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看巴黎奧運比賽的時候,感動我的不只是他們賽場上的表現,還有賽場外,這些運動員的故事:在比賽之前發生了哪些事?他們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上場?
- 為什麼戴資穎在東京奧運拿到銀牌後,還願意再努力一次,為了金牌?(他即使拿到銀牌就退役,依然閃閃發光,可是他選擇一條比較難的路)又為什麼明明賽前狀況很不好,他還是願意繼續參加比賽?
- 為什麼郭婞淳在賽場上最後一舉的時候,只要舉起135公斤就能得到銀牌,但他最後為了拚金牌,增加至137公斤,即使那有可能讓自己連銀牌都得不到?
- 為什麼李洋願意在再次拿到金牌,人生處於高光時刻選擇退役?
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我聽到敏迪在分享她看《最速人類》(《最速人類》是NETFLIX在2024年推出的紀錄片,拍攝內容圍繞著多位世界頂尖短跑好手征戰2023世界田徑錦標賽)的心得,其中有一段話非常打動我,敏迪大概是這樣說的:
對於這些頂尖好手來說,最難的事情是建立這樣的心態:即使你知道對手很厲害,你依然相信自己會贏。
因為這兩個契機,我對於運動員在想什麼感到好奇,尤其在一群高手進行頂尖對決的時候,到底要怎麼做怎麼想,才能表現出最好的自己,並且問心無愧?
於是我看了這本書《冠軍心理學:天賦不是一切,比賽是一種心理遊戲,影響奪冠的關鍵因素是心理狀態》,這本書帶領我們窺探頂尖運動好手的心理狀態,也給予我們方法,應用在自己人生的賽道上。
誰適合看《冠軍心理學》
你很有可能會想問:我並不是運動選手,也沒有要參加任何比賽,還需要這本書嗎?我自己覺得,如果生活中有下列三種情形,都很適合認識這本書:
- 在競爭場合上:例如求職面試,語文競賽(?),或要參加各種考試,比賽,總之必須跟一群人分出輸贏,而那個輸贏名次是我們在意的,都可以算在此類。
- 在高壓情境中:處理一個緊急的專案或公開演講、課程發表等等,擁有冠軍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冷靜地發揮潛力
- 在日常目標追求中:不論是健身、存錢還是學習新技能,擁有冠軍思維能讓我們保持堅持,逐步實現目標。
《冠軍心理學》基本介紹
作者 吉姆•阿弗雷莫(Jim Afremow)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運動心理學家和執業顧問。他與各級運動員密切合作,包括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國家籃球協會(NBA)、國家女子籃球協會(WNBA)、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國家冰球聯盟(NHL)、美巡賽(PGA Tour)和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巡迴賽(LPGA Tour)等的職業選手,以及商場專業人士、表演藝術家和其他從事高要求專業的人。現居鳳凰城。(文字來源請點此)
核心內容
- 如何進行自我心理建設,以便在競賽場上追求更佳的成績
- 如何增進運動能力,並長期維持卓越的表現
- 如何管理自己的身體,以保持最佳狀態
- 人生如運動,利用書中的原則同樣可以締造一個勝利的人生(文字來源請點此)
編排說明
這本書總共分成十一個章節,分別是
- 第一章:做自己的冠軍
- 第二章:奪勝的心理技巧
- 第三章:比賽的目的就是要贏
- 第四章:冠軍的智慧
- 第五章:運動、營養、疼痛、受傷和身心復甦
- 第六章:掌控自己的命運
- 第七章:清空雜念的禪學
- 第八章:金牌得主的冠軍經驗和省思
- 第九章:打造自己的頂尖比賽計畫
- 第十章:運動心理學的適者生存
- 第十一章:最終的勝利會屬於你
《冠軍心理學》閱讀紀錄
雖然這本書分成十一個章節,但我最後的整理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談,這兩個部分圍繞著:心法和技法依次開展。
- 第一部分:擁有冠軍的心態
- 第二部分:掌握心理技能
之所以打散再重新組合敘述,是因為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的時候,雖然覺得在在讀過程中受到很多啟發,但實際上又好像看了許多打高空的言論。不想浪費了這本書的好,所以用我覺得能帶給自己和閱讀者收穫的形式,進行記錄
第一部分:有冠軍的心態
冠軍不只是成績,而是一種態度
書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是關鍵核心。那就是:
- 在練習中訓練自己的才能。
- 在比賽中信任自己的才能。
這個原則說來容易做來難,整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做到。
平日的冠軍思維:訓練與準備
冠軍思維指的不僅僅是在場上的思考,更是日復一日的練習。要成為自己的冠軍,平日的習慣至關重要。每天安排固定時間練習自己的技能,堅持不懈地改變不良習慣,逐步實現最佳自我。
- 變與不變:快速適應變化,同時要牢記基本的生活常識,因爲這些東西不會變
- 制定日常目標的心態:把今天當作唯一能行動的時間,問問自己:「今天我將如何成為冠軍?」
- 迎接變化與挑戰:當生活突然改變時,像冠軍一樣快速適應。記住,成長始於你願意面對自己的不足。
比賽中的冠軍思維:專注與應變
比賽時,冠軍專注於當下每一步,而不是被過去的失誤或未來的結果干擾。他們善於利用心理調節技巧保持冷靜,進而發揮最佳表現。
- 專注過程:問自己:「此刻我該做什麼才能更接近目標?」
- 臨場應變:當遇到困難時,透過深呼吸和自我暗示轉化壓力為動力。
書中啟發我的金句
- 日出時分,問問自己: 「今天我將如何成為冠軍」?(打算)
日落時分,問問自己: 「今天我是如何成為冠軍的」?(自省) - 不斷地自我肯定就會形成信念。一旦信念變成深深的執念,事情將如你所願
- 不要一直沉溺在消極的想法中(如「我一整天什麼事都沒有做好!」),而是要相信好事總會發生,讓自己迅速恢復活力。保持積極的心態,你就會勇往直前
- 即使你覺得自己不是處於最佳狀態或者境況不怎麼理想,你仍然可以獲得成功。只要告訴自己:「我仍然可以發揮出色,我仍然可以專注於我需要做的事情。」
- 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的最終结果上。專注於你所邁出的每一小步,每一步都會引領你邁向下一步
第二部分:掌握心理技能
心理技能是冠軍思維的核心,它幫助我們不僅在高壓情境中發揮最佳狀態,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進步。本書提出了12個關鍵心理技能,我一樣做了分類:
一、目標與計畫能力:確定方向,堅定步伐
- 目標設定:清晰目標,具體執行
成功始於清晰的目標,將目標寫下,放在每天可見的地方,幫助我們保持專注和動力。
- 實踐建議:每天花5分鐘設定當天的小目標,每週檢視進展。
2.心理意象:模擬成功的場景
利用心理意象在腦海中勾勒實現目標的畫面,讓成功感變得真實可及。
- 實踐建議:每週進行2-3次心理預演,每次模擬10-15分鐘,並詳細描繪成功的感受。
二、自信與專注能力:信任自己,活在當下
3. 自我暗示:餵養內心的好狼
切諾基有一個關於兩隻狼的古老傳說。有一位祖父告訴他的孫子:「我們每個人的内心都住着两隻狼,一隻是好狼,代表著積極有益的事物;另一隻是壞狼,代表著消極有害的事物。這兩隻狼相互爭奪對我們的控制權。」孫子十分好奇地問道:「哪隻狼會赢呢?」祖父回答說:「你给牠餵食的那隻狼。」
- 實踐建議:每天早晚各說一句自我鼓勵的話,如「今天是屬於我的一天」。
4. 提高自信:建立「成功記憶庫」
回顧過去的成功經歷,提醒自己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
- 實踐建議:寫下三次成功經驗,並記住自己當時的努力和能力。
- 專注當下:當下即是勝利的時刻
冠軍知道,只有專注於眼前的目標,才能發揮最佳表現。
- 實踐建議:開始任務前,進行3次深呼吸,清空雜念,專注當下。
三、壓力管理與應變能力:轉化壓力,化挑戰為機會
6. 呼吸控制:為表現注入活力
穩定的深呼吸能幫助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調節緊張感。
- 實踐建議:緊張時,進行5次深吸氣與緩慢呼氣。
7. 心理韌性:建立內在力量
心理韌性是面對逆境時不屈不撓的能力,幫助我們從困難中找回力量。
- 實踐建議:遇到挑戰時,主動列出3個行動計畫應對。
8. 焦慮管理:從驚慌到興奮
將焦慮視為進步的信號,並透過積極思考轉化為行動動力。
- 實踐建議:告訴自己「我已準備好迎接這次挑戰」,用焦慮激發潛力。
四、表現與情緒能力:展現最佳狀態,帶來持續正能量
9. 自得其樂:幽默是最佳解藥
將幽默感融入日常挑戰中,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 實踐建議:每天尋找一個輕鬆有趣的角度看待困難。
10. 身体语言:展現自信的外在形象
用自信的姿勢和語調,讓自己感覺良好,並傳遞正面印象。
- 實踐建議:每天練習挺直站姿與堅定目光,並使用穩重語調。
- 適度緊張:找到理想的心理狀態
過度緊張或太過放鬆都會影響表現,找到平衡點至關重要。
- 實踐建議:進行3-5次深呼吸,想像自己處於最佳表現狀態。
12. 自我肯定:內在的強大武器
透過正向的自我肯定語言,建立持續的信念與力量。
- 實踐建議:每天對自己說「我是值得成功的人」。
心理記分卡:發現你的提升空間
在每項心理技能上自我評估(1-10分),找出需要加強的部分,並制定具體的21天改進計畫:

利用心理記分卡,循序漸進訓練心理技能
那些值得一讀的故事
最後來分享書中振奮我的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美國男子冰球運動員吉姆・克雷格,他幫這本書寫序,裡頭提到的方法我覺得很實用,他說:

吉姆・克雷格在1980年冬奧的曲棍球比賽中奪得金牌
我和妻子有一雙十幾歲的兒女,他們都是運動員。為了增强他們對運動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運動表現,我經常跟他們分享我喜歡的關於運動與生活的名言警句。我家裡有一個罐子,裡面放滿了寫著這些名言警句的紙條,我鼓勵孩子們每天抽出一張紙條並付諸實踐。
第二個故事是澳洲沙灘排球的運動員娜塔莉・庫克,她在2000年的雪梨奧運拿下金牌。她的故事很特別,充滿視覺化的魔幻感:
如果你設定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不要因為害怕萬一沒有成功會被別人認為是個失敗者,而把它藏在信封或夢想藍圖這些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我的哲學是,一旦決定了想要什麼,就要堅定不移地告訴盡可能多的人。在雪梨奧運會前兩年,我就告訴別人我會是2000年奧運會的金牌得主。一旦你非常堅定地跟別人這麼說了,不僅從此往後你的言談舉止、行為處事必須像金牌得主一樣,而且人們也會開始以各種各樣你想都不敢想的方式支持你。
一開始,我不敢告訴別人我要贏金牌,一些運動員同行說我是白日做夢,問我為什麼要這麼說,還說這很尷尬。然後,我不再跟別人說我要贏金牌,但這種想法卻越來越強烈,我的整個生活開始被金色吞沒——我的烤箱、太陽眼鏡、手錶、汽車、肥皂、床單、短褲——一切都是金色的。每當我看到金色的東西,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著我靠近它。這向我的潛意識發出了一个非常強大的信息:除了金牌我別無選擇。
人們常常問我,如果得了第二名怎麼辦,我說我會將銀牌塗上金色。這和獎牌無關,而是我要過一種金牌生活。最後的考驗就在地球上最大的體育賽事的那一天,而獎牌就是對你的努力的獎勳。但是一路走來,我每天都獲得了獎勳。我的整個旅程都是金色的。
最後是加拿大短跑選手格倫羅伊・吉爾伯特,他曾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得到男子400公尺接力金牌
設定我個人可以達到或試圖達到的目標,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我想要擊敗的某個人身上。而我也開始從與某個人競爭到明白我必須根據自己的天賦去了解自己的能力的轉變
即使你参加的是100米短跑,你的職業生涯也將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你必須能够享受這個過程。
這本書大致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對閱讀的你,能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