導能力: 能激勵和引導團隊達成目標 展現決策力和遠見,確保組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戰略思維: 制定並實施長短期的策略計劃 分析市場趨勢和競爭環境,調整策略以保持競爭優勢 3-決策能力: 根據數據和分析進行明智的決策 在面臨壓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介紹成功人士在經營人脈方面的策略,包括破解人脈經營中的盲點,重視自身的品格與勤學的重要性等。
接下來,我們可更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幫助您進一步提升作為企業講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效果。 1. 深化專業知識 案例研究與實踐經驗: 分析與研究經典的商業案例,並結合實際企業經驗進行講解。 與企業合作進行實地調查,了解最新的行業挑戰與需求,並將其融入課程內容。 持續進修與專業認證:
Thumbnail
專業知識與持續學習:擁有深入的企業管理、服務行銷、網路行銷、自媒體製作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持續關注最新的行業趨勢與發展,不斷學習並更新自己的知識庫。 準備與設計課程:根據企業或學員的需求設計課程,確保課程內容符合學員的期望並具有實用性。 準備詳細的課程大綱、教學材料與案例分析,以提升學員的學習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Thumbnail
在當今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人力資源管理(HRM)已不再僅是公司運作中的支持職能,而是轉變成為戰略合作夥伴。隨著人才管理逐漸被視為關鍵的競爭力來源,全面且先進的人力資本管理(HCM)系統是讓企業保持領先地位的利器。為何企業需要人力資源系統?擁有人力資源系統又有甚麼好處呢?
Thumbnail
#人才的能力在於解決問題 周俊吉董事長(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於《遠見雜誌》第 456 期投書觀點。想成為企業人才的關鍵在於『個人的學習態度與堅持』,其中最受各行各業重視的能力是「看見真正的問題」、「知道問題嚴重性」、「提出解決辦法」,並且「徹底執行」。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HR活動上上王郁婷老師講解的破除績效迷思,翻轉組織績效的內容。內容包括對績效管理的誤解和適當的績效管理技術。以及企業面臨的挑戰。透過本次講座為HR人員和主管帶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提醒。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1-領導能力: 能激勵和引導團隊達成目標 展現決策力和遠見,確保組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戰略思維: 制定並實施長短期的策略計劃 分析市場趨勢和競爭環境,調整策略以保持競爭優勢 3-決策能力: 根據數據和分析進行明智的決策 在面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