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的啟發與反思~逃離效率陷阱,活在深層時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讀後感之二

 

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談到安野光雅作畫的《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試著從版面、插圖、色彩、留白…等面向,討論書籍的美感,如何影響讀者閱讀的感受、和小說本身是否相互呼應,以及這樣一本精美的圖書,能否呼喚讀者(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進入數十年前威斯康辛州的世界。

 

 

而這篇文,我想談談重讀舊書,帶給我的啟發和覺察。

 

 

前一篇文有提到,為了帶領孩子從繪本過渡到文字書,這一兩年我開始接觸橋梁書,也從圖書館中,找到一些兒時讀過的東方文學、漢聲叢書…等等。每每翻開書頁,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彷彿窩在我身邊的,是那個戴著大大鏡框,聽著窗外呼嘯而過的海風,幻想自己跟著小羅蘭,在蓊鬱森林中玩耍的小女孩。

 

 

幼時的我,最喜歡跟著羅蘭,一起在森林中進行冒險,那隨著季節,不斷變化風貌的森林,在樹樁上跳躍嬉戲,在閣樓中用各式各樣的南瓜玩辦家家酒,一年四季,都有著不同的玩法。即便是被大雪覆蓋,不能出門的日子,一家人窩在暖爐前,聽著爸爸的小提琴聲,吃著媽媽親手做的糕點,緩緩入眠,那種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時光,令我嚮往不已。

 

 

時隔三十多年,再讀《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的新譯本,喜愛的心依舊。只不過,從一個小女孩,轉變成母親的我,在觀看這本書時,隱約地察覺出當時內心的某種匱乏,還有想要逃離現實的渴望。

 

 

此外,如今有了更多生活歷練,在看這個故事時,讀到一些兒時不曾看懂的東西。羅蘭一家人的生活,看似讓人欣羨。其實處在開墾時期的他們,面對的是捉摸不定的大自然,所有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得靠他們的雙手來打造。面對如此貧瘠困苦的生活,他們卻依舊笑容滿面,樂天和敬天。

 

 

在那個凡事都得自己動手,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家事和農忙,人們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一天煩惱一天的事情,該耕作就耕作、該打穀就打穀、該休耕就休耕、該歡樂就歡樂。就因為接受了自己的侷限,反而可以更專注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而現代的我們,使用著好多好多號稱便利的工具,舉凡打掃、烹飪、購物、書寫…,都能找到神奇的機器或人幫你代勞,我們「看似」省下了時間,那...我們省下的時間,又拿去做什麼了?

 

 

就以「烹飪」一事來說好了,身為料理苦手的我,最近因為家中老人家身體微恙,擔負起張羅食物的任務。某個假日,實在不想在便當店和外送平台上打轉,就決定要煮一道看似簡易的焗烤蔬菜。

 

 

兩個孩子聽了,直嚷著要幫忙,結果從帶孩子們去超市採買,回家清洗食材、切蔬菜、蒸馬鈴薯和紅蘿蔔、把食物搗成泥、放進烤盤、撒上起司粉,所有的工序加起來,幾乎花去了兩小時的時間。我們才吃到一盤略略生硬的焗烤蔬菜(因為我紅蘿蔔切太大塊,中心沒熟)。

 

 

在清洗碗盤時,我的腦中有兩種聲音在打架,一是:「好浪費時間哦,兩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還沒煮熟,還不如點餐叫外送。」另外還有一個聲音是:「烤箱傳出來的起司香味好濃郁。原來起司條是先融化再變色啊。」兩個孩子則是一致認為壓馬鈴薯泥很好玩,弄完馬鈴薯泥,又跑去壓自己的黏土團了。

 

 

在《大森林裡的小木屋》中,你可以讀到超多有關於烹飪的章節,不管是<下雪了>中的奶油、<糖雪>中的楓糖、<奇妙的機器>中的玉米仁,羅蘭都用一種非常鉅細靡遺的手法在寫作。

 

小時候在讀這些情節時,總覺得,「煩耶!我不想看做菜的事情,趕快寫一些調皮搗蛋,遇到大熊的冒險啊!」但如今懂得,那些料理的工具和步驟,就是母親和女孩們的日常。

 

 

而這些日常,是非常中性的,沒有那種在網路社群中看到的「今天周末,我特別早起,幫孩子們烤了一個蛋糕」的天使光環。也沒有另一種「為何我上班那麼辛苦,當全職婦女還要弄吃的,搞得自己像女傭...」的負面情緒。

 

 

因為沒有別的選項,想要吃到奶油,就得自己做;想要儲存燻肉過冬,就得動手製作燻肉架,當時的人們,反而沒什麼雜念,沒有那種「為何我必須要這樣...」、「為什麼這件事情不是別人來做...」,那些內耗的想法,這一點是我相當需要學習和訓練的。

 

 

全心全意的過好每一天,全心全意地忙活、也全心全意地享受汗水過後的狂歡、饗宴和舞會。這是小小羅蘭的故事,可以帶給我們的禮物。

 

 

書名:大森林裡的小木屋

作者:羅蘭.英格斯.懷德 

出版社:小樹文化

譯者: 聞翊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砂的雲端世界
1會員
13內容數
我來自台灣南部的海邊小鎮,一個鎮日吹著海風的地方。 喜歡午後陽光灑落在地板上的印記, 喜歡翻閱書頁時的觸感, 喜歡顏料落在畫布上的反擊。 透過這個空間,紀錄自己在閱讀、教學、創作、育兒中的所思所想。
海砂的雲端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2/09
《加法斷捨離》書評:透過100天斷捨離實驗,重新審視物品與生活的關係。文章探討作者如何透過每日捨棄一件物品的過程,找回生活中的最小值,並體會到器皿、調味料等物品的價值與意義,並推薦讀者反思自身與物品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2/09
《加法斷捨離》書評:透過100天斷捨離實驗,重新審視物品與生活的關係。文章探討作者如何透過每日捨棄一件物品的過程,找回生活中的最小值,並體會到器皿、調味料等物品的價值與意義,並推薦讀者反思自身與物品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1/05
這篇文章是關於《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的書評,作者分享閱讀此書的心得,並重點整理了書中關於建立快樂化學物質新習慣的方法,例如慶祝小勝利、把任務分解、開懷大笑、換個運動方式、建立代理人機制等,並分享了自身應用這些方法的經驗。文章也點出了書中關於血清素的討論,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獲得肯定的複雜性。
Thumbnail
2025/01/05
這篇文章是關於《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的書評,作者分享閱讀此書的心得,並重點整理了書中關於建立快樂化學物質新習慣的方法,例如慶祝小勝利、把任務分解、開懷大笑、換個運動方式、建立代理人機制等,並分享了自身應用這些方法的經驗。文章也點出了書中關於血清素的討論,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獲得肯定的複雜性。
Thumbnail
2025/01/05
本文探討《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說明快樂的化學物質(多巴胺、腦內啡、血清素、催產素)會代謝,快樂無法永恆。文中並解釋為何人會有悲傷、害怕、嫉妒等負面情緒,以及如何應對「多巴胺失望」、「腦內啡失望」、「催產素失望」、「血清素失望」等情況,並預告後續文章將分享重塑大腦快樂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1/05
本文探討《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說明快樂的化學物質(多巴胺、腦內啡、血清素、催產素)會代謝,快樂無法永恆。文中並解釋為何人會有悲傷、害怕、嫉妒等負面情緒,以及如何應對「多巴胺失望」、「腦內啡失望」、「催產素失望」、「血清素失望」等情況,並預告後續文章將分享重塑大腦快樂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在產後的獨自出門中,母親感受到對生活的困惑與對幸福的再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她對育兒時光的懷念、對家庭主婦角色的重新認識,以及如何在繁瑣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與幸福。她相信,努力付出的每一刻都將成為將來最值得珍惜的回憶。
Thumbnail
在產後的獨自出門中,母親感受到對生活的困惑與對幸福的再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她對育兒時光的懷念、對家庭主婦角色的重新認識,以及如何在繁瑣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與幸福。她相信,努力付出的每一刻都將成為將來最值得珍惜的回憶。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重讀《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後的感受,探討了時隔多年再看書籍的不同視角以及生活的感悟。從小女孩逐漸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書中的故事勾起了對童年和家庭的懷念,同時也引發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思考,讓人重新審視每一天的忙碌與當下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重讀《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後的感受,探討了時隔多年再看書籍的不同視角以及生活的感悟。從小女孩逐漸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書中的故事勾起了對童年和家庭的懷念,同時也引發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思考,讓人重新審視每一天的忙碌與當下的價值。
Thumbnail
 「藍色小屋」是我近日讀到很美又很溫暖的書。這本書在網路上推薦文也不少,譯者是:柯倩華老師。再次印證從譯者挑繪本絕對錯不了!故事大意是小女孩每年都會隨著家人回到童年生長的地方渡假,這是一個關於家、童年、回憶、
Thumbnail
 「藍色小屋」是我近日讀到很美又很溫暖的書。這本書在網路上推薦文也不少,譯者是:柯倩華老師。再次印證從譯者挑繪本絕對錯不了!故事大意是小女孩每年都會隨著家人回到童年生長的地方渡假,這是一個關於家、童年、回憶、
Thumbnail
我想 至少現在的生活 就是我想過的生活吧! 但在這之前確實已經歷過一些煎熬期 有點像階段性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畢竟人生的四季仍不斷持續進行著…… 女兒終於在幼兒園比較適應了 早晨接送回來後 做完例行家事就是我最喜歡的時光 聽著音樂 配合窗外陽光秋高氣爽的天氣 安靜禱告默想 做完簡
Thumbnail
我想 至少現在的生活 就是我想過的生活吧! 但在這之前確實已經歷過一些煎熬期 有點像階段性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畢竟人生的四季仍不斷持續進行著…… 女兒終於在幼兒園比較適應了 早晨接送回來後 做完例行家事就是我最喜歡的時光 聽著音樂 配合窗外陽光秋高氣爽的天氣 安靜禱告默想 做完簡
Thumbnail
我們都曾是書中小女孩,帶著別人的期望及自己的要求一路走向未來,當自己真實地走過成長歲月時,才知人生路箇中甘苦,只有自己走一遭,才能真切體會其中深意。完全可以理解書中所言:「意想不到的悲傷,意想不到的喜悅,人生是一座充滿意想不到的森林,而你正邁步走向森林深處。」
Thumbnail
我們都曾是書中小女孩,帶著別人的期望及自己的要求一路走向未來,當自己真實地走過成長歲月時,才知人生路箇中甘苦,只有自己走一遭,才能真切體會其中深意。完全可以理解書中所言:「意想不到的悲傷,意想不到的喜悅,人生是一座充滿意想不到的森林,而你正邁步走向森林深處。」
Thumbnail
最近想對7歲的兒子多點用心,卻常常對不到頻率。不經意翻閱這本書,一入眼看到的故事是作者寫他兒子跟女兒在看電影,女兒因電影情節感動而哭,兒子卻不知如何因應妹妹的哭泣而罵了妹,作者第一時間先拉出兩個孩子空間上的距離,並不急著馬上處理,而是巧妙運用時間間隔,讓每個家人心靈先沉澱,待大家都靜下來後,才能
Thumbnail
最近想對7歲的兒子多點用心,卻常常對不到頻率。不經意翻閱這本書,一入眼看到的故事是作者寫他兒子跟女兒在看電影,女兒因電影情節感動而哭,兒子卻不知如何因應妹妹的哭泣而罵了妹,作者第一時間先拉出兩個孩子空間上的距離,並不急著馬上處理,而是巧妙運用時間間隔,讓每個家人心靈先沉澱,待大家都靜下來後,才能
Thumbnail
其實 最怕讀這種讓人大笑又大哭的小說... 書中處處散發著山居生活的美好 比對教會虛偽的諷刺 美國早期的官僚主義 就算是小朋友看到書中文字 也能漸漸感受其中的寓意 原住民寓教育於生活的方式 應該也讓不少小朋友羨慕不已吧! 書中原住民智慧點出: “活死人”看不見生活中的美 只能一再發現事物的醜惡 與其
Thumbnail
其實 最怕讀這種讓人大笑又大哭的小說... 書中處處散發著山居生活的美好 比對教會虛偽的諷刺 美國早期的官僚主義 就算是小朋友看到書中文字 也能漸漸感受其中的寓意 原住民寓教育於生活的方式 應該也讓不少小朋友羨慕不已吧! 書中原住民智慧點出: “活死人”看不見生活中的美 只能一再發現事物的醜惡 與其
Thumbnail
有一種作品是你看過之後覺得沒有留下什麼,但其實早已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時不時地想起它,然後去回味當初觀賞時的那種感覺,然而想了想好像也無法明言當初究竟看了些什麼,好奇之下又去點開來看了一遍,記憶的川流瞬間衝擊而來,帶出的靜謐與安逸,雲淡風輕毫無痕跡的感受原來就是有關這個作品的最深印象。
Thumbnail
有一種作品是你看過之後覺得沒有留下什麼,但其實早已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時不時地想起它,然後去回味當初觀賞時的那種感覺,然而想了想好像也無法明言當初究竟看了些什麼,好奇之下又去點開來看了一遍,記憶的川流瞬間衝擊而來,帶出的靜謐與安逸,雲淡風輕毫無痕跡的感受原來就是有關這個作品的最深印象。
Thumbnail
小時候,如果有大人告訴我;「等妳長大之後再回頭看,一切都會變得不同。」,那我肯定會在心裡翻白眼,暗自批評大人的善變和無法從一而終的毛病。 但變成大人之後的我似乎能夠明白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涵義,就如同閱讀小雪這本書時的年齡不同,會得到不同的感受一般,似乎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立場不同,看事情的角度自然會改變
Thumbnail
小時候,如果有大人告訴我;「等妳長大之後再回頭看,一切都會變得不同。」,那我肯定會在心裡翻白眼,暗自批評大人的善變和無法從一而終的毛病。 但變成大人之後的我似乎能夠明白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涵義,就如同閱讀小雪這本書時的年齡不同,會得到不同的感受一般,似乎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立場不同,看事情的角度自然會改變
Thumbnail
從2007年第一本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開始,Bubu老師的親職教育書就是我最重要的媽媽參考書,隨著孩子成長,我也從90%媽媽漸漸恢復回我自己,試圖在各個身份間優雅轉換,平衡生活,找出適合自己步調的方式,2012年拜讀過的這本書-我想學會生活,由於是讀書會五月共讀書,再度重新閱讀,重新思考。
Thumbnail
從2007年第一本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開始,Bubu老師的親職教育書就是我最重要的媽媽參考書,隨著孩子成長,我也從90%媽媽漸漸恢復回我自己,試圖在各個身份間優雅轉換,平衡生活,找出適合自己步調的方式,2012年拜讀過的這本書-我想學會生活,由於是讀書會五月共讀書,再度重新閱讀,重新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