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做與他人有關的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有一次,我正在咖啡廳和朋友聊天,突然看到旁邊一個人滿臉焦慮地拿著筆記本,不停地寫寫畫畫。他的桌上堆滿了資料,眼神專注得彷彿這世界上只剩下他一個人。我忍不住湊過去問了一句:「哥們,你在忙什麼呢?」

他抬起頭說:「我在準備提案啊,要做得完美一點,這樣等會兒跟同事開會時,就不用麻煩他們改東改西了。」我笑了笑,說:「可如果你先問問你的同事,他們想要什麼,或許會更快哦。」

這句話讓他愣住了。他仔細想了想,突然說:「對耶!我好像真的沒問過大家的需求,結果每次提案完,他們都會要求改好多地方,我總覺得自己的努力白費了……」

其實,他的問題很普遍。大部分的人習慣先把事情自己做好,等遇到困難才麻煩別人,殊不知這樣的習慣正是導致效率低下、時間浪費的根本原因。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要優先做與他人有關的事,以及這種思維如何幫助我們在事業、財富、關係、健康上快速提升生命的速度。


一、「槓桿+點燃」:績效的最高指標

如果你有聽過 One Muse 的績效理念,你一定知道我們追求的最高指標是**「槓桿+點燃」**。這是什麼意思呢?

1. 槓桿:用別人的資源達成自己的目標

所謂槓桿,就是善用他人的資源、專長、時間,來幫助自己完成目標。比如:

  • 團隊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長,你可以槓桿別人的強項,來補足自己的不足。
  • 朋友或夥伴可能擁有你需要的經驗或人脈,這些都是你可以借力的資源。

2. 點燃:讓別人願意給你槓桿

但重點來了,別人憑什麼願意幫你?答案是——讓他人感受到共識與價值。如果你能讓對方覺得,幫助你不僅是幫忙,也是實現共同目標的機會,那他自然會願意投入。

為什麼要優先做與他人有關的事?

因為槓桿和點燃,必須建立在你跟他人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上。如果你只顧著自己默默努力,卻忽略了與他人協作的機會,那麼你不僅耗費更多時間,還可能錯失大量的資源。


二、習慣「自己來」的根本問題

很多人會說:「我覺得把事情自己做好,比找別人幫忙更快啊!」但這種想法背後,往往藏著幾個心理誤區。

1. 怕麻煩別人

很多人覺得,麻煩別人是一件不好的事。甚至會想:「自己做就好了,萬一麻煩別人,對方不開心怎麼辦?」

2. 想掌控一切

有些人有「控制狂」的傾向,覺得事情交給別人,可能會做得不夠好、不夠快,所以乾脆自己來。

3. 缺乏信任

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但有些人習慣不信任別人,覺得交代出去還要盯著,還不如自己動手。

4. 害怕暴露弱點

有些人不敢請別人幫忙,是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比如請教問題時,會覺得:「這樣是不是顯得我很無能?」

問題的後果

這種「自己來」的習慣,表面看似努力,實際上卻是低效與浪費的根源。因為:

  • 你花了太多時間在自己解決問題,而沒有利用他人的資源。
  • 團隊中的人無法提前介入,導致協同運作出現問題。
  • 最終結果是——所有人都在浪費時間修修補補,績效自然也就上不去。

三、從績效的角度看團隊運營

真正高績效的團隊,絕不是靠一個人苦撐,而是靠所有成員的協同運作。而協同的關鍵,就是先把與他人有關的事處理好

1. 團隊中最重要的是「資訊同步」

如果你習慣自己先做,可能會導致以下情況:

  • 你的做法與團隊目標不一致,後面還要推翻重做。
  • 其他成員無法參與決策,導致執行效率低。

2. 讓別人參與,效率更高

相反的,當你優先處理與他人有關的事情,比如先把目標、分工、需求講清楚,大家就能同時上手。這樣,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整體效率自然會更高


四、如何運用在事業、財富、關係、健康上?

這種「優先處理與他人有關的事」的觀念,其實不只是適用於團隊管理,還能運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 事業

  • 錯誤做法:一個老闆把所有事情都自己扛著,員工反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 正確做法:老闆清楚說明目標,讓員工知道自己的角色,並給予資源支持。

2. 財富

  • 錯誤做法:投資時,自己閉門造車,花很多時間研究,卻忽略了請教專家或尋找合作機會。
  • 正確做法:主動參與投資圈的交流,槓桿專家的知識與經驗,讓決策更快更準。

3. 關係

  • 錯誤做法:在家庭中,覺得「這些事我自己處理就好了」,結果累得半死,另一半還覺得你不溝通。
  • 正確做法:主動與家人分工,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家庭事務,彼此也更有默契。

4. 健康

  • 錯誤做法:自己亂查健康資訊,試圖解決問題,結果事倍功半。
  • 正確做法:找專業的營養師或健身教練,槓桿他們的專業來快速提升健康狀態。

五、如何掌握平衡與時間分配?

但我們也知道,生命中不可能所有的事都靠別人,有些事情還是需要自己完成。那麼,如何在「自己做」和「槓桿別人」之間找到平衡呢?

1. 用「影響範圍」來分配

  • 與他人密切相關的事情,優先處理,比如團隊協作中的分工、目標設定。
  • 對自己有重大影響但他人幫不上忙的事,自己專心完成,比如個人技能提升。

2. 學會放手

如果一件事不是你的強項,就應該交給更專業的人做。比如財務問題可以找會計,技術問題可以找工程師。放手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

3. 設定優先級

每天問自己:「今天哪些事情需要別人參與?如果不先處理,會不會影響整體進度?」這樣可以避免自己陷入細枝末節,耽誤整體節奏。


六、如何在生活中操練?

這種思維需要透過刻意練習才能變成習慣。以下是幾個簡單的操練方法:

1. 每天檢視「與他人有關的事」

每天列出待辦事項,檢查哪些是需要別人參與的,優先處理這些事情。

2. 練習主動溝通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遇到需要合作的事情時,主動溝通需求,不要等到事情做不好再補救。

3. 練習分工與信任

嘗試將一些你不擅長的事分工給別人,並學會相信他們能做好。

4. 定期反思

每週花時間檢討:這一週有沒有浪費時間在自己執著的事上?有沒有忽略與他人協作的重要性?


七、總結

「優先做與他人有關的事」不是讓我們依賴別人,而是教我們學會利用槓桿,讓事情做得更高效、更有成果。當你改變了思維模式,從「自己默默努力」變成「與他人協作共進」,你會發現——生命的速度變快了,成果也變大了!

親愛的讀者,下一次當你面對一件事情時,先問問自己:「這件事需要別人參與嗎?如果需要,該怎麼讓他們更早介入?」當你能優先處理與他人有關的事,你就會感受到,真正的高績效,其實是團隊的力量在發揮,而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啟發,讓我們一起努力,把生命過得又快又好!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故事,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行知合一|沒有拿來操練、驗證過的知識,是無用的

附上 One Muse 的相關社群及預約隨喜體驗的資訊:


One Muse 顯化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和心靈提升感到困惑,或者你的職業發展正處於瓶頸期,那麼《One Muse 顯化法則》將是你突破現狀的最佳指南。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顯化法則的核心原理,更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你從內在信念開始,逐步改善外在結果。

達哥結合多年在企業顧問與心靈教練領域的經驗,深入探討了「念頭」與「能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成功與失敗背後的本質原因。書中所提及的「一念生萬象」理念,幫助你認識到,所有的現實都是由內在信念和念頭所形塑。當你學會正確運用這股力量,所有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特別是在面對職場困境、創業挑戰和人際關係等現實問題時,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動指南。從念頭的調整、思維模式的改變,到行動計劃的落實與優化,你將逐步掌握顯化的技巧,並最終實現你想要的結果。

這不是一本充滿口號的勵志書,而是一部實務性極強的操作手冊。它的每個章節、每個觀點,都是為了解決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而設計。立即購買《One Muse 顯化法則》,讓這本書成為你生活中的實踐工具,幫助你改變現狀、實現目標,成為真正的「人生大師」!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www.pubu.com.tw/ebook/46743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eal Chou|One Muse 賦能集團的沙龍
35會員
114內容數
一套結合六大系統的卡牌,透過牌陣可以還原在你所問的問題下,潛意識投射出來的能量狀態。同時可以藉此擁有全局觀、掌握到挑戰與機會,並得出具體解決問題的下一步。進而可以造命改運~聽起來很玄妙吧,我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是條傳世兩千年的路,讓我們一起慢慢看下去!
2025/04/16
在AI時代,人類如何提升思考力,避免被AI取代?本文介紹「One Muse顯化系統論」,一套能量導向的系統性思維模型,幫助讀者有效與AI溝通,解決問題並創造AI無法提供的解方。透過切入方式、模型交錯、提問力等三個面向,讓讀者學習如何運用系統性思維,提升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2025/04/16
在AI時代,人類如何提升思考力,避免被AI取代?本文介紹「One Muse顯化系統論」,一套能量導向的系統性思維模型,幫助讀者有效與AI溝通,解決問題並創造AI無法提供的解方。透過切入方式、模型交錯、提問力等三個面向,讓讀者學習如何運用系統性思維,提升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2025/04/16
One Muse系統結合東西方哲學智慧,協助使用者突破人生卡點、顯化目標。文章以老子、孔子、佛陀、榮格、蘇格拉底、黑格爾、尼采、Ken Wilber等哲學家的思想為例,闡述One Muse系統背後的哲學思維,並提供具體行動建議,引導讀者反思自身困境,找到解決之道。
2025/04/16
One Muse系統結合東西方哲學智慧,協助使用者突破人生卡點、顯化目標。文章以老子、孔子、佛陀、榮格、蘇格拉底、黑格爾、尼采、Ken Wilber等哲學家的思想為例,闡述One Muse系統背後的哲學思維,並提供具體行動建議,引導讀者反思自身困境,找到解決之道。
2025/04/11
One Muse 賦能圈利用七大AI神器,結合教練制度與顯化行動計畫,協助使用者加速成長、持續突破。文章詳細介紹各AI工具的功能,並突顯賦能圈與傳統課程社群的差異,例如教練陪跑、每週追蹤、AI工具實作、系統化商模等。
Thumbnail
2025/04/11
One Muse 賦能圈利用七大AI神器,結合教練制度與顯化行動計畫,協助使用者加速成長、持續突破。文章詳細介紹各AI工具的功能,並突顯賦能圈與傳統課程社群的差異,例如教練陪跑、每週追蹤、AI工具實作、系統化商模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主管過度付出,犧牲自身健康和情緒,以致團隊運作依賴其個人,忽略團隊成員成長。文章建議主管學習分配責任、設立界線、建立「健康的自愛」習慣,以及善用外部資源,藉此提升團隊效率及自身福祉。
Thumbnail
主管過度付出,犧牲自身健康和情緒,以致團隊運作依賴其個人,忽略團隊成員成長。文章建議主管學習分配責任、設立界線、建立「健康的自愛」習慣,以及善用外部資源,藉此提升團隊效率及自身福祉。
Thumbnail
在職場上,我們常常面臨幫助同事與保護自己時間的矛盾。這篇文章探討了自責的本質,並提供設立界限及接受不完美的建議,以促進個人責任感與工作的高效。瞭解自私並非壞事,學會在無私與自私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提升自己的職場表現及心理健康。
Thumbnail
在職場上,我們常常面臨幫助同事與保護自己時間的矛盾。這篇文章探討了自責的本質,並提供設立界限及接受不完美的建議,以促進個人責任感與工作的高效。瞭解自私並非壞事,學會在無私與自私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提升自己的職場表現及心理健康。
Thumbnail
在職場中,能力與責任的分配常常成為衝突的根源。‘能者多勞’若未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或升遷,可能會導致工作中的不滿與內部矛盾。如何平衡工作中的能力與回報,保持友善的職場環境,是每位管理者與員工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工作者應反思自我價值與工作意義,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也是達到職場成功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在職場中,能力與責任的分配常常成為衝突的根源。‘能者多勞’若未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或升遷,可能會導致工作中的不滿與內部矛盾。如何平衡工作中的能力與回報,保持友善的職場環境,是每位管理者與員工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工作者應反思自我價值與工作意義,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也是達到職場成功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理解與應對職場上的差異 — 「My priority is not your priority?」 每個人的地圖上,重點不一樣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忙著處理一個重要的任務時,發現其他一起參與的團隊似乎沒有那麼用心,拖拖拉拉,讓你覺得他們在扯後腿?
Thumbnail
理解與應對職場上的差異 — 「My priority is not your priority?」 每個人的地圖上,重點不一樣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忙著處理一個重要的任務時,發現其他一起參與的團隊似乎沒有那麼用心,拖拖拉拉,讓你覺得他們在扯後腿?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成功的團隊不僅依賴個人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每位成員具備強烈的敬業精神和投入感。一個團隊若要持續保持高效和競爭力,領導者就必須不斷思考:如何提升員工的工作動力?如何確保員工在每一天都充滿熱情與投入工作?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成功的團隊不僅依賴個人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每位成員具備強烈的敬業精神和投入感。一個團隊若要持續保持高效和競爭力,領導者就必須不斷思考:如何提升員工的工作動力?如何確保員工在每一天都充滿熱情與投入工作?
Thumbnail
在組織中,不少人做了壞事,卻會認為結果與他們無關,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按照上層意思而行,責任不應該由他們承擔。其實這樣想法看起來有點不負責任,但這樣人性的確是存在的。在組織中,下層成員往往認為自己只是上層的工具,他們在執行時不用動腦筋,也不用思考上層決定是否正確,反正他們唯一責任就是將上司囑咐的任務做好
Thumbnail
在組織中,不少人做了壞事,卻會認為結果與他們無關,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按照上層意思而行,責任不應該由他們承擔。其實這樣想法看起來有點不負責任,但這樣人性的確是存在的。在組織中,下層成員往往認為自己只是上層的工具,他們在執行時不用動腦筋,也不用思考上層決定是否正確,反正他們唯一責任就是將上司囑咐的任務做好
Thumbnail
當你在要求部屬或在與外單位開會時,時常會用「我們」應該要如何如何,例如:「我們」應該要開始加強部門間的合作、「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關注公司的營運目標、我覺得「我們」團隊的向心力不足……等等。但你是否覺得,在說出「我們」時,其實內心是希望別人依自己的期望做事?而這個期望通常不包括「我」
Thumbnail
當你在要求部屬或在與外單位開會時,時常會用「我們」應該要如何如何,例如:「我們」應該要開始加強部門間的合作、「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關注公司的營運目標、我覺得「我們」團隊的向心力不足……等等。但你是否覺得,在說出「我們」時,其實內心是希望別人依自己的期望做事?而這個期望通常不包括「我」
Thumbnail
做為領導者有該發揮的功能與影響力,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同樣需要投入時間,這代表你可能必須把你擅長、喜歡的事情交代出去。我們期待員工把所在位置的工作做好,領導者也是一樣。適當地放手,把會的事情丟出去,做好領導者該做的事。
Thumbnail
做為領導者有該發揮的功能與影響力,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同樣需要投入時間,這代表你可能必須把你擅長、喜歡的事情交代出去。我們期待員工把所在位置的工作做好,領導者也是一樣。適當地放手,把會的事情丟出去,做好領導者該做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