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家庭中的情緒勒索與代罪羔羊循環

如何打破家庭中的情緒勒索與代罪羔羊循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之所以難以接受他人改變與成長,除了上一篇提到的三種心態外,另一個角度可以從群體的立場來看。

群體的運作就如同一個天秤,任一邊的物品但凡要改變質量或位置都會讓原本平衡的兩臂失衡,而不管這種改變是好是壞,對群體來說都是一種破壞平衡的威脅;因為這會迫使群體得相應做出調整,改變原本的運作模式;以重新取得平衡。這個過程是不舒服的。

舉例來說,一對關係衝突的夫妻為了能持續維繫這個家庭的完整,但又無法尋得伴侶彼此的相處共識的話,將焦點移至孩童身上便是一種因應策略。

舉凡孩子課業、生活、人際關係、品行等各方面表現都將成為這對夫妻的挑剔目標。且話題重心永遠圍繞在孩子的不足與缺點。對外抱怨孩子多令父母頭疼,對內斥責孩子表現不佳;但談及夫妻間的狀況永遠含糊搪塞,不正面回答。

最後家庭中的孩子便成了這個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父母可以藉著孩子來迴避夫妻的關係問題。唯有持續在精神與行動上寄託於孩子,才能免於面臨關係與家庭破碎的威脅。

因此可以想見當這位「代罪羔羊」的孩童逐漸成長並有能力主張自我意志時,會如何破壞了這個維繫家庭的恆定力量了?所以父母被迫要再次直面夫妻關係的問題,試想這是多麼令人恐懼與焦慮的事情啊?

可以想到的各種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言行便相應而出;為的是要重新找回對這個家的控制感,以免於失控;而孩子若持續地以偏差的方式反映自己的訴求,在父母眼裡就更可以為孩子貼上「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的標籤。於是再次陷入了惡性的循環。

打破循環的方式之一是要對自己家庭的運作模式有所意識,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另外也透過這個意識,學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緒的界線。

可以理解父母的苦,但不必犧牲自己的感受與權益來配合演出。請溫和但堅定的告訴自己「我有我的人生,他們有他們的課題,我愛他們,但不必然有責任承擔他們情緒」。並也以溫和堅定的態度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

你會長大,父母也需要長大對嗎?在其他的群體中亦如是。

#關係界線#

#責任歸屬#

#課題分離#

撰文:許韡礪諮商心理師

avatar-img
許韡礪 諮商心理師 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一個能讓您卸下來自社會的盔甲、回歸純粹自我的心靈空間。 透過專業談話,探索與整理您心理的各式困擾。 讓我們共同聆聽您內在的呼喚,停止自我內耗, 給疲憊、混沌的自己一個安頓身心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諮商並非痛苦或病痛纏身的的專利,但凡想改善生活品質,讓情緒變得快樂的人都可以使用。 很多個案覺得非得自己每個禮拜有發生痛難過的事前來諮商才是有意義的;但我想問的是,難道沒有這些事情作為媒介就不能與使用諮商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覺得自己非得「提供一些什麼?」才可以與別人相
本文探討「跳脫舒適圈」的觀念,質疑其絕對性,指出許多人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危機與困擾。強調人生並無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根據個人的生存信念,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透過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成長的道路有千百種選擇,而不必盲目追隨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我們如何在這份壓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成為一大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允許與內心的平靜,並反思了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所失去的自我。唯有無條件的自愛,方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尋得真正的心靈安適。
諮商並非痛苦或病痛纏身的的專利,但凡想改善生活品質,讓情緒變得快樂的人都可以使用。 很多個案覺得非得自己每個禮拜有發生痛難過的事前來諮商才是有意義的;但我想問的是,難道沒有這些事情作為媒介就不能與使用諮商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覺得自己非得「提供一些什麼?」才可以與別人相
本文探討「跳脫舒適圈」的觀念,質疑其絕對性,指出許多人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危機與困擾。強調人生並無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根據個人的生存信念,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透過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成長的道路有千百種選擇,而不必盲目追隨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我們如何在這份壓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成為一大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允許與內心的平靜,並反思了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所失去的自我。唯有無條件的自愛,方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尋得真正的心靈安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