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過世後一年,我突然領悟到我對很多關係的維繫一方面立基於不捨,另外一方面我更偏向於「需要我」的關係勝過於「我需要」的。更直接地說我投入跟維持的關係都更多是我認真地傾聽對方,然後給予情緒性回應。
而這件事情到母親過世後,我開始需要四周的人給我回應時,就開始產生了質變。對於這樣的關係我掙扎了很久,而最阻礙我去思索的多半還是我的不捨,有些關係已經持續了超過我一半的人生,一半阿,那是多難得。但在我開始注意我的需要時,原本被遮蔽的一切好像才開始剝落,我才開始看見這些關係某部分完全沒有變,而我也不願意回頭了。
我記得我以前總是在電腦需要重灌,總是經驗很強烈的矛盾感,那種重新開始的感覺完全消除了我原本的不捨跟掙扎,重新開始是一個多吸引人的事情呢?那樣的狀態下人是自由的,資料夾都是嶄新的,全然失去後原來只有獲得。
我也同時清楚關係並非永遠歷久彌新,但經過這一段時間,掩不住我內心重視的價值,也蓋不了有些關係裡,你在困苦時他無法跟你一起待著,你快樂時他也無法為你歡慶,那只有在我毫無需要時才能維持,當然很失望,可我同時足夠幸運,沒有需要對方到這些年來都無從發現這並非我所追求的關係連結,但一旦發現了,我也開始調整自己心中需要投入精力的次序,更投入逐步構成自己的關係連結。雖然說得很乾脆,但花了很多時間往內挖,也向下看,但比起盡力維持這樣的狀態,我更願意維護自己,當一個懂得愛也被愛的人。
不免有點感慨,好像逐步走到一個拿著每一段關係檢視的階段,我也開始接受生命是有很多階段的,丟丟捨捨,才能更清楚自己的需求,而真誠對己,也才可能真心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