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校影片之雜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今天刷到這個影片,讓我想到以前在日本生活,因有一段時間在日本小學兼任過中日輔導翻譯時,曾經協助過一名約小學高年級學齡的女孩適應日本學校的生活。

女孩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中國人。因為從出生開始的往後十年間,都是在上海生活受教育。當時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用中文,因此日語溝通能力有限外,女孩也跟我分享中日學習方式的不同。對她來說,返回日本生活是家庭協議出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一開始的她不願意用積極的態度面對轉學。這個年紀的孩子已開始有自己的朋友,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轉換女孩的生活圈,無疑是一大挑戰。聽她分享,上海都市的學校生活競爭緊湊,只要遇到下雨天的體育課,拿來上正課是家常便飯,借用音樂課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在乎的是,課業學習是否有漏拍?學習成績如何?

因此,她轉學來到日本小學上課時,心中也跟著抱怨起來,為什麼要花那麼時間練習運動會團體項目?心中想著,她不參加也不會怎樣。但一次,她因跟著練習接力賽跑跌倒時,班上同學們竟跑來幫她加油,鼓勵她站起來繼續前進。還有幾個同學們竟願意主動課後花時間教她陪練其他團體活動。這些對她來說,在她的內心是有衝擊的。當她看到同學們這樣對她,一開始也只好跟著練習,但漸漸地她的心態改變了!女孩告訴我,雖然練習有時很累,但女孩內心因為同學們互相支持著,才能跟著前進。我相信這對女孩心情轉折和獲得,一定也成為了另一種養份。

不談特定的菁英主義教育路線,日本自幼兒教育開始,確實看重的就是生活常規和自理能力的訓練,接著就是團結合作的認同感。延續連接著小學生活,除了課業知識學習外,十分重視小學生的體能訓練及從各項活動所磨練學習的心智操練。

試想如果在台灣小學發生影片的情景,台灣的小學生會如何反應?因為實際在教育現場看過,不免連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會有,孩子試過二次仍舊無法成功時,老師會叫學生在旁休息吧?如果是競賽活動,同隊的孩子會不會責怪他拖累其他隊友?老師是否有認同意識到,這是一次機會教育呢?或也有可能有家長反應,為什麼逼孩子一直做他不喜歡的事?

每一次經驗,都是學習。只是我們常常不夠時間來等待。

大家都知道唯有不斷練習,才能邁向成功之路。但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總是盡所能的照顧,盡力幫助他們舖平道路上的石頭,怕他們跌倒。但我們也同時知道,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著剝奪他們練習的機會。學校期中考剛結束不久,不管成績如何,家長和孩子也許多少仍會被分數捆綁。

最可貴的是,如果孩子在任何學習機會中,能自發性一次又一次練習,引發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自己克服障礙,產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生出信心。只是我們常常等不及給孩子足夠的機會練習,或相信他們辦得到。孩子因有了旁邊家人朋友的肯定和支持,而有了力量。想想,支持和鼓勵的力量,真的是威力強大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晨星的沙龍
1會員
11內容數
親子教養,這裡是我整理想法、去除雜質、種植未來的花園。 喜歡閱讀、旅行、交流學習。
晨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9
本文探討在當今教育背景下,父母如何平衡傳統的教養方式與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期望。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父母面臨著教導孩子基本原則的同時,也要容忍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並正視孩子的叛逆行為,或許是促進親子關係與孩子思考能力發展的關鍵。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對於父母的建議,幫助他們在教養過程中實現更好的平衡。
2024/12/09
本文探討在當今教育背景下,父母如何平衡傳統的教養方式與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期望。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父母面臨著教導孩子基本原則的同時,也要容忍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並正視孩子的叛逆行為,或許是促進親子關係與孩子思考能力發展的關鍵。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對於父母的建議,幫助他們在教養過程中實現更好的平衡。
2024/12/03
孩子面臨人際關係、課業壓力及網路影響等多方面的挑戰,這些常讓他們感到迷惘與焦慮。作為父母,同理孩子的困境並建立良好的溝通是重要的。本文探討如何幫助青春期孩子認識自我責任,並一起學習在網路中成長。面對挑戰,父母應以包容的態度,引導孩子尋找解決之道,而非單單施壓學業。親子之間的共同探索將是成長的關鍵。
2024/12/03
孩子面臨人際關係、課業壓力及網路影響等多方面的挑戰,這些常讓他們感到迷惘與焦慮。作為父母,同理孩子的困境並建立良好的溝通是重要的。本文探討如何幫助青春期孩子認識自我責任,並一起學習在網路中成長。面對挑戰,父母應以包容的態度,引導孩子尋找解決之道,而非單單施壓學業。親子之間的共同探索將是成長的關鍵。
2024/11/22
回顧過往我和小蓋的親子關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想說什麼可以直接說,母子之間的感情也很緊密。但隨著他進入青春期,我發現不再適合這樣的方式,策略要跟著調整。有時想要說什麼事,或只是表達對一件事的觀點時,都要先想一下要如何說。青春期是自尊心極強的一個時期,有時只是一個問題,或是不同的用字遺詞,都有可能讓這時
2024/11/22
回顧過往我和小蓋的親子關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想說什麼可以直接說,母子之間的感情也很緊密。但隨著他進入青春期,我發現不再適合這樣的方式,策略要跟著調整。有時想要說什麼事,或只是表達對一件事的觀點時,都要先想一下要如何說。青春期是自尊心極強的一個時期,有時只是一個問題,或是不同的用字遺詞,都有可能讓這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剛升入國一的虎哥和虎妹正在努力適應新的學校生活和學習模式。文章分享了他們適應國中課業的體驗、同學間的互動及家庭的支持。作為一位平凡的媽媽,雖然面對許多挑戰,卻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與連結。通過默默地母愛支持,孩子與母親一起成長穿越適應的困難。
Thumbnail
剛升入國一的虎哥和虎妹正在努力適應新的學校生活和學習模式。文章分享了他們適應國中課業的體驗、同學間的互動及家庭的支持。作為一位平凡的媽媽,雖然面對許多挑戰,卻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與連結。通過默默地母愛支持,孩子與母親一起成長穿越適應的困難。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中日混血女孩在轉學到日本小學後的適應過程及心路歷程。透過與同學們的互動,女孩逐漸克服了最初對團體活動的不情願,體會到支持與合作的力量。文章探討了日本教育體系對於孩子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重視,以及在臺灣或其他地方可能會遇到的不同情況。最終強調支持和鼓勵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中日混血女孩在轉學到日本小學後的適應過程及心路歷程。透過與同學們的互動,女孩逐漸克服了最初對團體活動的不情願,體會到支持與合作的力量。文章探討了日本教育體系對於孩子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重視,以及在臺灣或其他地方可能會遇到的不同情況。最終強調支持和鼓勵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小學生路路在友誼與自我認同中的掙扎與成長。路路在學校面對同學的取笑與個人喜好之間的衝突。在這個過程中,探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友誼和自我價值的理解。母親也提醒明白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成長需求,確保孩子們能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與安心的環境,尤其是在他們面對社會壓力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小學生路路在友誼與自我認同中的掙扎與成長。路路在學校面對同學的取笑與個人喜好之間的衝突。在這個過程中,探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友誼和自我價值的理解。母親也提醒明白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成長需求,確保孩子們能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與安心的環境,尤其是在他們面對社會壓力時。
Thumbnail
走入群體也同時走進世俗 大兒子開始上學了,學校位置走路距離大約十五分鐘,通常我們會開車送他去學校。這是他兩歲多的弟弟要求的,他很羡慕揹書包上學去的哥哥,他非要自己送哥哥到校門口不可。 不用幾天時間,孩子回來就說認識幾個黑頭髮的同校同學,有兩個還是同班的。我問他,你們幾個課間活動聚在一起;都說英語
Thumbnail
走入群體也同時走進世俗 大兒子開始上學了,學校位置走路距離大約十五分鐘,通常我們會開車送他去學校。這是他兩歲多的弟弟要求的,他很羡慕揹書包上學去的哥哥,他非要自己送哥哥到校門口不可。 不用幾天時間,孩子回來就說認識幾個黑頭髮的同校同學,有兩個還是同班的。我問他,你們幾個課間活動聚在一起;都說英語
Thumbnail
不管是在課程的想法,和整個組課的邏輯安排 或是和小學伴以及平時一起共學的夥伴們討論得不亦樂乎 當然偶爾還是有激辯的熱鬧,但他們開始習慣:討論就是會有火花碰撞
Thumbnail
不管是在課程的想法,和整個組課的邏輯安排 或是和小學伴以及平時一起共學的夥伴們討論得不亦樂乎 當然偶爾還是有激辯的熱鬧,但他們開始習慣:討論就是會有火花碰撞
Thumbnail
兩姐妹自從搬到國外居住之後,其實一直適應得蠻好,我不敢說是無痛接軌,但至少適應轉換的陣痛期不是太長,兩個女孩也頗自得其樂的在異鄉生活。 而我鬆了一大口氣。
Thumbnail
兩姐妹自從搬到國外居住之後,其實一直適應得蠻好,我不敢說是無痛接軌,但至少適應轉換的陣痛期不是太長,兩個女孩也頗自得其樂的在異鄉生活。 而我鬆了一大口氣。
Thumbnail
「城市中的資源不平均,也讓我們產生了新的學習想法。」 「孩子開始踏上自學之路前一直都有接觸相關資訊,而與女兒們的溝通使我們更加緊密。」 「一個人的基本,就是獨立自主。」這是詣琦與太太的一體共識。 「其實不論家長或是孩子都會產生焦慮,但溝通即為解決焦慮的方法,陪伴彼此一同面對焦慮怪獸。」 來賓介紹
Thumbnail
「城市中的資源不平均,也讓我們產生了新的學習想法。」 「孩子開始踏上自學之路前一直都有接觸相關資訊,而與女兒們的溝通使我們更加緊密。」 「一個人的基本,就是獨立自主。」這是詣琦與太太的一體共識。 「其實不論家長或是孩子都會產生焦慮,但溝通即為解決焦慮的方法,陪伴彼此一同面對焦慮怪獸。」 來賓介紹
Thumbnail
努力成為人緣好的人,要犧牲了多少的與眾不同及個人特色? 為了要顯得合群,而不敢說出反對的意見,為了要顯得友善,而掩飾真實感受;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成長,也是越活越不像自己的原因。
Thumbnail
努力成為人緣好的人,要犧牲了多少的與眾不同及個人特色? 為了要顯得合群,而不敢說出反對的意見,為了要顯得友善,而掩飾真實感受;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成長,也是越活越不像自己的原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