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心靈成長課風波,許多YT界人士紛紛跳出來現身說法,以不同的角度分享參與課程之後的感受。而前天某位YT又再次整理了各種影片、訪談,甚至找出五十年前美國心靈成長課程的資料、心理學博士論文等文獻作為論述佐證,描述此類課程由來已久,並為人詬病之處,一方面對該YT的資料搜尋和彙整能力歎為觀止,一方面也覺得這個議題真的很值得反思。
==以下內容出自該名YT (錫蘭) 的整理影片。
這裡僅討論他講述心靈課程的影片,兩個多小時的長片以及資訊厚度真的值得一看。
當然,每個人對於影片內容一定多少有認同或不認同之處,但只要能產生思考,有自己的判斷,我覺得就很有意義。
這篇文章的用意在於,幫助自己反思這部影片的內容,同時也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讓大家都能夠多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懂得保護自己,避免被有心人士利用。
該名YT指出,這類心靈成長課程最主要的問題是「非知情同意」,藉由不同的話術,以「保護成員隱私」或「維持新成員的體驗感」等理由,讓參與課程的人不對外洩漏內容。然而,實際上課程內容有諸多不合理、不恰當的言論以及安排,如若預先知道這些課程內容,大多數人是不會冒險去參加的。
課程的第一個階段,會玩不同的遊戲,並且引導學員回顧剛才遊戲中的自己。
「剛剛的遊戲讓你發現了自己什麼樣的一面?」
用遊戲來帶動自我覺察並沒有不好,不好的是,課程中藉由這種不斷的自我反省和檢討,來創造一種無力感、無知感,讓學員覺得「我好像不認識自己」,並且在下一階段達成貶低人格、進而心理操縱的意圖。
根據課程中的錄音檔,其中一個活動環節充斥著咒罵、貶低的言論,已經達到言語暴力及情緒暴力的等級了,而且還不是私底下的衝突,而是當眾批鬥、群起攻擊一個人。
當一個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團體中具有權威性的人(也就是主講者)羞辱時,周遭非但沒有人能夠出來制止,甚至可能被唆使共同攻擊這個人。可以想像一下那個畫面,對於心理健康、人格都是非常大的傷害,其中不乏有許多人因此心理防線潰堤、精神崩潰等。
先貶低並且攻擊你,待你崩潰之後,再給你鼓勵和稱讚,讓你覺得被愛、獲得救贖。
這個操作某種角度而言,類似於獎勵你「願意自我貶低、自虐」的行為。
在你當眾批評自己或揭露自己的弱點後,給予你很多的支持與鼓勵,以強化你「只要我檢討,就會被稱讚、被關愛」的行為模式,來讓你慢慢失去自我保護的力量和自我邊界。
因為一開始就被植入了「我不好,但這些人愛我」的木馬程式,所以往後的行為會開始以旁人的認可和關愛為依據:
🖤達到了旁人的期待→被肯定、受注意
🖤沒達到旁人的期待→被貶低、被忽略
漸漸的,這個行為模式會被強化,讓一個人開始主動搜尋並達成旁人的期待、或是願意接受旁人的指令。
許多參與過課程的人,在完成課程之後,會有種自信、愉悅、振奮的感覺,根據某位心理學博士的論文,這種感覺跟腦神經的多巴胺獎勵機制有關。
雖然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相當複雜,不過用「巴伏洛夫的狗」這個實驗去理解也能略知一二,這個實驗描述了一種制約之下產生的行為,當我們在鈴聲之後、同時給予狗狗食物,反覆幾次之下,鈴聲與飼料的香味會被綁在一起,讓狗狗的大腦習慣在聽到鈴聲之後,預期會有飼料,進而產生唾液的分泌。
這類心靈課程的作法也有雷同之處,透過當你分享弱點、拉人進來時,給予你肯定、獎勵和賦予意義感,讓你短暫的多巴胺上升。反覆幾次之後,一方面你會被制約,習慣於做這些事、得到類似的獎勵,另一方面,因為腦中多巴胺水平增加,會感到精力充沛、自信滿滿,產生類似「輕躁」的症狀。然而,當你沒辦法做到、或是做了旁人卻不滿意的時候,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有可能在後續幾個月當中經驗到類似「抑鬱」的症狀。
💌多巴胺在爬山、運動後都會分泌,所以會有人爬山爬上癮,這種多巴胺的分泌屬於正常現象。但是,當有人意圖透過「人為控制」多巴胺水平的起伏,並且在後續藉由這種方式「操縱他人」完成自己的願望,就非常惡質。
接下來是關於如何保護自己的一些個人意見,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實際做法如下:
💌多問自己的感受如何,並且把自己的感受擺在第一優先。
💌感到不舒服時,馬上反應出來,不要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感受。
💌多讓自己浸泡在被接納、情感被接住的環境中,當習慣自己的感受是被在乎的時候,就能夠馬上識別出一個不尊重人的情境,並且離開這個有害的環境。
要常常記得,一份好的關係,是要能夠支持你、滋養你的,即使對方暫且無法理解你說的內容,他也不會隨意批判你,這才是一份良好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要你付出時間與資源去完成某件事,在過程中還讓你不舒服、受虧損,最後又說是為了你的好處,那麼通常很值得停下來,好好思考這件事的意義。
那些「為你好」的要求,是真的為你好嗎?還是為了他自己呢?
💌如果覺得很模糊、難以釐清,不妨把問題拆解成:
你從中獲得了什麼「好處」?又失去了什麼?
而對方能從中得到什麼?又付出了什麼?
兩相比較之下,不難察覺其中的不對等。
在華人社會強調服從(不能質疑長輩或權威)和和諧(要維護關係)的氛圍之下,很多人從小就是被PUA長大的,已經很習慣聽到貶低自己的言論,還會合理化旁人對自己的要求,容忍各種傷害自己的情境。
比如說:長輩貶低批判孩子,其實很容易被孩子內化,認為自己不夠好,理當被如此對待,而旁邊的孩子時常目睹這些行為,也會漸漸的習慣,並且替權威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忽略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替人著想,時常在自我反省、追求自我成長的人,那麼,請一定要記得,你可以先停下來,仔細想一想自己的感受,把你的挫折、情感寫下來,或是在一個安全 (不會被批判)的環境中表達出來,慢慢梳理出事情的全貌。
自我反省雖然有其必要性,但自我反省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削弱自己的自尊與人格,不需要忽略自己的感受,相反的,自我反省帶來的結果,是增加一個人的自尊,增加對於人生的掌控感與信任感,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
當一個環境要你「時常」自省、自我檢討,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你「一個人」要負全部責任,而是可以透過跟其他人溝通、討論來達成的。如果一個環境讓你不停檢討自己,那或許是某些人並未負起責任、不願意溝通。
比如說,一個產品銷售成果不佳,牽連的層面一定非常廣泛,首先要重新評估客戶需求、廣告的能見度、廣告是否能吸引目標群眾、購買產品的便利性、產品到貨時間、產品品質穩定度等等,而如果把產品銷售成果不佳,全部怪在某一個人身上,就非常的不合理。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環境不容許你表明自己的想法、不容許溝通與交流,語言傳遞只有單向輸出的話,也需要好好思考這個環境是否值得留下來。
一個好的環境或一份好的關係,應該是動態、平衡、雙向的,可以容許彼此提出疑問、容許不同的想法,並且彼此尊重。
找尋有牌照的心理師做諮商、上專業認證人士所開設的課程,或閱讀心理學書籍,都是認識自我的好方法。然而,沒有一種方法能完全避免我們被洗腦或操縱,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具備「識別有害情境的能力」,記得要優先尊重你自己的感覺。
💌心理健康很重要,在追求自我成長與幸福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停下來思考。
希望大家能學習保護自己,在安全的狀態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式✨
以上為個人看法,而我想每個人觀點都不同,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