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唐太宗與黨項羌搭起友誼橋梁的主角。
鄭元璹是誰呢?這要追溯回隋文帝楊堅稱帝時的兩大功臣:劉昉與鄭譯。(【隋唐天下-奪權之鑰:劉昉鄭譯】)
鄭元璹就是鄭譯的兒子。
鄭譯是北周末年第一權臣,文武雙全,矯詔讓楊堅成為北周最後的執政者。
他幹嘛不自己做呢?因為當時北周的主戰派勢力強大,他們反戰派想要奪權,同時也害怕成為主戰派的箭靶。
基本上,楊堅就是個替死鬼,結果主戰派不搞政治鬥爭了,直接發兵革命起義,反倒讓楊堅得以名正言順的「平亂」。
改朝換代。
鄭譯,無疑是隋朝最重要的開國重臣之一:但比起拚死拚活流血流汗的高熲跟楊素,他其實真沒出什麼力。他是個只想要權位,不想要負責的人。於是跟楊堅展開了一串比愛情故事還要糾葛的傳奇。
鄭元璹也就這樣莫名其妙,給隋文帝各種加官晉爵……
「元璹初為驃騎將軍,後轉武賁郎將,數以軍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遷右候衛將軍。」
隋朝的驃騎將軍沒有霍去病那麼大,其實就是府事將而已。鄭元璹的履歷看起來,一開始應該是楊堅丞相府的驃騎,轉皇帝楊堅的武賁郎將。要說真有什麼戰功,也不會是加掛光祿大夫啦。
某方面來說,鄭元璹更像是個「質子」,是鄭譯放在楊堅身旁,以示忠心不二的表徵。
隋朝的世族派系非常強大穩固,這個不用我吹,關隴世族就是學界認同的說法。即使鄭譯過世,楊堅也掛了,隋煬帝廣哥也不敢輕易去動鄭元璹。
鄭譯是北朝四大漢人世族,崔王鄭盧的滎陽鄭氏出身。
世族的架構,永遠是以最高權力者為核心。鄭元璹的等級之高,那是少有人能與之比肩的。於是一直到大業末年,鄭元璹才離開朝廷,擔任太原與河東交界的文城郡太守。
不是外放,其實你看楊廣親信的李淵,妻弟蕭瑀的位置就知道,楊廣一邊把政經中心轉移到洛陽江都南北連線,一邊也讓「他認為」值得信賴的人組成「長安防衛網」。
但鄭元璹畢竟守住了要道,當李淵反出要攻打長安時,雙方就產生了衝突。
該打?不該打?
鄭元璹想了想,決定投降李淵。
說真的,鄭元璹能不能打仗,連李淵都不知道。但作為一個從軍三十年的將軍,叫他監督一下軍事,總是沒有大錯的。
再三提醒,那真的不是說鄭元璹治軍多麼嚴謹好棒棒,重點是他本身算隋朝軍派的大頭目之一。而且,鄭譯可不像楊堅楊廣李淵蕭瑀他們,屬於獨孤信派系。他跟楊堅是因為同學結下的關係。
也就是對李淵來說,鄭元璹的存在,將會為他帶來新的力量。特別是當李淵跟獨孤派系有摩擦時,鄭元璹的地位就顯得格外重要。那就是劉武周與宋金剛奪太原,侵河東的時候。你看獨孤懷恩之事就能略知一二。
前線,李淵依靠李世民率領山東降將作戰。
外交,則由鄭元璹出使突厥。
時為始畢與頡利的過渡期,由叱羅可汗統領突厥(或做處羅可汗)。
這邊已經藉由李世民的那張嘴還原出來了,其實一開始,李淵就是以「始畢可汗所屬部落」的身分,去攻打長安的。也就是在始畢可汗死前,你把整個梁師都、劉武周、太原河東關中的李淵,統統看成「東突厥」是可以的。
但實際上李淵也就是搞搞朝貢做做樣子,自己當天子。
宋金剛大約就是去說服了叱羅可汗,表示他跟劉武周可以取李淵而代之,當個更聽話的突厥狗。
鄭元璹親自出使突厥?叱羅可汗也沒當他一回事。怎麼辦呢?鄭元璹牙一咬,就給叱羅可汗下了毒。
原本叱羅已經要帶兵去支援劉武周了,這下一病不起,然後他就死掉了。
突厥人二話不說,把鄭元璹抓捕起來詢問。當了三十幾年的政治人物,鄭元璹當然不會硬頸說:沒錯我下的毒,你們殺了我吧。
照道理說,就算問不出來還是可以殺吧?可繼承者頡利可汗,他可是個聰明人啊。就把鄭元璹留在了身邊,而且沒去支援劉武周宋金剛,反而趁這兩人被李世民打敗,把漢屬馬邑收回突厥。
你可能已經感受到不對勁的地方了。稍微按一下。
一兩年後,頡利跟大唐恢復往來,雙方慢慢把扣押的使者還回去,鄭元璹就得以回國,還被李淵稱讚了一番可比蘇武。
妙處要來了。
我們都知道,沒多久頡利可汗就帶兵來攻打大唐。面對滿山遍野的突厥大軍,李淵再次請鄭元璹出面外交。這是為啥?
而頡利可汗看到鄭元璹出面,更是破口大罵:「你們漢人不講信義!」
只是頡利可汗每說一條,鄭元璹就辯駁一條,辯到最後勝負逆轉,鄭元璹反嗆:「漢與突厥,風俗各異,漢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漢,復何所用?且抄掠資財,皆入將士,在於可汗,一無所得。不如早收兵馬,遣使和好,國家必有重賚,幣帛皆入可汗,免為劬勞,坐受利益。大唐初有天下,即與可汗結為兄弟,行人往來,音問不絕。今乃舍善取怨,違多就少,何也?」
長雖長,但應該都不算難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史料。
第一段超有道理,跟「在非洲每一分鐘就過去60秒一樣」,重點在於表露:頡利可汗此行是來征服中國的。為什麼突厥跟大唐演變成生死鬥?我們繼續看第二段。
「抄掠資財,皆入將士,在於可汗,一無所得。」
於是我們知道了,不是頡利可汗來征服中國,是突厥各君長要頡利可汗來「回收大唐」。他們只要「回收資財」,不要土地也不要人民。這才能跟第一段「突厥得漢,復何所用?」結合。
第三段就更重要了:「遣使和好,國家必有重賚,幣帛皆入可汗,免為劬勞,坐受利益。」
這個要跟先前的史料合併,也就是說,大唐在前不久的某個時間點,透過頡利可汗的允許,成為了獨立國。很顯然的,大唐的獨立,僅僅是頡利可汗得到利益,所以其他君長不服。而我們回到一開始是頡利罵人,就可以知道:他也沒拿到大唐應允的條件。
沒意外的話,鄭元璹傳就是在說,他成功的讓大唐脫離突厥獨立。但因為前提「李淵是突厥之臣」不能說,結果就把這段大功講得千迴百轉。
後續突厥每年報到,大唐都來得及徵召部隊迎戰……我開始懷疑有沒有真打了。
武德五年到七年,唐朝有繳歲貢給突厥的可能很大。
八年之所以記了一次唐朝大敗仗,應該就是那年唐朝又不想繳了,翻臉了,才被宗主國修理了一頓。
這些都是題外話,對鄭元璹傳而言,最主要就是在說,他既是頡利可汗的親信,也是天子李淵的重臣。是一個深知兩國「不能說的秘密」的老將軍。
事實上,叱羅可汗也曾經要鄭元璹去說降大唐的雁門守將。
鄭元璹最後一次前往突厥返回後,跟李世民說:「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又其牙內炊飯,化而為血。徵祥如此,不出三年,必當覆滅。」
單看後面幾句以為又在耍迷信,其實我們早說過,貞觀頭兩年突厥跟大唐西北都碰上了秋霜嚴冬。鄭元璹的觀察,實是十分精準。
也就像叱羅跟頡利兩代都信任鄭元璹,李世民也遵從李淵的意志,對鄭元璹毫無懷疑。才結束突厥之行,鄭元璹就趕往隴西,展開對黨項人的宣撫,同時也是對吐谷渾的攻略。
「元璹後累轉左武候大將軍,坐事免。尋起為宜州刺史,復封沛國公。」
鄭元璹一直活到貞觀二十年,比李世民早死約三年。《資治通鑑》更認為,鄭元璹有參加後來李世民征伐遼東的行程。
雖然鄭元璹是如此的重臣,但他在「孝」的方面,為輿論所不齒……其實他爸在貞觀開始二十多年前就死了。這個杯葛多少跟當年鄭譯被攻擊的地方有些類似。
說真的,大概就是李世民把鄭元璹利用得差不多了,然後發動網軍抨擊他吧。
那也不是說真的要把鄭元璹怎樣,就稍微壓個一頭而已。
其實以李世民的「御下」來說,鄭元璹已經算晚年相當平和了。
補充一下,前面的意思是,鄭元璹其實就是一個在大唐跟突厥都有高官或貴族身分的人。我們前不久也才提到「特勒思摩」這個人,他也被大唐封為和順王。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
但鄭元璹在突厥為重臣的身分,對於大唐多數朝臣而言應該是秘密,李淵則是少數知情者。所以才會在叱羅翻臉的情況下,派鄭元璹出使。
如果李淵知道,蕭瑀大概也知道。
但像鄭元璹受叱羅可汗指示去說降劉世讓,被劉世讓噴了一臉屁。
等鄭元璹回唐之後,反而跟李淵說劉世讓是個忠臣……劉世讓不知情的狀況就十分明顯。
重點是,鄭元璹在突厥有多少影響力?
其實我認為,鄭元璹未必有給叱羅可汗下毒,但在「頡利可汗」繼位的部分,肯定出了不少力。
送禮買票,突厥人不見得會,中國人一定懂。
甚至,頡利很可能是一個「不過半」可汗,所以才要加上突利,雙可汗來維繫統治權?
不,不不,是三可汗。包含李淵。
也就是在武德二年(還是三年忘了),大唐升格為可汗部落,原本理論上應該要像突利一樣,接受頡利可汗的指揮。更進一步,在後續成為獨立國。
這樣就更好解釋,突利後來也不想當可汗部落了。
前面推測大唐有納歲貢給突厥,而且可能持續了一兩年,李世民跟李建成其實是去押送貢品,根本不是去打仗的。像這樣的騙局?孫權也是表演過的。
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在進入唐史之前,我對於唐朝人偽造身家的舉動,覺得相當討厭。但走到這邊才發現,不不,不是唐朝人在說謊。
相反的,是唐朝人在「吐實」。
那些前朝讓我看起來怪,然後猜過的事情,一一在唐朝被揭露。
其實這也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影響,很多就只是「政客語言」,即使我們今天也常常聽的。像鄭元璹傳甚至可以讓我更確定,不是「後人改寫」,而是至少成書就寫這樣了。
當然目前還是無從判斷,是唐書寫成這樣,還是唐朝國史寫成這樣。
它沒有《三國志》那種巧妙的暗喻,反而略顯笨拙。
彷彿寫突厥傳的人,根本不知道高祖本紀是如何寫成的那種感覺。
他們很想留下一些真實,只是人們不認為那些真實有什麼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