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這個影片,讓我想到以前在日本生活,因有一段時間在日本小學兼任過中日輔導翻譯時,曾經協助過一名約小學高年級學齡的女孩適應日本學校的生活。
女孩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中國人。因為從出生開始的往後十年間,都是在上海生活受教育。當時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用中文,因此日語溝通能力有限外,女孩也跟我分享中日學習方式的不同。對她來說,返回日本生活是家庭協議出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一開始的她不願意用積極的態度面對轉學。這個年紀的孩子已開始有自己的朋友,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轉換女孩的生活圈,無疑是一大挑戰。聽她分享,上海都市的學校生活競爭緊湊,只要遇到下雨天的體育課,拿來上正課是家常便飯,借用音樂課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在乎的是,課業學習是否有漏拍?學習成績如何?
因此,她轉學來到日本小學上課時,心中也跟著抱怨起來,為什麼要花那麼時間練習運動會團體項目?心中想著,她不參加也不會怎樣。但一次,她因跟著練習接力賽跑跌倒時,班上同學們竟跑來幫她加油,鼓勵她站起來繼續前進。還有幾個同學們竟願意主動課後花時間教她陪練其他團體活動。這些對她來說,在她的內心是有衝擊的。當她看到同學們這樣對她,一開始也只好跟著練習,但漸漸地她的心態改變了!女孩告訴我,雖然練習有時很累,但女孩內心因為同學們互相支持著,才能跟著前進。我相信這對女孩心情轉折和獲得,一定也成為了另一種養份。
不談特定的菁英主義教育路線,日本自幼兒教育開始,確實看重的就是生活常規和自理能力的訓練,接著就是團結合作的認同感。延續連接著小學生活,除了課業知識學習外,十分重視小學生的體能訓練及從各項活動所磨練學習的心智操練。
試想如果在台灣小學發生影片的情景,台灣的小學生會如何反應?因為實際在教育現場看過,不免連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會有,孩子試過二次仍舊無法成功時,老師會叫學生在旁休息吧?如果是競賽活動,同隊的孩子會不會責怪他拖累其他隊友?老師是否有認同意識到,這是一次機會教育呢?或也有可能有家長反應,為什麼逼孩子一直做他不喜歡的事?
每一次經驗,都是學習。只是我們常常不夠時間來等待。
大家都知道唯有不斷練習,才能邁向成功之路。但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總是盡所能的照顧,盡力幫助他們舖平道路上的石頭,怕他們跌倒。但我們也同時知道,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著剝奪他們練習的機會。學校期中考剛結束不久,不管成績如何,家長和孩子也許多少仍會被分數捆綁。
最可貴的是,如果孩子在任何學習機會中,能自發性一次又一次練習,引發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自己克服障礙,產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生出信心。只是我們常常等不及給孩子足夠的機會練習,或相信他們辦得到。孩子因有了旁邊家人朋友的肯定和支持,而有了力量。想想,支持和鼓勵的力量,真的是威力強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