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法防禦學|是心靈成長,還是多巴胺上癮?|心靈成長課程的潛在陷阱與自我保護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之前的心靈成長課風波,許多YT界人士紛紛跳出來現身說法,以不同的角度分享參與課程之後的感受。而前天某位YT又再次整理了各種影片、訪談,甚至找出五十年前美國心靈成長課程的資料、心理學博士論文等文獻作為論述佐證,描述此類課程由來已久,並為人詬病之處,一方面對該YT的資料搜尋和彙整能力歎為觀止,一方面也覺得這個議題真的很值得反思。





==以下內容出自該名YT (錫蘭) 的整理影片。

這裡僅討論他講述心靈課程的影片,兩個多小時的長片以及資訊厚度真的值得一看

當然,每個人對於影片內容一定多少有認同或不認同之處,但只要能產生思考,有自己的判斷,我覺得就很有意義。

這篇文章的用意在於,幫助自己反思這部影片的內容,同時也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讓大家都能夠多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懂得保護自己,避免被有心人士利用。



這類課程的可能問題所在

1.非知情同意陷阱

該名YT指出,這類心靈成長課程最主要的問題是「非知情同意」,藉由不同的話術,以「保護成員隱私」或「維持新成員的體驗感」等理由,讓參與課程的人不對外洩漏內容。然而,實際上課程內容有諸多不合理、不恰當的言論以及安排,如若預先知道這些課程內容,大多數人是不會冒險去參加的。


2.透過遊戲讓學員不斷自我反省,弱化人的心理防線

課程的第一個階段,會玩不同的遊戲,並且引導學員回顧剛才遊戲中的自己。

「剛剛的遊戲讓你發現了自己什麼樣的一面?」

用遊戲來帶動自我覺察並沒有不好,不好的是,課程中藉由這種不斷的自我反省和檢討,來創造一種無力感、無知感,讓學員覺得「我好像不認識自己」,並且在下一階段達成貶低人格、進而心理操縱的意圖。


3.貶低人格,心理防線潰堤

根據課程中的錄音檔,其中一個活動環節充斥著咒罵、貶低的言論,已經達到言語暴力及情緒暴力的等級了,而且還不是私底下的衝突,而是當眾批鬥、群起攻擊一個人。

當一個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團體中具有權威性的人(也就是主講者)羞辱時,周遭非但沒有人能夠出來制止,甚至可能被唆使共同攻擊這個人。可以想像一下那個畫面,對於心理健康、人格都是非常大的傷害,其中不乏有許多人因此心理防線潰堤、精神崩潰等。


4.先貶後褒,達成心理操縱

先貶低並且攻擊你,待你崩潰之後,再給你鼓勵和稱讚,讓你覺得被愛、獲得救贖。

這個操作某種角度而言,類似於獎勵你「願意自我貶低、自虐」的行為。

在你當眾批評自己或揭露自己的弱點後,給予你很多的支持與鼓勵,以強化你「只要我檢討,就會被稱讚、被關愛」的行為模式,來讓你慢慢失去自我保護的力量和自我邊界。

因為一開始就被植入了「我不好,但這些人愛我」的木馬程式,所以往後的行為會開始以旁人的認可和關愛為依據

🖤達到了旁人的期待→被肯定、受注意

🖤沒達到旁人的期待→被貶低、被忽略

漸漸的,這個行為模式會被強化,讓一個人開始主動搜尋並達成旁人的期待、或是願意接受旁人的指令。


5.認知與情感被操縱後,產生「類似」躁鬱症的症狀

許多參與過課程的人,在完成課程之後,會有種自信、愉悅、振奮的感覺,根據某位心理學博士的論文,這種感覺跟腦神經的多巴胺獎勵機制有關。

雖然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相當複雜,不過用「巴伏洛夫的狗」這個實驗去理解也能略知一二,這個實驗描述了一種制約之下產生的行為,當我們在鈴聲之後、同時給予狗狗食物,反覆幾次之下,鈴聲與飼料的香味會被綁在一起,讓狗狗的大腦習慣在聽到鈴聲之後,預期會有飼料,進而產生唾液的分泌。

這類心靈課程的作法也有雷同之處,透過當你分享弱點、拉人進來時,給予你肯定、獎勵和賦予意義感,讓你短暫的多巴胺上升。反覆幾次之後,一方面你會被制約,習慣於做這些事、得到類似的獎勵,另一方面,因為腦中多巴胺水平增加,會感到精力充沛、自信滿滿,產生類似「輕躁」的症狀。然而,當你沒辦法做到、或是做了旁人卻不滿意的時候,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有可能在後續幾個月當中經驗到類似「抑鬱」的症狀。


💌多巴胺在爬山、運動後都會分泌,所以會有人爬山爬上癮,這種多巴胺的分泌屬於正常現象。但是,當有人意圖透過「人為控制」多巴胺水平的起伏,並且在後續藉由這種方式「操縱他人」完成自己的願望,就非常惡質。







接下來是關於如何保護自己的一些個人意見,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那麼我們該怎麼樣避免成為受害者之一呢?

1.首先要回到─「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這真的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實際做法如下:

💌多問自己的感受如何,並且把自己的感受擺在第一優先。

💌感到不舒服時,馬上反應出來,不要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感受。

💌多讓自己浸泡在被接納、情感被接住的環境中,當習慣自己的感受是被在乎的時候,就能夠馬上識別出一個不尊重人的情境,並且離開這個有害的環境。

要常常記得,一份好的關係,是要能夠支持你、滋養你的,即使對方暫且無法理解你說的內容,他也不會隨意批判你,這才是一份良好的關係。



2.留意那些打著「為你好」名義所提出的要求

如果一個人要你付出時間與資源去完成某件事,在過程中還讓你不舒服、受虧損,最後又說是為了你的好處,那麼通常很值得停下來,好好思考這件事的意義。

那些「為你好」的要求,是真的為你好嗎?還是為了他自己呢?


💌如果覺得很模糊、難以釐清,不妨把問題拆解成:

你從中獲得了什麼「好處」?又失去了什麼?

而對方能從中得到什麼?又付出了什麼?

兩相比較之下,不難察覺其中的不對等。


在華人社會強調服從(不能質疑長輩或權威)和和諧(要維護關係)的氛圍之下,很多人從小就是被PUA長大的,已經很習慣聽到貶低自己的言論,還會合理化旁人對自己的要求,容忍各種傷害自己的情境。

比如說:長輩貶低批判孩子,其實很容易被孩子內化,認為自己不夠好,理當被如此對待,而旁邊的孩子時常目睹這些行為,也會漸漸的習慣,並且替權威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忽略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3.如果你習慣自我反省,請先停下來!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替人著想,時常在自我反省、追求自我成長的人,那麼,請一定要記得,你可以先停下來,仔細想一想自己的感受,把你的挫折、情感寫下來,或是在一個安全 (不會被批判)的環境中表達出來,慢慢梳理出事情的全貌。

自我反省雖然有其必要性,但自我反省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削弱自己的自尊與人格,不需要忽略自己的感受,相反的,自我反省帶來的結果,是增加一個人的自尊,增加對於人生的掌控感與信任感,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


當一個環境要你「時常」自省、自我檢討,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你「一個人」要負全部責任,而是可以透過跟其他人溝通、討論來達成的。如果一個環境讓你不停檢討自己,那或許是某些人並未負起責任、不願意溝通。

比如說,一個產品銷售成果不佳,牽連的層面一定非常廣泛,首先要重新評估客戶需求、廣告的能見度、廣告是否能吸引目標群眾、購買產品的便利性、產品到貨時間、產品品質穩定度等等,而如果把產品銷售成果不佳,全部怪在某一個人身上,就非常的不合理。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環境不容許你表明自己的想法、不容許溝通與交流,語言傳遞只有單向輸出的話,也需要好好思考這個環境是否值得留下來。

一個好的環境或一份好的關係,應該是動態、平衡、雙向的,可以容許彼此提出疑問、容許不同的想法,並且彼此尊重。





結語─我們需要培養「識別有害情境」的能力


找尋有牌照的心理師做諮商、上專業認證人士所開設的課程,或閱讀心理學書籍,都是認識自我的好方法。然而,沒有一種方法能完全避免我們被洗腦或操縱,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具備「識別有害情境的能力」,記得要優先尊重你自己的感覺。


💌心理健康很重要,在追求自我成長與幸福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停下來思考。

希望大家能學習保護自己,在安全的狀態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式✨




以上為個人看法,而我想每個人觀點都不同,歡迎留言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2/09
自己的感覺很重要,需要被尊重❤️ 我會警惕自己,不要隨便參加課程。選擇自己信任的團體,或認證心理師辦的課程。
DITE 戴特-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0
旅人小萌 一起提醒自己,愛惜自己、尊重自己的感覺😄
創文者雪源-avatar-img
2025/02/22
沒想看似幫助人的心靈課程,也隱含這麼多問題 很高興來留言😊
avatar-img
勇敢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25會員
94內容數
我是Dite 戴特,也可以叫我戴戴😊,這裡會記錄我重塑新生活的點滴 好書推薦|推薦各種心理學、自我成長的好書 旅遊的日子|熱愛日本旅遊,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 簡單生活|紀錄自己喜歡看的劇、動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心靈補給|一些從心理書籍獲得的啟發和體悟
2025/04/26
我非常喜歡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他所寫的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這兩本都非常推薦,透過各種比喻、精準的詞彙,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描寫的很好理解。
2025/04/26
我非常喜歡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他所寫的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這兩本都非常推薦,透過各種比喻、精準的詞彙,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描寫的很好理解。
2025/04/12
自從二月發布完文章後,沉澱了一段時間 整整兩個月,專注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每天注意飲食、充足睡眠,遇到壓力定期出去走走、看喜歡的書、追喜歡的劇 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 工作上也不強求一定要怎麼樣 做好基本盤,剩下的有力氣就多做,沒辦法的時候選擇先放過自己 沒想到這樣實行兩個月
2025/04/12
自從二月發布完文章後,沉澱了一段時間 整整兩個月,專注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每天注意飲食、充足睡眠,遇到壓力定期出去走走、看喜歡的書、追喜歡的劇 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 工作上也不強求一定要怎麼樣 做好基本盤,剩下的有力氣就多做,沒辦法的時候選擇先放過自己 沒想到這樣實行兩個月
2025/01/13
從去年年中就開始被旁人提醒,職場上要更主動一些,要懂得「行銷自己」。 雖然勉為其難的、慢慢嘗試改變了,卻一直覺得有說不上的違和感。
Thumbnail
2025/01/13
從去年年中就開始被旁人提醒,職場上要更主動一些,要懂得「行銷自己」。 雖然勉為其難的、慢慢嘗試改變了,卻一直覺得有說不上的違和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近年來心靈成長課程盛行,但其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探討。部分課程透過強烈情緒波動引導學員面對內心議題,但缺乏後續支持可能造成更大困擾。這類課程有其吸引力,但是選擇的時候仍然需要理性評估,避免單純情緒宣洩,尋求最適合的自我成長方式。
Thumbnail
近年來心靈成長課程盛行,但其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探討。部分課程透過強烈情緒波動引導學員面對內心議題,但缺乏後續支持可能造成更大困擾。這類課程有其吸引力,但是選擇的時候仍然需要理性評估,避免單純情緒宣洩,尋求最適合的自我成長方式。
Thumbnail
探討近期臺灣YouTube界熱議的心靈成長課程爭議,分析課程中潛藏的操控手法,例如不知情同意陷阱、人格貶低、先貶後褒的心理操縱,以及造成類似躁鬱症的症狀。文中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強調尊重自身感受、辨別偽善的「為你好」要求,及避免過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呼籲讀者重視心理健康,並在安全環境中追求自我成長。
Thumbnail
探討近期臺灣YouTube界熱議的心靈成長課程爭議,分析課程中潛藏的操控手法,例如不知情同意陷阱、人格貶低、先貶後褒的心理操縱,以及造成類似躁鬱症的症狀。文中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強調尊重自身感受、辨別偽善的「為你好」要求,及避免過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呼籲讀者重視心理健康,並在安全環境中追求自我成長。
Thumbnail
我叫小美,是一位身心靈課程受害者。我曾經在課程中參與過一種「非法心理劇」的治療方式,在那裡我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這種非法心理劇是一種在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和資格的人的指導下進行的心理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式通常會要求參與者重演自己過去的創傷經歷,並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釋放情緒。 我曾經經歷過一段非常
Thumbnail
我叫小美,是一位身心靈課程受害者。我曾經在課程中參與過一種「非法心理劇」的治療方式,在那裡我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這種非法心理劇是一種在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和資格的人的指導下進行的心理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式通常會要求參與者重演自己過去的創傷經歷,並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釋放情緒。 我曾經經歷過一段非常
Thumbnail
“在那段身心靈成長課程中,我深陷於一場狡猾的受騙體驗。起初,講師的言辭充滿溫馨與希望,我被他們描述的美好未來所吸引。然而,隨著課程深入,我發現自己陷入一個看似無底的心靈漩渦。 講師巧妙地操控情緒,讓我們相信唯有透過他們的指導才能達到真正的成長。我不自覺地投入更多時間和金錢,渴望能夠追求那種所謂的「
Thumbnail
“在那段身心靈成長課程中,我深陷於一場狡猾的受騙體驗。起初,講師的言辭充滿溫馨與希望,我被他們描述的美好未來所吸引。然而,隨著課程深入,我發現自己陷入一個看似無底的心靈漩渦。 講師巧妙地操控情緒,讓我們相信唯有透過他們的指導才能達到真正的成長。我不自覺地投入更多時間和金錢,渴望能夠追求那種所謂的「
Thumbnail
在課程中,呂老師會幫忙處理心理狀況,這就是新聞中提到的以強迫學員蒙眼闡述遭性侵的不堪往事,再讓其他學員模擬加害過程,而這一場活動我也在場,當時我的身份是工作人員,這就是我在第一篇分享中提到的,我是否成為加害者而不自知呢!? 且試問我在參與了這樣的模擬劇後,我的心靈難到沒有受到另一種傷害嗎!?
Thumbnail
在課程中,呂老師會幫忙處理心理狀況,這就是新聞中提到的以強迫學員蒙眼闡述遭性侵的不堪往事,再讓其他學員模擬加害過程,而這一場活動我也在場,當時我的身份是工作人員,這就是我在第一篇分享中提到的,我是否成為加害者而不自知呢!? 且試問我在參與了這樣的模擬劇後,我的心靈難到沒有受到另一種傷害嗎!?
Thumbnail
回來的第一篇就是苦口婆心的呼籲長文,希望不會讓大家壓力大XD 本篇主要撰寫一些心理治療安全性的判斷小準則。 封面圖來源: Ramon Perucho from Pixabay
Thumbnail
回來的第一篇就是苦口婆心的呼籲長文,希望不會讓大家壓力大XD 本篇主要撰寫一些心理治療安全性的判斷小準則。 封面圖來源: Ramon Perucho from Pixabay
Thumbnail
在逐漸自我探索後,我開始踏上成為教練的學習旅途。而我學習的第一站,是從認知行為治療開始。我認為它的迷人之處在於清楚點出人們之所以痛苦往往不是因為某件事,而在於我們的信念。有趣的是,我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也掉入許多自我詆毀信念的陷阱中。雖然我尚未完全擺脫這些念頭,但我想與大家分享近期啟發。
Thumbnail
在逐漸自我探索後,我開始踏上成為教練的學習旅途。而我學習的第一站,是從認知行為治療開始。我認為它的迷人之處在於清楚點出人們之所以痛苦往往不是因為某件事,而在於我們的信念。有趣的是,我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也掉入許多自我詆毀信念的陷阱中。雖然我尚未完全擺脫這些念頭,但我想與大家分享近期啟發。
Thumbnail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書籍內容簡介: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
Thumbnail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書籍內容簡介: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
Thumbnail
學催眠就是一場直面自己內心的過程 總計100小時的初階與進階的催眠課程,除了每次上課訊息量過載,最深刻的經驗是每次上課前要進行的自主練習,練習的內容是當次課堂上教導的催眠技巧與催眠語句的使用。每次看老師示範都覺得輕鬆自如,但輪到自己課後練習時,腦袋一片空白。 不過在這個痛苦的練習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
Thumbnail
學催眠就是一場直面自己內心的過程 總計100小時的初階與進階的催眠課程,除了每次上課訊息量過載,最深刻的經驗是每次上課前要進行的自主練習,練習的內容是當次課堂上教導的催眠技巧與催眠語句的使用。每次看老師示範都覺得輕鬆自如,但輪到自己課後練習時,腦袋一片空白。 不過在這個痛苦的練習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
Thumbnail
關於第12期《7天成長狂歡營》的課程詳情~~
Thumbnail
關於第12期《7天成長狂歡營》的課程詳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