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的真相是,其實是你自願當了受害者...|《情緒勒索》讀後感

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讀完周慕姿諮商心理師的《情緒勒索》這本書後,讓我對「情緒勒索」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raw-image


起初,我以為情緒勒索是一種單向的操控,覺得只有當他人過度施壓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情緒勒索其實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互動循環,情緒勒索往往是在雙方都有需求缺口的情況下產生,也就是說它甚至需要有「被勒索者」的「默許」才能成立。

因為自己在不自覺中「自願」當了受害者,所以才讓情緒勒索者能輕易地控制你。

來自最親密關係的情緒勒索_原生家庭

書裡提到,情緒勒索最容易出現在親密關係中。因為對方是我們最在意的人,我們更容易被其情緒牽著走,試圖理解他們的情緒、滿足他們的需求。然而,這種自發性的理解與支持,若失去界限,最終可能會變成嚴重失控的_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裡指出,情緒勒索者是透過「自我價值」、「罪惡感」和「安全感」這三個元素來操控他人。這讓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尤其在原生家庭裡的經歷:


由於家裡是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從小,我總覺得自己必須達到非常高的標準,才能有資格得到他們的愛和認可。每當我考第一名或是在校表現優異時,父母就對我露出滿意的笑容,所以童年的我會認為:只要我考第一名就可以讓他們滿意;讓他們滿意,他們就一定會比哥哥更愛我。


這讓我在童年時期,就不自覺地養成了在關係相處中使用「取悅討好」的模式,方方面面總是想辦法做到最好、最完美,生活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讓父母滿意、讓他們有面子,這樣我才能得到他們的寵愛。


那時的我,是個以科科滿分為豪的孩子,哥哥的成績並不好,因此時常被媽媽打。記得當我生平第一次考98分時,我還拿著棍子要媽媽打我兩下,一開始她認為不需要打我,畢竟我只是「第一次失誤」,而且本來就不可能每次都滿分,但年紀還小的我,卻對媽媽不打我這件事有了扭曲的解讀:

她不打我,就是不愛我!

於是我便一直盧她一定要打我,一開始媽媽輕輕打了我2下,但我卻不滿意她輕輕打我,甚至還要求媽媽要用力打我2下才肯罷休。


這個事件到長大還是常被我媽拿來逢人說嘴,「她考98分還要求我打她,真的是很乖~很懂得體恤爸媽的辛苦!」老實說,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這些話沒特別感覺,甚至長大後也能理解,媽媽是因我是個「自我要求高的孩子而感到欣喜」,但看了《情緒勒索》後才發現,在你年幼時期,家長無意的話語,以及沒能理解孩子背後動機的行為,似乎也讓童年的我心中萌生一個錯誤的誤解:

果然沒錯!人就是要這樣卑微才會討人喜愛。

看完《情緒勒索》這本書後我才赫然發現,原來童年的我,對於愛的理解是扭曲的,加上非常重男輕女的成長背景,讓我從小對愛的需求是不滿足的,對於「愛」我很容易感到焦慮,不夠被愛我也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慢慢養成過於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質,甚至不自覺地讓自己_自願當了情緒勒索的受害者。


情緒勒索的控制方式:罪惡感與價值感的操控

書中提到,情緒勒索者的典型方式是將自己的情緒問題推給他人,讓對方感到內疚或自責。但這種沒有情緒界限的相處模式,會讓孩子無法在家裡得到情感支持,進而影響自我價值感的建立。


這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吵架的情景。印象中,每次他們吵到最後,媽媽最愛使出一招:跟爸爸提離婚,有時候媽媽還會歇斯底里的質問我們四個孩子:

「你說!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
「你長得跟爸爸比較像,你跟爸爸好了!我不要你!」

然後我們就像棋子一樣被她無情的分配著,雖然我們時常一邊大哭著說:「我不要這樣!」但已經被憤怒遮住雙眼的媽媽,根本沒辦法停止她那完全失控的行為。


其實這樣的話語對幼小的我造成不少心理壓力,我會恐懼家庭的動盪,我會非常害怕父母吵架,更怕媽媽生氣!並且會時時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討父母開心,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因為這些童年經歷,讓我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無法真實地表達情緒,甚至對自己「有情緒」感到不安,擔心自己一生氣就會變成媽媽那樣....,這種情感上的過度壓抑,也容易讓我將這些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

我不能有情緒!我的情緒都是別人害我的!

害怕「有情緒」的背後其實是自己長期以來,一直選擇忽視自己的內在聲音。《情緒勒索》書中提到,若孩子從小沒辦法辨識這些錯誤的溝通模式,就很容易讓這樣的模式延續到成人,並影響到未來的人際關係。成長過程中,也會過度擔心父母的情緒感受,抑或是會因為無法獲得父母的支持,內心感到空虛自責與愧疚。


身為情緒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複雜心態

《情緒勒索》裡也提到,情緒勒索者最大的特徵是對拒絕的耐受度極低。尤其是每當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忽視或無法被滿足時,他們便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讓對方感到愧疚。尤其在華人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孝順」和「尊重權威」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家庭_就是情緒勒索最常出現的地方。父母的「你應該」成了孩子的行事標準,卻讓孩子無法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選擇。


例如父母也常向我灌輸「不聽話就是不孝」的觀念,甚至在我無法滿足他們期待時,他們會對我這樣說:

「我努力養你長大,結果你就是這樣報答我?我真的是做人失敗啊!」
「早知道你這麼不聽話,當初就把你給....」
「反正該說的就都說了!如果你還是不聽,那你就不要說你是我的女兒...」


聽到這些話語,時常讓我的內心產生極大的罪惡感。彷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需符合父母的期待,如果不順從他們的意,就不配得到他們的疼愛,不配當這個家的孩子。


這種「不得不」的情緒壓抑,讓我在面對困難時,習慣違背自己的心意配合他人,但最後都只能自己在心底不滿和痛苦。抑或是當我勇敢拒絕別人之後,內心又會感到極度不安,甚至害怕自己可能傷害了別人。


《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到,具有以下特徵的人,容易成為情緒勒索的目標:

1.想當好人

2.無法拒絕別人

3.過度自責

4.過於在乎他人感受


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這些正是我被情緒勒索控制的主要原因。而我渴望被愛、渴望擁有歸屬感的念頭,就是我一直被原生家庭勒住的繩子。

當人的內心需求有缺口,就更容易掉入情緒勒索的循環裡。
而孩子,往往是家庭戰爭中最無辜的犧牲者。


擺脫情緒勒索:自我覺察+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感

書中一句話對我觸動很深:「我們應該被尊重、被理解,而非被『應該』的教條所束縛。」這讓我反思身為媽媽、妻子、女兒的多重身份,這些由傳統社會沿襲下來的社會期待,也讓女性在每個角色中,都有著不同的「應該」與「角色期待」。


這些「應該」帶來的壓力,讓我有時感覺自己像是被某種無形的繩索綁住,做出的選擇和行為並不是出於自己真實的心意,而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或許,這樣的順從能夠換來短暫的稱讚,得到外界的認可,但內心卻無比空虛,甚至會感到不快樂。


這本書也讓我逐漸意識到,自己早已經被「我應該」這個概念所綁架,深深地迷失在這些外在的責任與角色要求中,忘了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或許對我來說「孝順」已不是一種愛的表現,而是一種沈重的義務,因為在原生家庭裡,我時常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情緒。而成年子女的盲目順從,其實可能就是原生家庭中,始終擺脫不了情緒勒索的某一個關鍵原因之一。


這本書也提醒我,擺脫情緒勒索,首先需要學會完全接納自己,並相信自己本來就夠好。只有當我真正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並將自己的需求視為重要時,才能擺脫他人的控制,走向更加自由的生活。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啟發。


建立健康的界限與自我解放

隨著對這些情緒勒索模式的了解,我也正在練習如何設立健康的情緒界限。書裡提到:

情緒界限的建立,沒有「應該或不應該」,而是「選擇」。

我們可以在每一個當下與人際互動中,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出於我個人的意願,而非社會的價值觀、也並非來自內心的害怕或恐懼。當我能夠建立自己的情緒界限,並對外宣告,這也代表我願意尊重我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我的感受與需求也是需要被他人尊重的。


經過持續自我覺察的學習與閱讀《情緒勒索》的過程,我體會到情緒勒索不僅是人際關係的枷鎖,更是一種束縛,還有它不是單向的,而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情緒勒索》一書,幫助我看見這種無形壓力的根源,讓我懂得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去建立界限,尊重自我的需求。


現在的我,更懂得尊重自己,也更有力量去面對他人。因為我開始理解,「應該」的壓力並不能讓我變得更好,反而會讓我越來越迷失,也明白愛自己,不應以犧牲為代價。只有當我不再被這些無形的枷鎖所束縛,真正開始為自己而活,我才會感到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當我願意真正理解並尊重自己時,才能給予他人真正的愛與支持。我深信,每個人都應該活出真實的自我,不被「應該」的觀念束縛,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內心,擁抱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情感,這對已經是受害者的我來說雖然不容易,但的確是需要花時間練習的事,願我們都能跳脫這個束縛,活出自己的人生。





內容總結
情緒勒索
5
/5
我是一個十歲的媽媽,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慢慢記錄,從媽媽眼裡看出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以及當媽十年的心得感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動作慢吞吞除了催促他『動作快一點!』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說呢?作者是曾田照子,她被稱為是『養育孩子時,哪些話不該說的專家』,本身育有三個孩子,也出版過很多教育系列的書籍,這本書裡的情境都很生活化,是一本易懂好讀的書,也是一本很推薦新手父母可以收藏的書喔!
在『別對孩子說的44句話』這本書中,會解釋為什麼「不要說」某些話,更會提出「這樣說會更好」的建議。本文整理了七句最常聽到的父母NG對話,以及建議如何改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建立自尊與安全感。
孩子動作慢吞吞除了催促他『動作快一點!』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說呢?作者是曾田照子,她被稱為是『養育孩子時,哪些話不該說的專家』,本身育有三個孩子,也出版過很多教育系列的書籍,這本書裡的情境都很生活化,是一本易懂好讀的書,也是一本很推薦新手父母可以收藏的書喔!
在『別對孩子說的44句話』這本書中,會解釋為什麼「不要說」某些話,更會提出「這樣說會更好」的建議。本文整理了七句最常聽到的父母NG對話,以及建議如何改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建立自尊與安全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不過代價是,我也因此失去「投入」帶來的收穫,亦先預設了個案或家屬是怎麼樣的人,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預設案家的一切都會傷害我,因此我要著裝上陣去應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最近對於情緒勒索一詞特別有感,雖不是最近才認識這名詞的,只是就在近日,個人一天下來感受到三方給的情緒勒索情形就特別感覺有壓力,淚腺開開關關自動不知溼了又乾了幾回? 平時也看了很多有關拒絕情勒的文章和影片,自認學得很透徹也擁有足以對抗情勒的能力,誰知道如果一天遇到三個人都是這樣的,情緒壓力還是得靠淚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一方想要凡事都依自己的方式,卻因此犧牲掉另一方的利益,這種雙方力量的較勁,就是一種「情緒勒索」。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不過代價是,我也因此失去「投入」帶來的收穫,亦先預設了個案或家屬是怎麼樣的人,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預設案家的一切都會傷害我,因此我要著裝上陣去應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最近對於情緒勒索一詞特別有感,雖不是最近才認識這名詞的,只是就在近日,個人一天下來感受到三方給的情緒勒索情形就特別感覺有壓力,淚腺開開關關自動不知溼了又乾了幾回? 平時也看了很多有關拒絕情勒的文章和影片,自認學得很透徹也擁有足以對抗情勒的能力,誰知道如果一天遇到三個人都是這樣的,情緒壓力還是得靠淚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一方想要凡事都依自己的方式,卻因此犧牲掉另一方的利益,這種雙方力量的較勁,就是一種「情緒勒索」。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