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蚵仔煎的身世 : 台灣食物名小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跟著百靈果神教讀一些書,也讀過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臺灣史新聞,因為題材很生活,文字也通順,所以借來兩天就看完了。是一本平實討論臺灣各樣食物發音起源、烹調方法和料理食材的小書,書中沒有太多描寫食物風味的句子,所以可以晚上讀,吃宵夜絕對是因為自己想吃。
從常見的食物出發是很常民的題材,但作者不說,也很少人這麼有閒每事問到大致了解可能的歷史發展、發音和相關聯的各樣人事物。即使已經算是讀了一些臺灣相關書籍,也還算台派,都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冷知識,很值得一讀,然後下次和其他人聊天拿來炫(?)
以蔬果而言,有很多在族群交會時傳入,在這個兼有各樣氣候的小島,找到了他的落角處,也因為美味逐漸成為日常飲食的重要來源。以前的歷史概念都會是這些詞彙多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再不就各國殖民時期遺留。但事實上追本溯源之後,會發現發音和東南亞各國同一種東西的發音雷同度也不小,展現出南島文化圈的那一面,也就是除了華人文化圈之外,還有另一個也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在這島上開枝散葉。
而料理的部分也蘊含了移民文化重要而紛雜的那面。不同的族群來到這個島上,帶來的飲食文化經過部分的交流,成了常民飲食的一部分。常說的臺灣小吃,多數是這樣的風貌。這些特色展現了臺灣包容的那一面,所有的食物都留下了他們的痕跡,而且轉變成大家熟悉、習慣的樣貌。
對飲食習慣的介紹部分,兼雜了飲食和節慶的關聯,特別是元宵、過年等重要的節慶,相關的諧音哏也就從那時候成為節慶中老派的部分。有的時候甚至成為各樣迷信或民俗的來源。對於想要在飲食上找到一些熟悉感,是幽微而深刻的投射,展現出文化中經常不被注意卻淵源流長的部分。
相關的語音研究,除了得力於中研院專業人員外,另一個有趣的來源是親友以及移工。在港邊各樣莫名所以的食物名,多數都可以從港邊的移工口中找到一些解謎的線索。這些食物除了是船員們的鄉愁解藥外,也常是觀光客必吃的景點美食。
針對常見的誤用字、對食物名稱的混用/誤解,作者也一併做了說明,除了可以有效知道哪些用法積非成是之外,也同時得以瞭解原先較符合其意義的字是哪個。本書除了部分語音討論因為太不符合自身興趣很快的掠過之外,還附有精美的插圖,能有效的協助讀者形成想像,整體討論也有脈絡,儘量羅列各樣說法。
推薦給也對臺灣食物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把典故當床邊書看,可以增添冷知識,饒富趣味之外,也確實是增廣見聞、充實知識。下次再吃到,你會對這些身邊的食物有更多的了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504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離死別在這年紀成了必須面對的問題,老病死真的是關關難過。而這本書是先聽了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訪談,對關懷師產生了興趣,然後才找來看的書。 作為一種以心理協助方案為主要工作的專業人士,在臺灣可能介於心理師、社工師、牧師之間,帶有一點宗教性,主要工作是協助醫院裡的病患及家屬面對所有生命中的不可控和幽暗、
追作者的臉書好一陣子了,一直挺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身在公門除了好修行之外,還真的是很多諱莫如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作者點出系統的第一個問題。堆積如山的案件量,經常鴨的檢察官無法效率、品質兼顧。而匆促的辦案犧牲的有時不只被告的權益,甚至是對國家司法的戕害,致使人權、司法檢察品質
跟著讀書會一起複習了一次社會心理學,感覺比當年修課的時候有更多的想法。這本書與其說是影響力,不如說是部分事實應用大集合。許多心理學實驗或者是社會案件的例子,說明了部分事實的影響力,至於如何用來說服別人,倒是這本書比較沒有提到的。 從直銷到邪教組織,很多的影響力都是透過部份事實的組合,並有效的和心理傾
會知道這本書是透過林立青的介紹,看完這本書馬上去找了作者的FB(永燊(ㄕㄣ)達金屬),裡面真的很多厲害的作品,由他來介紹鐵工真的再適合不過。整體風格而言跟做工的人很像,但敘事的視角不同,職人和監工市不同的角色,但都說出了動人的故事。 一本書的推薦序,大概是5-6頁,但這本書的推薦序長達22頁。不諱言
這是一本從開頭到後續都好看的小說。看了斯卡羅的預告、聽了百靈果讀書會,也對臺灣背景的歷史小說心嚮往之,趁著圖書館的書還沒被全數借出時,很快的啃完,雖然書看起來很厚,但如同作者希望的,確實頗適合當作戲劇的原創小說。 比起真的打打殺殺,能夠和平解決爭端確實是上策。戰爭的可怕和破壞,是那個時代的人都有的最
因為工作上開始照顧新人,彷彿保母的狀態致使書架上多了幾本親職書籍,也是近期第二本由心理師透過個案表述的經驗談。處於並非任何人的雙親的狀態,似乎不需要讀這類書籍,但從PAC的溝通理論來看,這種親子互動有時無處不在。 小書約三百頁,並不特別難讀,特別是相關的概念都附上練習建議,提供一些案例以及建議的練習
生離死別在這年紀成了必須面對的問題,老病死真的是關關難過。而這本書是先聽了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訪談,對關懷師產生了興趣,然後才找來看的書。 作為一種以心理協助方案為主要工作的專業人士,在臺灣可能介於心理師、社工師、牧師之間,帶有一點宗教性,主要工作是協助醫院裡的病患及家屬面對所有生命中的不可控和幽暗、
追作者的臉書好一陣子了,一直挺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身在公門除了好修行之外,還真的是很多諱莫如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作者點出系統的第一個問題。堆積如山的案件量,經常鴨的檢察官無法效率、品質兼顧。而匆促的辦案犧牲的有時不只被告的權益,甚至是對國家司法的戕害,致使人權、司法檢察品質
跟著讀書會一起複習了一次社會心理學,感覺比當年修課的時候有更多的想法。這本書與其說是影響力,不如說是部分事實應用大集合。許多心理學實驗或者是社會案件的例子,說明了部分事實的影響力,至於如何用來說服別人,倒是這本書比較沒有提到的。 從直銷到邪教組織,很多的影響力都是透過部份事實的組合,並有效的和心理傾
會知道這本書是透過林立青的介紹,看完這本書馬上去找了作者的FB(永燊(ㄕㄣ)達金屬),裡面真的很多厲害的作品,由他來介紹鐵工真的再適合不過。整體風格而言跟做工的人很像,但敘事的視角不同,職人和監工市不同的角色,但都說出了動人的故事。 一本書的推薦序,大概是5-6頁,但這本書的推薦序長達22頁。不諱言
這是一本從開頭到後續都好看的小說。看了斯卡羅的預告、聽了百靈果讀書會,也對臺灣背景的歷史小說心嚮往之,趁著圖書館的書還沒被全數借出時,很快的啃完,雖然書看起來很厚,但如同作者希望的,確實頗適合當作戲劇的原創小說。 比起真的打打殺殺,能夠和平解決爭端確實是上策。戰爭的可怕和破壞,是那個時代的人都有的最
因為工作上開始照顧新人,彷彿保母的狀態致使書架上多了幾本親職書籍,也是近期第二本由心理師透過個案表述的經驗談。處於並非任何人的雙親的狀態,似乎不需要讀這類書籍,但從PAC的溝通理論來看,這種親子互動有時無處不在。 小書約三百頁,並不特別難讀,特別是相關的概念都附上練習建議,提供一些案例以及建議的練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隨著《黑白大廚》的熱播,韓食受到全球關注,文章反思為何臺灣美食多與庶民小吃聯繫在一起,且這樣的現象與臺灣的殖民歷史、階級文化以及政治背景有著深遠的關係。透過分析阿舍菜、酒樓菜與酒家菜的發展,我們看到了臺菜在融合與調整中形成的獨特性和包容性,這使其能迎合不同口味,成為更廣泛人群的選擇。
台灣常吃的米篩目其實算客家菜,可能源自廣東,在香港和東南亞稱「粉」之類,和粄條、粿條都是用米製作,口感近似,也都是當天做當天吃最美味。
Thumbnail
莊雅閔的《古早味臺式點心圖鑑》透過食物的故事與歷史,展現臺灣飲食的豐富文化,也促進人們對於土地與飲食的理解。書中包含了多種臺灣常民文化可見的點心,並透過插圖和手繪插畫讓讀者重溫古早的回憶。探索這本書籍不僅是一場味覺的旅行,更是一段跨世代的文化對話。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臺式麵包的變遷談起,介紹了臺灣麵包的流行文化,包括臺式麵包的特色、受到西方和日系麵包影響的臺式麵包、臺式歐包的風潮。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隨著《黑白大廚》的熱播,韓食受到全球關注,文章反思為何臺灣美食多與庶民小吃聯繫在一起,且這樣的現象與臺灣的殖民歷史、階級文化以及政治背景有著深遠的關係。透過分析阿舍菜、酒樓菜與酒家菜的發展,我們看到了臺菜在融合與調整中形成的獨特性和包容性,這使其能迎合不同口味,成為更廣泛人群的選擇。
台灣常吃的米篩目其實算客家菜,可能源自廣東,在香港和東南亞稱「粉」之類,和粄條、粿條都是用米製作,口感近似,也都是當天做當天吃最美味。
Thumbnail
莊雅閔的《古早味臺式點心圖鑑》透過食物的故事與歷史,展現臺灣飲食的豐富文化,也促進人們對於土地與飲食的理解。書中包含了多種臺灣常民文化可見的點心,並透過插圖和手繪插畫讓讀者重溫古早的回憶。探索這本書籍不僅是一場味覺的旅行,更是一段跨世代的文化對話。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臺式麵包的變遷談起,介紹了臺灣麵包的流行文化,包括臺式麵包的特色、受到西方和日系麵包影響的臺式麵包、臺式歐包的風潮。