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才?還是瘋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去機構幫住民上課有好幾週,這些住民本是因為曾有精神疾患到醫院就診,但已恢復到可以回歸社會的程度,只不過還需要學習適應,因此住在機構的最大目標就是讓他們可以完全回到社會上獨立生活。

      幾次互動下來,所長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自然,不像一開始要非常專注做好表情控制,深怕一個不小心,露出了任何不適當的表情,讓他們產生誤解。畢竟所長真的不太了解這群住民,雖說要平常心看待,但是平常心的標準到底什麼,卻又說不準,與其自以為是,還不如謹慎一些比較好。

      所長知道這樣是一種差別待遇,是啊!沒錯,是差別待遇,而且差別之所以出現,源自於不了解,因不了解所產生的恐懼,還有就是曾經看過的相關報導,以及受到許多以訛傳訛故事影響,所形成的主觀看法。所長當然知道這不是他們真實的狀況,但是主觀已然形成,也就不必為自己強辯。

      然而這段經歷引發了所長的好奇心,究竟在精神疾患者的想法,和所謂的「正常人」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同?為什麼有些人的精神會「生病」?真的都是因為創傷、童年經驗、家庭教養等各種因素造成的嗎?所謂的「正常人」和「精神病患」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於是,所長借了這本書看,書名就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作者是高銘。

raw-image

      作者本身就很特別,他沒有醫學背景,但是他關注對哲學、心理學、歷史……很多領域都有興趣。書上所寫的作者簡介這樣寫著:「他喜歡問為什麼,但不是哲學家;他喜歡探究心理,但不是心理學家;他喜歡追問世界本源,但不是歷史學家;他喜歡動物,但從不去動物園;他是個探險家,但不怎麼去旅遊。」

      很有趣但也很模糊的個人簡介,而這本書的成形與作者當時的興趣有關。當時他的興趣是找精神病人做訪談,這本書就是訪談的內容。所長猜想,有這麼特別興趣的人,大概也在想法上有很多獨特見解吧!?

      這本書集結了五十多篇訪談紀錄。閱讀這本書,所長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最山又是山的歷程。蛤?這是看書?還是悟道?就是看書,沒有誤導,因為看完之後所長還是傻白甜,哈哈~

      開始閱讀的時候,受到這是對精神病人所做的訪談記錄的影響,所以主觀的想法是,會不會看到一大堆受傷心靈的故事,然後大演著「心靈捕手」的情節。結果從第一篇開始到最後這些幾乎都沒有。

      書中每一篇訪談的開頭幾乎都是從「您好!」開始,接著作者就把他們的對話,平鋪直敘地寫出來。對話中,幾乎看不到作者的情緒,就是一段又一段的對話,很像是看對談紀錄的逐字稿。只有在文章的前中後插入作者少少的觀察,還有他短短的看法。真的是一本訪談記錄,連調味料都很少。

      但是隨著一篇一篇地看下去,所長開始懷疑這是在寫科幻故事嗎?什麼量子力學、平行時空、多元宇宙通通都出現了,讓人越看越迷糊,這是在看科幻短篇小說集嗎?這些概念都是那些「病人」所提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論述邏輯嚴謹,有些知識還非常深奧,所長根本看不懂。這時候深深覺得這是一本科幻小說。

      又繼續往下看,高深的學問不斷出現,每一個病人提出的論點既合理又完整,看著看著所長突然有個念頭:「這些受訪者是因為太過聰明,所以才會發病嗎?好家在自己看不懂那些高深的學問,這表示自己沒那麼聰明,無緣進入他們的世界。」

      當快把書看完時,所長看到裡面有一段內容,勾出了自己小時候的幻想記憶,看到那段訪談,所長心想自己小時候也有類似的想法,只是後來就忘了,也沒再更深入去想,當然啦自己也沒有高智商可以邏輯完整地表達出來。這時候又覺得這真的是一本單純的訪談記錄。

      古人說:「一種米養百樣人」這句話從這本書裡完整地體現出來。不只是百樣人吧,而是千樣萬樣人,只是有些人的樣貌讓更為獨特一些,獨特到讓不夠獨特的人不知該如何面對他們。簡單來說,就是角度問題。這是書中的一篇訪談,裡面有這樣一段對話:

raw-image

      她:「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本身就有的問題的,但是沒人發現。」

      我:「還得舉例。」

      她笑了一下:「你留意過超市那種牛肉乾或者防腐包裝的香腸嗎?還有外面賣的那種很辣的鴨脖子什麼的。」

      我:「見過,那個怎麼不正常?」

      她:「有一次我在超市買東西,一個小男孩站在貨架前很驚恐看著牛肉乾。我覺得他表情很好玩,上去問是不是饞了?那個孩子說牛很勇敢。我好奇,問他怎麼知道牛很勇敢?他指著貨架上的大包裝牛肉乾說:你看啊,那個牛舉著自己的肉告訴大家這個好吃,我當是就忍不住笑了,還真的是那樣。」

      看到這裡,所長忍不住大笑,這段話很有畫面,一頭牛高舉著著自己的肉,大聲宣告說自己的肉好吃。但是大人的角度不覺得奇怪,小孩的角度卻看到矛盾之處。如果這個小孩這樣告訴大人,請問大家會怎麼回答呢?

      看完書之後,所長還是那個順從社會價值的所長,但是在順從之外,又多了一點不同,面對不同的想法與看法的時候,換換姿勢,也許是拿把椅子站高一點,又或許是彎下腿來蹲低一些,調動姿勢的目的不是認同,只是讓自己的想法轉換高度,用更多不同的高度去看待世界。或許瘋子和天才之間,差別只是所在的位置不同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5會員
334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寧閱療癒工作坊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
Thumbnail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
Thumbnail
一個電玩宅男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自從接了朝露治療社區的課之後,我遇到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人事物,雖然受到了藥癮與慢性病的折磨,再加上多元性別的身份,確實很容易被貼上標籤。 但為什麼要在意這些事情?不都就是人嘛,只要經過相處,大家也都很願意在課堂上學習與聊天,雖然上課大家都很愛聊天就是了😆
Thumbnail
一個電玩宅男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自從接了朝露治療社區的課之後,我遇到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人事物,雖然受到了藥癮與慢性病的折磨,再加上多元性別的身份,確實很容易被貼上標籤。 但為什麼要在意這些事情?不都就是人嘛,只要經過相處,大家也都很願意在課堂上學習與聊天,雖然上課大家都很愛聊天就是了😆
Thumbnail
      去機構幫住民上課有好幾週,這些住民本是因為曾有精神疾患到醫院就診,但已恢復到可以回歸社會的程度,只不過還需要學習適應,因此住在機構的最大目標就是讓他們可以完全回到社會上獨立生活。       幾次互動下來,所長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自然,不像一開始要非常專注做好表情控制,深怕一個不小心,露
Thumbnail
      去機構幫住民上課有好幾週,這些住民本是因為曾有精神疾患到醫院就診,但已恢復到可以回歸社會的程度,只不過還需要學習適應,因此住在機構的最大目標就是讓他們可以完全回到社會上獨立生活。       幾次互動下來,所長和他們的互動越來越自然,不像一開始要非常專注做好表情控制,深怕一個不小心,露
Thumbnail
反覆住院之後,真的能順利適應社會生活嗎? 出院後,為了適應生活,也許會比住院前更痛苦......
Thumbnail
反覆住院之後,真的能順利適應社會生活嗎? 出院後,為了適應生活,也許會比住院前更痛苦......
Thumbnail
三十八、接觸新事物 很神奇的,在我留職停薪這一年,也被選為管委會的一員。而近幾年因爲電動車的興起,社區要安裝電動樁,每次討論都是三個小時起跳,我原本以為自己會很排斥和抗拒,結果出乎意料的我學到很多。 由於我是個門外漢,就聽聽廠商說、再聽聽有需求的住戶說,然後我慢慢聽懂很多專業的術語了。
Thumbnail
三十八、接觸新事物 很神奇的,在我留職停薪這一年,也被選為管委會的一員。而近幾年因爲電動車的興起,社區要安裝電動樁,每次討論都是三個小時起跳,我原本以為自己會很排斥和抗拒,結果出乎意料的我學到很多。 由於我是個門外漢,就聽聽廠商說、再聽聽有需求的住戶說,然後我慢慢聽懂很多專業的術語了。
Thumbnail
從職重個管看「會所服務」,會所服務是一個新的選擇,在社區中溫柔地接住不同狀態的個體。
Thumbnail
從職重個管看「會所服務」,會所服務是一個新的選擇,在社區中溫柔地接住不同狀態的個體。
Thumbnail
教學現場所展現的『學歷』不等於『教學力』!
Thumbnail
教學現場所展現的『學歷』不等於『教學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