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學者林明德教授三十多年來,為踏查飲食,多次進出臺澎金馬,記錄各地民俗小吃的風味。他的飲食踏查原則主要根據「地理性格」、「歷史背景」、「獨特味道」、「大眾肯定」、「親身體驗」等五個方向,前四項屬客觀的事實,最後一項為主觀的認定。請參考林教授的飲食踏查原則,以「尋找台灣味」為題,作文一篇,融會主、客觀原則,詳述自己所知臺澎金馬各地值得推薦的飲食經驗與難忘滋味,以培養飲食品味,充實生命情趣,見識臺灣飲食文化的軟實力。
答題:
今年度Netflix爆紅的真人實境秀《黑白大廚》席捲臺灣,主軸想推廣韓食不惜成本拍攝節目,播畢,開始出現了「有沒有辦法拍攝出臺灣版的《黑白大廚》呢?」就喜歡吃美食的我,詢問了周遭的人何謂臺灣代表美食,答案眾多不一,每逢端午也會有南北粽之爭,從原住民美食、眷村美食、客家美食、閩南辦桌菜餚更甚者現在還有許多東南亞新住民的美食融入了臺灣,比比成為了臺灣人不陌生的味道。
身為台南人的我,除了西式的早餐以外,傳統的魚湯或牛肉湯搭配肉燥飯是經典標配,尤其是肉燥飯,要論臺灣代表美食肯定當之無愧,一樣是肉燥飯,中南北差距也甚大,對南部人而言,肉燥指的是小塊的五花豬肉帶皮滷醬汁,到了北部,名稱成為了爌肉飯,但回到南部,爌肉飯又變成了大塊五花肉,嚼勁跟細膩度差異甚大,甚至有一位認識的長輩可以指出台南哪家店的肉燥飯用的是什麼品種的豬肉及部位,要求本土養殖的豬隻才能稱為臺灣肉燥飯,每每聽他形容肉燥飯的香與味,總會讓我食指大動。
其實臺灣並不缺外來飲食,也就是異國美食,但都會有一些聲音認為不道地,為了適應臺灣在地的舌頭,那些異國美食總會有所改良,相較日本美食,臺味稍甜,與韓國美食比,臺味又不夠嗆辣,總有些代表性的調味品能提煉出家鄉的味道,因此許多海外遊子總會用那些能在亞洲超市買得到的調味以解思鄉之愁,也讓許多食品廠商能進軍海外,讓身在客鄉的臺灣人能以臺味進行國民外交,比如奇美食品在東歐小國設廠,在巴黎奧運時成為了提供臺灣選手補給的重要來源,不至在飲食上水土不服。
臺灣美食總被歸類為庶民小吃,似乎跟精緻餐點無法比擬,然而在亞洲,臺灣的米其林廚師數量卻比韓國多,倘若看過紀錄片,也能窺知這些廚師出國參賽時思考的都是以臺灣味為底,進而在廚藝比賽中脫穎而出,然而這些廚師往往都不是在臺灣長大的,臺灣的味道跟他們的背景一樣,當地的食材、融合多元的烹飪技巧、上的了檯面的擺盤,這些不同味道的碰撞形成了臺灣菜,想被人看見就必須用國際都認可的擺盤包裝方式,再來宣導內容(味道),就像台灣人在國際上的處境一般,我們很優秀,也願意嶄露我們包容兼蓄的適應性,猶如我們的飲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