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大腦在思考!腸道裡的微生物如何決定我們的健康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腦袋真的決定了一切嗎?


每當我們經歷到極致的快樂時刻,中了樂透頭獎、享受美食或是體驗極致刺激,我們的大腦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感到滿足。


但如果這些感受的背後,還有另一個藏在我們體內的隱秘角色呢?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體內的「第二大腦」——腸道微生物群,這個鮮為人知的存在,正顛覆我們對健康與疾病的理解。




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


許多人對腸道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消化」這一基本功能上,但事實上腸道在身體運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腸道裡擁有多達數千兆的細菌,這些微生物組成了腸道菌群,這是一個多樣且充滿活力的微型生態系統,類似於熱帶雨林的多樣性。這些看不見的菌叢「器官」重量竟然與我們的大腦相仿,大約1.36公斤。


這些細菌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幫助消化特定食物、合成維生素、並產生影響身體各項功能的激素。有些腸道細菌能幫助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些則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甚至對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由此科學家開始將腸道稱為「第二大腦」,因為它不僅是消化的場所,更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交流的重要器官。


腸道菌群還能幫助合成一些重要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K和某些B族維生素。維生素K對血液凝固至關重要,而B族維生素則參與身體的能量代謝。沒有這些細菌的幫助,我們的身體將難以有效率地運作。腸道菌群還會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這些化合物不僅為腸道細胞提供能量,還具有抗炎效果,對整體代謝健康有重大影響。




俄羅斯生物學家的發現:艾利·梅奇尼可夫的貢獻


這段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俄羅斯,一位名叫艾利·梅奇尼可夫(Elie Metchnikoff)的生物學家。他因發現巨噬細胞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的貢獻遠不止於此。他認為腸道微生物對於維持健康有著重要意義。梅奇尼可夫甚至進行了一些極端的自我實驗(拿自己的身體當丹爐(?),喝下致命的霍亂菌液來研究霍亂的影響,並且用自己的身體來驗證腸道微生物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試圖了解腸道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他的結論是:某些腸道細菌可以幫助防止疾病,並保持身體健康。


梅奇尼可夫的理論指出,腸道中有許多有益的菌種,這些菌種能對抗有害菌,並幫助維持內部環境穩定。然而,當時的主流醫學不認同他的觀點,許多人認為腸道是「毒素的來源」,甚至有外科醫生主張切除腸道來解決消化不適的問題。因此,梅奇尼可夫的理論一度被忽視,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研究逐漸被人遺忘。




戰後時代的轉變:與微生物的戰爭


20世紀初,抗生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微生物的態度。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人們發起了一場對微生物的「戰爭」,試圖徹底消滅體內和環境中的細菌。但我們逐漸發現,這種極端的做法帶來了不少後遺症。近年來肥胖、氣喘和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例不斷增加,部分原因被認為與對有益菌的忽視及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有關。


台灣剖腹產的比例相對較高,約占新生兒總數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些嬰兒沒有經歷產道接觸母體的有益菌,取而代之的是來自醫院環境或母體皮膚的細菌。這種情況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肥胖、氣喘和免疫缺陷等疾病的風險。這些問題的出現,也促使科學家重新審視我們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抗生素的出現使我們能擺脫細菌的威脅,過上更健康的生活。但事實上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反而破壞了我們體內的微生態平衡,減少了有益菌的數量,並增加了有害菌的抗藥性。


補充說明:這也是在抗生素治療時會拉肚子的原因,青黴素等等會殺死所有的細菌,包刮和我們互利共生的益生菌。


想像一下,如果熱帶雨林中的所有物種都被消滅,只留下少數幾種植物,那這片雨林將變得多麼脆弱。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被破壞後,身體也同樣變得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




腸腦連結: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大腦


腸道和大腦之間存在著一條直接的「通道」,稱為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這條神經從腸道延伸到大腦,負責傳遞雙向訊號。有研究顯示,即便迷走神經被切斷,腸道依然能夠自主運作,顯示腸道具有一定的神經調控自主性。


除了迷走神經外,腸道菌群還能透過產生多種神經傳導物質來影響大腦,其中之一便是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影響情緒,而有超過90%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合成的,而不是主要由大腦產生。


這意味著情緒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如果腸道內的菌群失衡,例如有害菌過度增長,血清素的產生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甚至抑鬱。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健康,有助於穩定情緒,增強心理韌性。


有一項有趣的動物研究發現,當老鼠的腸道菌群受到改變後,牠們的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缺少某些菌群的老鼠變得更加焦慮,甚至會出現一些類似於抑鬱的行為,顯示腸道菌群對心理健康有潛在影響。


而當牠們的腸道重新注入健康菌群後,這些症狀逐漸改善。這些研究成果顯示了腸道與情緒之間的關聯,並提醒我們透過改善腸道健康,也許可以找到緩解情緒問題的新途徑。




現代研究與腸道健康


近年來科學家們開始重視梅奇尼可夫的理論,並試圖找出如何透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健康。愛爾蘭的APC微生物研究所(APC Microbiome Institute)是一個專門研究腸道與大腦之間關係的重要機構。他們發現飲食中的脂肪種類顯著影響腸道細菌的構成。而透過攝取特定的益生菌,可以改善記憶力、壓力行為,以及動物的壓力荷爾蒙水平。


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並能促進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進一步支持心理和情緒的穩定性。Omega-3能促進有益菌繁殖,減少有害菌增長,進而改善情緒。此外,含有多酚類化合物的食物,如莓果、綠茶和黑巧克力,這些天然抗氧化物質也對腸道菌群有正面影響,支持大腦健康。


研究還發現,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強腸道中的有益菌,促進它們生長,並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纖維在腸道中被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對腸道細胞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並能降低發炎反應。短鏈脂肪酸還能穿過腸壁,影響全身免疫系統,進一步影響大腦健康。


我們的健康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營養吸收,還取決於如何「餵養」那些住在體內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決定了哪些化學物質在體內產生,進而影響情緒、行為甚至免疫功能。未來針對腸道菌群的飲食干預策略,或許能成為治療慢性疾病,甚至改善大腦健康的重要手段。




腸道菌群的飲食策略:我們可以做什麼?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行動來促進腸道健康呢?保持「多樣化」是關鍵。


  1. 攝取足夠的纖維:纖維是腸道細菌的食物,能促進益生菌生長。燕麥、香蕉、蔬菜等都是良好的纖維來源。纖維在腸道中發酵時會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酸類不僅能促進腸道細胞健康,還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對心血管健康也有正面效果。
  2. 選擇發酵食品:梅奇尼可夫觀察到東歐一些長壽的族群每天飲用發酵乳製品,這些食物富含益生菌,可以幫助保持腸道多樣性。除了優酪乳外,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也可以納入日常飲食中。這些食物提供多樣化的益生菌,有助於腸道的平衡與健康。
  3. 減少加工食品:現代飲食中含有大量的糖和反式脂肪,這些成分可能抑制有益菌生長,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選擇天然食材並減少攝取加工食品,是保護腸道健康的關鍵。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和人工香料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
  4. 多樣化的飲食:腸道菌群如同一片熱帶雨林,越多樣化的菌群越能維持健康。而這樣的多樣性來自飲食的多樣性,攝取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穀物和蛋白質,有助於保持腸道菌群的平衡。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植物化學物質,對腸道健康有各自的助益。
  5.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重要工具,但濫用抗生素會對腸道菌群造成嚴重破壞,減少有益菌數量,並增加有害菌的抗藥性。因此,除非必要,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保護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




重拾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


在過去百年裡,我們因對細菌的誤解,而展開了一場「滅絕戰爭」。但現在我們意識到,腸道中的微生物不僅是「不請自來」的存在,還是維持健康、抵禦疾病的關鍵夥伴。益生菌與益生元(prebiotics)這些營養補充劑的興起,正是我們重新認識微生物並試圖恢復共生的證據。


益生元是腸道中有益菌的「食物」,如洋蔥、大蒜、香蕉和全穀物,這些食物富含能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纖維與化合物。增加益生元攝取,可以為腸道中的有益菌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提升整體腸道健康。


人類無法消化纖維素,但這些纖維對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原因之一是腸道中的益生菌可以利用纖維作為食物來源,幫助它們生長,並產生對我們有益的短鏈脂肪酸。


未來隨著腸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或許能找到更多有趣且實用的方法,利用這些「微小朋友」來改善生活品質。不論是透過飲食干預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都有機會掌握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提升健康與幸福感。




  • 腸道微生物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腦」,與情緒、免疫和整體健康密切相關。
  •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對於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 飲食中的纖維、發酵食品、多酚等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的健康。
  • 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能幫助保護腸道中的有益菌。
  • 健康不僅依賴於我們自身,還依賴於體內無數微生物,與它們共生是未來健康管理的關鍵。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付費文章都會開放試閱,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9會員
410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5/03
餐桌上的選擇越來越多,植物肉、培養肉這些新朋友,跟我們熟悉的傳統肉比起來,到底哪個好?這背後牽涉到健康、環保,還有未來的飲食樣貌。羊羹我也對此充滿好奇,決定好好爬梳一番,從各種角度比較它們的利弊,一起來看看這場攸關味蕾與地球的未來選擇題。
Thumbnail
2025/05/03
餐桌上的選擇越來越多,植物肉、培養肉這些新朋友,跟我們熟悉的傳統肉比起來,到底哪個好?這背後牽涉到健康、環保,還有未來的飲食樣貌。羊羹我也對此充滿好奇,決定好好爬梳一番,從各種角度比較它們的利弊,一起來看看這場攸關味蕾與地球的未來選擇題。
Thumbnail
2025/05/01
廚房裡的油瓶,學問可真不少。面對五花八門的選擇,是不是常感到不知所措?讓我們先從認識脂肪酸開始,看看 Omega 家族的平衡為何如此重要,再釐清近年關於種子油、動物油的各種討論,一起尋找更清晰、更安心的用油之道。
Thumbnail
2025/05/01
廚房裡的油瓶,學問可真不少。面對五花八門的選擇,是不是常感到不知所措?讓我們先從認識脂肪酸開始,看看 Omega 家族的平衡為何如此重要,再釐清近年關於種子油、動物油的各種討論,一起尋找更清晰、更安心的用油之道。
Thumbnail
2025/04/28
生活中難免感到焦慮不安,習慣性的抵抗好像效果有限,甚至讓人更疲憊。這裡想分享一個不同的看法:與其拚命想消除它,不如試著去理解它、允許它存在。一起探索如何用溫和的承受與自我關懷,取代無力的掙扎,重新找回內心的穩定力量,平靜地與不安共存。
Thumbnail
2025/04/28
生活中難免感到焦慮不安,習慣性的抵抗好像效果有限,甚至讓人更疲憊。這裡想分享一個不同的看法:與其拚命想消除它,不如試著去理解它、允許它存在。一起探索如何用溫和的承受與自我關懷,取代無力的掙扎,重新找回內心的穩定力量,平靜地與不安共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腸道,遠不止是消化食物的管道,它更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第二大腦」。透過腸腦軸線,腸道與大腦間進行著複雜的雙向溝通,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決策,甚至是直覺。我們將一起探索腸道微生物群的奧秘,了解古老醫學智慧與現代科學如何共同揭示腸道的重要性。
Thumbnail
腸道,遠不止是消化食物的管道,它更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第二大腦」。透過腸腦軸線,腸道與大腦間進行著複雜的雙向溝通,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決策,甚至是直覺。我們將一起探索腸道微生物群的奧秘,了解古老醫學智慧與現代科學如何共同揭示腸道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你知道嗎?腸道不只是消化食物的地方,還影響你的健康、免疫力與情緒! 腸道健康不僅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更與免疫系統、新陳代謝,甚至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 「第二大腦」。如果腸道狀況不佳,不僅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還可能影響免疫力,甚至讓你感到焦慮或疲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健康為什
Thumbnail
你知道嗎?腸道不只是消化食物的地方,還影響你的健康、免疫力與情緒! 腸道健康不僅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更與免疫系統、新陳代謝,甚至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 「第二大腦」。如果腸道狀況不佳,不僅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還可能影響免疫力,甚至讓你感到焦慮或疲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健康為什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是我們身體內的隱形伙伴,影響著免疫、代謝和心理健康。我們將探索微生物的多樣性、其在消化與能量吸收中的角色,以及腸腦軸如何連結腸道與情緒。深入了解微生物群失衡對疾病的影響,包括腸道、代謝和神經相關問題,同時討論如何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減壓改善腸道環境。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是我們身體內的隱形伙伴,影響著免疫、代謝和心理健康。我們將探索微生物的多樣性、其在消化與能量吸收中的角色,以及腸腦軸如何連結腸道與情緒。深入了解微生物群失衡對疾病的影響,包括腸道、代謝和神經相關問題,同時討論如何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減壓改善腸道環境。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腦」,對於健康至關重要,不僅幫助消化,還合成維生素、影響免疫系統與情緒。19世紀,艾利·梅奇尼可夫首次發現腸道菌群對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其研究被一度忽視。隨著抗生素濫用帶來的後遺症顯現,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腸道微生物的價值。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腦」,對於健康至關重要,不僅幫助消化,還合成維生素、影響免疫系統與情緒。19世紀,艾利·梅奇尼可夫首次發現腸道菌群對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其研究被一度忽視。隨著抗生素濫用帶來的後遺症顯現,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腸道微生物的價值。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全球第一位集心理、營養和烹飪於一身的 營養精神醫學專家著作! ●食物會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我們的大腦。 當食物由微生物群系分解為發酵且能消化的物質後,其成分會直接影響我們討論過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而這些物質會進入大腦,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感受。 食物分解後的成分,也可以
Thumbnail
★全球第一位集心理、營養和烹飪於一身的 營養精神醫學專家著作! ●食物會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我們的大腦。 當食物由微生物群系分解為發酵且能消化的物質後,其成分會直接影響我們討論過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而這些物質會進入大腦,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感受。 食物分解後的成分,也可以
Thumbnail
隨著亞洲益生菌權威蔡英傑博士的推廣,「腸道保健才是健康養生的重大關鍵!」已逐漸廣為人知。腹腦的重要性,更是日益被看重! 本篇芳療師媽媽要來跟大家聊聊,芳香療法是如何契合愛養腹腦的養生觀念~
Thumbnail
隨著亞洲益生菌權威蔡英傑博士的推廣,「腸道保健才是健康養生的重大關鍵!」已逐漸廣為人知。腹腦的重要性,更是日益被看重! 本篇芳療師媽媽要來跟大家聊聊,芳香療法是如何契合愛養腹腦的養生觀念~
Thumbnail
目前預防醫學的顯學:腸腦軸是什麼? 為什麼它能影響大腦、情緒、免疫系統、甚至肌肉量?
Thumbnail
目前預防醫學的顯學:腸腦軸是什麼? 為什麼它能影響大腦、情緒、免疫系統、甚至肌肉量?
Thumbnail
有人聽過腸道是第二個大腦嗎? 「腸」和「腦」是雙向的高速公路。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話是有科學根據的。吃進身體的東西,在腸道裡面消化,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怎麼說呢?我們透過嘴巴咀嚼和吞嚥,然後一邊看電視或者和別人聊天,再繼續重複下一個咀嚼和吞嚥動作。腸道已經在這些片刻累積的
Thumbnail
有人聽過腸道是第二個大腦嗎? 「腸」和「腦」是雙向的高速公路。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話是有科學根據的。吃進身體的東西,在腸道裡面消化,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怎麼說呢?我們透過嘴巴咀嚼和吞嚥,然後一邊看電視或者和別人聊天,再繼續重複下一個咀嚼和吞嚥動作。腸道已經在這些片刻累積的
Thumbnail
最近周邊有許多朋友每天買細菌來吃,以前總以為「萬惡的細菌」,現在了解,細菌裡也有好人,也是人類維持健康與正常生長所不可或缺的同伴。 如果對科學史有點認識的話,我們就會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一點,要開放胸襟與腦袋,要懂得質疑也要學會觀察與驗證。
Thumbnail
最近周邊有許多朋友每天買細菌來吃,以前總以為「萬惡的細菌」,現在了解,細菌裡也有好人,也是人類維持健康與正常生長所不可或缺的同伴。 如果對科學史有點認識的話,我們就會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一點,要開放胸襟與腦袋,要懂得質疑也要學會觀察與驗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