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碩士班推甄陸續放榜,我也陸續看到自己的學員有的正取,有的備取,甚至有的直接沒有在榜上。
就我的觀察,通常會上榜的學員基本上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自己的所學有一套說法,也就是知道自己的領域在學什麼。比如說,想考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所,即便面對大家的「未來就業質疑」,仍會說出自己學的是「看事情的角度」、「蒐集資料的方法」,或是哪些科目其實很「實用」等等。姑且不論這樣的想法對或錯,或者,再說確切點,不一定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接受,但至少他願意對自己的所學負責,甚至找到該領域的社會定位。
反觀,有些報考熱門領域的學員,比如電子、IC設計、AI等相關研究所,問他為什麼念,但說來說去,也只能說這個出路比較好。通常這樣的學員,上榜率基本上都不高。我也曾試圖從學員身上找到他對該領域的一絲熱情。可惜,大三、大四了,基本上已定型,可塑性不大,只能就學員目前的情況給出最適合的書審撰寫建議策略。
念研究所基本上已經算是半個出社會的人了。雖然還是多了層學校的保護傘,但這層保護傘絕對比以往任何一個學制還要來得薄。進去研究所,已經不是只有學習,而是要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